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进城”
2002-04-29林楠章苒
林 楠 章 苒
绍兴县是鲁迅笔下“闰土”的故乡,如今,“闰土”一样朴实的农民已洗脚进城,开始用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今天的城市生活。
应该说,除了一纸农业户口和一张联产承包合同外,绍兴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维系已越来越淡,这些不再依靠土地为生的“闰土”在当代有着怎样的生活轨迹?又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市民群体,踏上城市之旅的“闰土”们还会回头吗?
“乌毡帽”就地进城
在柯岩景区划乌篷船的“乌毡帽”们,原来都是附近阮社乡余渚村的农民,而现在到底算是农民还是算柯桥城里的居民,这些老伯自己也说不清。一个事实是,他们都已不再种地,不再靠土地为生了。
现在,绍兴全县只有14%的人口、1/4的农村劳动力务农,其中又绝大多数是农业专业户和“业余农民”,传统意义上以自家一亩三分地为生的农民,在这片土地上已几乎消失。
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农民是站在自家门口离开的土地,而不是离乡进城打工。这当然有赖于县域经济的蓬勃活力。
负责在游船码头开票的吴福仁,穿着干净的白衬衣和皮凉鞋,外形上一点看不出是农民。吴福仁说,这里虽然土地肥沃,但人均只有半亩左右良田,人多地少,承包前大家绑在土地上,辛苦一年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实行联产承包后,农闲时就去搞各种副业。在水网纵横的水乡柯桥用乌篷船渡客载货,添补家用。
由于当地纺织类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80年代起,本来以划船为生的吴福仁们开始给来这里找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客户做起了中介,客人买走一米布,吴福仁能拿5分钱的佣金。一年下来,吴福仁居然靠这项副业就赚了十几万元。
随着专业布商的出现,吴福仁们逐渐发达了。几千元在柯桥镇买的一间店面,现在已升值到60万元,靠这间店面的租金,吴福仁每年能得到一万多元的红利。
一个船老大一年十几万的佣金和一间临街铺面成几十倍的增值,折射出绍兴县20几年来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现在的绍兴县,纺织产业总产值已经占到了全国的15%。位于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更是闻名遐尔,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地方的客商。绍兴县以一个县的经济实力,超过了不少地市。
在这样的城市经济实力面前,“闰土”在家门口成为市民就不稀奇了。
以制度创新解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吴福仁早就不种田了,另外一些村民则只留一点口粮田,其余的土地都转包给别人。
最近几年,因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土地有不少被政府征用。还有不少家庭,因致力于办厂经商,没有劳力和精力来种家里承包的田地,小块的土地抛荒时有可见。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流转,绍兴县成立了土地托管中心,为转出户和转入户之间做中介。
土地流转之后,农业的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加上县里相关的扶农政策,出现了很多效益很好的农业大户。在东版村,从临近的上虞市农村过来的许建宝两口子,租种了村里流转集中的120亩土地。村支书孔永祥替他算了一笔账,加上村里在各方面给他的优惠,他一年可以收入好几万元,不比其他经营活动少。
绍兴县委、县政府,在鼓励流转的同时,十分强调承包土地权30年不变的权益。不管流转后谁在使用、使用的方式怎样,这块土地一开始归谁承包,这种权益就是谁的,而且具有法律效力,谁也不能剥夺。县里已经在尝试,将土地征用费和流转费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农民的养老保险,让离土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吴福仁说,征地补偿每亩有8万元,大头留在村里,每家分到几千到上万元钱,另外每月还可以拿几十元的养老金。所以,没有了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村里大部分人本来就在做布生意,现在更可以一心一意做,生意做得大的做到外国去了(做外贸)。有的进厂务工,技术工人工资每月有三四千块。他们几个年纪大一点,就到这个新开的旅游区来划船,主要图个快活,每月三五百元的工资,还有养老金和其他收入,日子过得已经很满足了。
更深刻的是文化和观念上的变化
但是,农民成为市民,并不那么简单。
就在柯岩景区的边上不久前才落成的“新未庄”,400多幢青瓦白墙三层楼的建筑,外观看上去很传统,里面却被村民装修得宽敞明亮,很是现代。
“未庄”是鲁迅笔下阿Q的故乡,也是旧中国封闭乡村的代名词。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离开土地,走进“新未庄”的人们,感情比当年的“未庄”人更为复杂。他们对即将逝去的故土上的一切暗暗留恋;对于面前已经到来的新生活,仍有一点不习惯,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新未庄”,在相当一段时间,却并不十分招新住户们喜欢。意见大多集中在“不能养鸡鸭”,“倒垃圾也要有规矩”等方面。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对新未庄猛发牢骚的人,已经体会到了整洁有序环境的舒适。要再搬回原来的地方生活,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
其实,农民成为市民最为艰难的跨越,还属于文化和精神上的,尤其是对这些就地改变身份的农民来说。这些年,为破解“城市化过程中转变农民文化和习俗”这一难题,绍兴县委宣传部花了极大的精力。几乎很难想象,就在三年前,绍兴县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还保留着亲人去世后房前“停棺”数年而后埋在村里的习俗;而且即使有了室内卫生间,村民的房前屋后仍少不了“露天茅坑”。为此1999年绍兴县农村开展了“消灭露天粪坑,建造卫生厕所;平迁村内坟墓,取土还田绿化村庄”的大整治活动。最后,由于干部和党员站出来带头,才冲决了陋习,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换来了1742亩耕地和绿地。
现在,无论是久居乡下的老农,还是重返故里的绍兴人,都会对家乡环境面貌发生的变化发出由衷的感叹。高速公路沿线,到处可以看到农家的别墅型小楼,和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在这里,碰到刚从大洋彼岸谈生意或考察回来的企业家,听他们谈金融形势、与外商合作和境外上市,都是很平常的话题。已有几千年历史记载的绍兴县,这短短十几年,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社会文明程度、人的素质提高,都翻过了历史上跨度最大的一页。。
而在新的一页上,赫然写着的大宇就是:“现代化”和“城市化”。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