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滋养孩子们成长
2003-04-23刘然胡久红
刘然 胡久红
置身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宽敞的大厅里,我们面对一位身材略显魁岸、神情庄重、颇有绅士风度的先生落了座,便开始了我们这次见缝插针的采访。
被采访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舒馆长是老舍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积极推广者,也十分热心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日常极为繁忙,因此与他见面后几乎没有寒暄,话题就围绕着文学馆、青少年教育、老舍先生和文学展开了。
令国人骄傲的现代文学馆
我们被大厅中高雅的色调包围着,精明而健谈的舒馆长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中国现代文学馆。随着他的介绍,我们环顾大厅四周,立刻被一种浓郁的文学艺术的气氛感染了。大门的两侧是色彩斑斓的玻璃镶嵌画,画面由郭沫若笔下的女神、茅盾笔下的白杨礼赞、曹禺笔下的惊野等6幅作品组成。据说这画是用2万4千块、50种不同颜色的玻璃拼成的,在全国首屈一指。大厅迎面右侧稍前陈设着由5000余名作家签名的青花巨型瓷瓶,造型优美,色彩雅致。右侧稍后是受难者、反抗者两个主题鲜明的壁画,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名著里的主人翁——老栓、狂人、阿Q……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画面,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劳苦大众从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到觉醒反抗的历程。每一位近距离观看壁画的人都会为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而怦然心动,感慨万千。
现代文学馆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文学博物馆于一身,是展示中国先进文化,特别是文学这一辉煌成就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先进文化的载体,所以有很多中央机关的干部、成年人、学生来参观学习。现在她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新的文化景点和文化热点。
舒馆长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国现代文学馆虽然是新建的博物馆,但因她建得有特色,一下子就跻身于全国大博物馆的行列。中国博物馆学会的专家认为她也是世界上最具个性的博物馆之一。
正因如此,前来参观的外国作家很多,他们有的是作家协会主席,有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到过世界各国许多的博物馆,参观过最好的和最新的博物馆。他们评价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三个特点。第一,这样的博物馆在世界上少见。他们知道美术馆、雕刻馆、文物馆,但是几乎不知道有文学馆。他们认为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她是展览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实力和成就的。第二,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他们断言:如果这个博物馆建在我们国家,肯定要挤破门檻。第三,他们说,中国能拿钱建这样的博物馆,是他们绝对没想到的。
一天,馆里来了一位美国政要的太太。她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叹。她非常感慨地说,美国政府只肯给橄榄球、棒球和篮球运动员建博物馆,却不给作家建博物馆。这一点他们比不,上中国。
讲到这儿,舒馆长显得有些激动,不无骄傲地说,中国尊重文化、尊重文学、尊重作家,这非常了不起。解放后由于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特别是这20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建了很多新的博物馆。北京市的博物馆就已有110多个了,数量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去这些博物馆参观的人口密度不足4%。中国的博物馆都是好博物馆,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和史料很多,别看有的房子盖得不太讲究,可展品是货真价实的,并且每个馆里都有专家。就拿中国现代文学馆来说吧,不仅有丰富的史料、馆藏及文物,还有教授专家级的讲解员,每星期天还开办文学讲座,播撒和培植文学修养的种子。这对宜传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博物馆意识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
大厅中寂静下来,似乎有意给我们留下了感悟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空间。稍过片刻,舒馆长谈话的内容转到如何利用博物馆的价值和功能上。他颇带忧虑地说,自从2000年5月新馆开展以来,他感到中国民众对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了解甚少,比起世界先进国家来有很大差距。我给这个差距起了个名词叫博物馆意识,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非常忽视利用博物馆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
国外一些国家,中小学生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灌输下,从小就把博物馆看成是神圣的场所,把博物馆当做活的知识的来源地,到博物馆被视为一种享受。所以他们的休息日常将参观博物馆列为第一去处。那个博物馆可能已经去过8次了,但是他还要去。我到国外曾注意观察过好多外国孩子进博物馆的情形。几十个孩子进到博物馆来,一屁股坐在地板上,由一个很好的讲解专家为他们讲解1个小时,就像来上一堂课。这堂课也许就讲一张画。从用什么纸、纸的产地、纸的等级讲起,然后讲画的笔法、技法,每一个细目都会点到。接着再讲一幅好画的鉴别标准,讲画的神似和意境,讲如何布局,等等。这些知识,老师、家长在平时都不可能像博物馆的专家那样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清楚。学生们当然听得津津有味,1个小时规规矩矩地坐在那儿听,还做笔记,还经常提问题与讲解员交流。在这1个小时里,他们受益匪浅,抵过在学校里上好多堂课;孩子回家后有好多话题可以跟父母交流,也可以做一篇好作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艺术鉴别力,提高了艺术欣赏品位。
