光的反射
2003-04-26尚桂田
尚桂田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反射规律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课既是学习平面镜、球面镜等知识的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反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眼睛要看清物体必须有光射入人的眼睛,由于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光的知识,学生知道眼睛能够看清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但对“光是怎样反射的”学生并不清楚,至于为什么有的物体能看清,有的物体看起来刺眼,看不清,学生也不清楚。
设计理念
1.在反射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實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反射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同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他们的思维。
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知识作为次要内容,而将本节课体现的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名词以及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3.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我有一个激光手电筒,它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家看到其传播的路径了吗?如演示5:利用自制教具将照射到黑板上的太阳光反射出去。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漫反射”,说明:平行入射不平行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对于漫反射,学生理解感到困难,教师演示自制的教具后,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反射光射向了各个方向,使这一难点顺利突破。】
板书3:种类镜面反射
漫反射
师: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集中,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刺眼、看不清,漫反射中反射光射向了各个方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能看清,我们能看清本身不发光的黑板、桌子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讨论问题:生活中哪些现象是镜面反射?哪些是漫反射?看哪组同学举例多?
教师对学生举的例子适当点评。
巩固练习:看黑板上的字时,有时由于黑板反光往往看不清,为什么?怎样解决?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
让学生小结知识内容。教师强调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使我们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这就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这种思维程序。
五、作业。
1.雨后的夜晚,一个人背对着月光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看到前面发亮处是水洼还是暗处是水洼?为什么?若他迎着月亮走呢?
2.以“假若没有光的反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反思
以前上《光的反射》时,先在白板上画出了“法线”,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入射光射向平面镜,平面镜将入射光反射出去,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反射所遵循的规律,可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单从掌握知识角度来说效果可能要好,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采用“探究式”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光发生反射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到得出结论都由学生完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并且通过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使学生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学生就知道该怎样去研究了。
“法线”的引入是关键,如何引入“法线”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既要合情合理,又要让学生觉得确实有必要引入“法线”,最后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我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这种说法不确切这个角度引入“法线”,使“法线”的引入水到渠成。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镜面反射”、“漫反射”的事例时,我原以为不成问题,实际上课时学生能列举出的事例很少,这方面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