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打工女到报业大王的华裔女杰

2002-04-29

现代妇女 2002年12期
关键词:李女士旧金山华人

楚 子

方李邦琴,一位在美国享誉很高的华裔女杰。从一名普通的打工女到曾先后和两任美国总统结交的报业大王,她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之路。

美国打工竭力拼搏

方李邦琴的祖籍在湖北汉川,她11岁随家从大陆到台湾上学,后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60年9月到美国,认识了她的学长方大川。方先生是1956年到美国的,先在《国民日报》做校对,后来又在《世界日报》做编辑,他是江苏江阴人,是美国华人中最早起来参政议政,并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华人的人士之一。

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相识既没有那么多情意缠绵,也没有任何轰轰烈烈,他们碰到一起,想得更多的,是在美国打工中拼命工作和学习,为今后的成功积累强大的精神资本。方大川把李邦琴娶到美国后,只剩下一百多美元,但面对着茫茫的前程,他们没有一丝彷徨。他们坚信:"我们年轻,又彼此相爱,我们有信心,有抱负,这就是我们创造事业的根本保证。"

可是,来旧金山的第二年,他们就添了第一个儿子,随后三四年里,又接连添了两个儿子,莫说干大事业,就连打工也干不成了,只有在家带孩子。那时他们家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全家五口人仅靠方先生一人日夜在外打工挣钱糊口。为了生存,孩子稍微大一点,李邦琴就托朋友找到了一份用康米陶米特老式计算机收款的工作。她到那里一看,一按二,三出来了,一按六,七出来了,有时干脆没有数字出来,敲两下又活了,用两下又死机了,真是个老掉牙的大铁块。但为了挣钱吃饭,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虽然老式计算机功能及灵敏度不尽人意,但对她来说还是先进与新鲜的。为了挣到钱,她自学计算机的各种性能,还把图纸带回去反复分析琢磨,终于用笨鸟先飞的刻苦精神,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各种性能,并把收款工作干得很出色,不久,提升为柜长。她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学习经商的管理经验,她暗下决心,今后自己也要当老板。

她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英文报社里负责给报童分发报纸。有一次,因为她的英文不过关,老板娘当着众人之面,有意侮辱了她。她心里想,你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的报纸买下来。后来她到联合包裹快递公司,给送货员分派货单并算账。工作中她除了多干快干外,工休时,别的姑娘都去喝咖啡,搽指甲油,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干,别人不但笑她是傻瓜,还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她,她做完张三的,李四的又来了,结果她学会了每个人干的工种,很快被提升为工头。

正在这时,她的丈夫突然得重病进了医院,一病就是整整三年。那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中国城开了一个小小的印刷厂,印名片、信纸、请帖和菜单之类的小东西。丈夫一病,印刷厂没人管,她只好接过来。一接触才知道,原来美国的纸并不是只分红绿蓝,而是根据厚薄、质地、色彩和出厂地等,有几千种不同英文名字,字体也是五花八门。她完全要从头开始,最要命的是,没有人教。纸从哪里买,油墨从哪里进,客户又是谁?

家里有三个孩子要吃饭,医院里躺着重病的丈夫,面对一个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倒闭的印刷厂,她整天愁眉苦脸。为了撑起这个家,她只有当起老板来。但客人来取货,她连货都找不到,把客人都气走了。她坐在那里,一个星期一个客人都没有。有一天,终于进来一个广东人,是中华商会的,他看了她一眼,气哼哼地骂了一句:"上海嫫(上海妹)呀!"把门一踢,就出去了,那段时间她吃尽了羞辱和苦头。有一天,有位姓杨的先生上门来,要印1000张名片,6美元,她可真高兴死了,这可是她的第一个顾客呀!那时除了她,只有一个打半工的伙计,她又当老板,又当印刷工,很快,印刷活都学会了。有人问她,你哭过吗?她说:"我哪里来得及哭呀,那不是我的权利。"她每天要给丈夫往医院里送三餐饭,陪看完丈夫,回到家里,三个孩子还在等她弄饭吃,安顿孩子吃完睡下,她再赶到印刷厂,通常已经是午夜了,她还要连夜照相制版,好赶在第二天8点伙计来了以后开印。