可是很遗憾,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普遍缺乏这种熏陶和教育。在节假日里,他们可能把去麦当劳或肯德基作为第一选择,把去博物馆作为第九十九个选择。即便学校组织他们到博物馆参观,在孩子们眼里也宛若一次春游活动,跟父母要点零花钱,到了博物馆一看有小卖部,就开始买饼干、买爆米花,用10分钟在馆里跑一遍,就坐下来吃零食、聊天、打扑克,甚至个别学生干脆趴在什么地方睡觉了,还有些调皮鬼下到院里的喷水池塘中摸鱼、洗澡。他们不懂得这是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绝好机会。
那么,中国公众的博物馆意识能否得到提高?舒乙馆长对此很有信心。他说:发挥和利用博物馆的价值和教育功能,我们是非常有潜力的。博物馆应对整个这一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大作用。我们现在不是在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强调先进文化的作用吗?就要好好地利用博物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重视青少年博物馆意识'的培养,要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在这里得到知识和乐趣。倘若一个孩子从七八岁开始就喜欢上了博物馆,假如他一辈子去过很多博物馆,肯定会从各方面了解很多知识,他便可以知晓全世界最先进的东西,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他是惟一有两个创作高潮的人
注视着被亿万中国人民所敬仰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儿子,聽着他语重心长的谈话,我们不禁把话锋引到了老舍先生身上。舒乙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他曾在自己的散文集梦和泪》中写过他陪伴离世的老舍先生度过最后一夜的情景: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身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的回报给他。如今对老舍先生的怀念已经深深地埋藏在亿万熟悉他作品的人们心中。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学大师,是什么东西成就了他?舒乙馆长认为,一是西方文学,二是中国古典文学,三是民间文学,对老舍先生的影响都很深。
老舍先生活了67岁,有10年生活在国外,而且是在英、美这两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念了大量的英文原著,很快掌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派手法。他出生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小的时候学习古文、唐诗,他的古典文学功底扎实,并继承了一些中国文人正直、有骨气、宁折不弯的优秀品质。除了这两点之外,民间文学对老舍先生的影响也很大。他是北京人,是满族人,是穷人,这三个因素都是他接近民间文学的良好条件。他不仅接触了民间的京戏、评剧、大鼓、相声、单弦、快板等文学艺术样式,而且他自己会写、会唱,这对他的创作影响非常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比较接近民众的,都是民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他一辈子写穷人,一辈子写普通人,一辈子写北京人,这跟他的出身很有关系。
由于老舍先生出身穷寒,解放后他就没有别人的那种包袱,因此他成为解放前后惟一有两个创作高潮的人。解放前他的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解放后以两个话剧为代表,一个是《龙须沟》,一个是《茶馆》。这些作品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
读一点名著会长远受益
老舍先生曾多次说过: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就不乏有气节的人物,它对净化人们的灵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们联想到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很少读大部头的优秀文学著作,他们对《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茶馆》的了解,全是从影视屏幕上得来的。
对这个问题,舒馆长说,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在学校里吩数挂帅的现象依然很厉害,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读课外读物。这跟我们那个时代不同。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看了很多大部头的俄罗斯文学名著,像《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现在的高中生大概从来没有时间看这些书。原因一个是生活节奏快,另一个是出版物太多了,以至于学生们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因此,他给青少年学生提出了两条忠告:一是除了自己的功课以外,还是要读一些课外书,增加一些文学修养。二是最好用走捷径的办法,读一点儿名著。所谓名著就是经典,就是要经得起时间和地域考验的、大家公认的好作品念上几本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这样比较节约时间。读名著是长远受益的,它会影响你一辈子,会影响你的情趣,扩大你的心胸,会使你用多元的角度去独立思考问题、观察事物,具有欣赏人世间丰厚的文化遗产的能力。
他还建议中小学生应该挤出时间去看看美术展览、看看雕刻、看看各式各样的文物展,听听音乐会、观看京戏,再读点儿小说、散文、古代诗歌,再加上将来所学的专业,你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趣味、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的人。舒乙馆长一席话,又何尝不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忠告。
告别舒乙先生,我们再一次推开印着巴金铜手模的大门,突然感到仿佛自己就站在大师们面前,站在中国现代文学面前,与文学大师们握手,与文学握手。这些现代文学经典必将滋养我们的孩子,滋养我们的社会。新春的一场大雪覆盖着飞檐大屋顶的现代文学馆,空气中散发着湿润和清新的气息,雪水融化将润泽久旱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