在美国生存非常艰难,同她一块来的,要么回台湾去了,要么就堕落了,有的甚至得了精神病。她不,她想的是,今天我要解决的难题,是要把三餐饭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要抽出时间去照料丈夫。有时孩子们吃完饭,她没有饭吃时,会独自一人,眼泪默默地淌下来,她恨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有一些人不理解:一个漂亮的女性,一个原是台湾政大的校花、学生会的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呢?她的回答是,我要努力奋斗,为丈夫、为孩子、为华人争气。那时候她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有一次,她很晚收工后出来一看,汽车被人偷走了。当时天下着雨,她坐公交车回到家,浑身都湿透了。但是她没时间自哀自怜,明天的事情还在等着自己。就这样,她以战斗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做好每一天。

倾力办报带头参政

通过自身的奋斗,李邦琴用自己的血汗钱治好了丈夫的病。丈夫出院后,决心自办报纸,他认为:要改变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必须要用报纸来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唤起在美的华人起来参政。当丈夫把办报的心愿说给李邦琴听时,她二话没说,决心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来支持丈夫的事业。说实话,当时李邦琴想买房子,但她知道丈夫是为华人的利益而做奉献的,尽管生活、事业都还很艰难,她还是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从那时起,方先生经常在报纸上呼吁华人参政,呼吁华人团结起来,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扩大影响,1978年,方先生又创办了《亚洲人周刊》。

当时,方先生第一个支持的参政华人是余江月桂,她的竞选几乎是由方大川包办的。他组织了1000人的募捐餐会,把中国城金龙酒家的三层都包了下来。这只是当时许多活动之一。主流社会对中国城的华人的声音越来越重视,就是因为华人组织起来了。后来,余江月桂做了许多年的加州州务卿,她的儿子郑杰灵1998年也参加了联邦参议员的竞选。

从1984年开始,方先生就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英文版的《亚洲人周刊》上,它是惟一一家全美性的反映华裔人声音的报纸。在华盛顿,议员们都看这份报纸。李邦琴对丈夫的事业竭尽全力支持,当第一份《亚洲人周刊》印出来时,他们夫妇满头大汗地争睹为快,举杯祝贺。那时报社里除了方先生外,只有一个菲律宾裔的总编辑,一个经理,一个打字员和一个自由撰稿人,好多事都是他们夫妇亲自干的。

1985年,李女士的老二23岁生日时,她为儿子买了一份英文小报作为礼物送给儿子。她对儿子说:"你现在是社长了,把它办成我们华人的报纸。"老二当了社长后,他租了一间地下室,领着一群年轻人开始编印和发行报纸。他们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但是做得很好。对于孩子,李女士一向认为言教不如身教。李女士在印刷厂做得很辛苦的时候,她把孩子都带到印刷厂去,让他们一边做功课,一边帮助工作。孩子们是在印刷机旁长大的。后来,她的大儿子方以伟在大学竞选学生会会主席时,有一个对手说:"你是富家子,什么也不懂。"她儿子说:"我7岁的时候,当你还在你妈妈的怀里撒娇的时候,我已经帮我妈妈印报纸了!"

1987年,李女士曾经工作过的那家英文报纸由于长期亏损,办不下去了。丈夫召开家庭会商议要不要买。李女士说,这家报纸太老化了,我们不能再继续走它的老路。我们买过来要创办新的独立报。出版第一张报纸的那一天,他们的独立报就开始在全市发行,把市场全部占领了。读者们一看,报名、尺寸,一夜之间,都变了,成了全新的大报。

1991年,李女士作为旧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宫参加全国政治领袖会议。当时,美国朝野正在辩论是否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当时李女士主张把政治和经济分开,并带去了几千名商人的支持签名。会议中,白宫人员突然来对李女士说,方太太,请您到后面来。李女士跟他到后台,发现布什总统在那里。布什说,我很高兴见到你,你跟我一起到讲台上去。还没等李女士反应过来,台前一声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到。"布什就拉着李女士上了讲台。布什对记者说:"我很高兴把她介绍给你们,她是我的好朋友,她刚从旧金山来。"

在旧金山和上海结成友好城市方面,李女士做了关键性的工作。朱镕基当上海市长时,曾来旧金山访问。那时旧金山的市长是阿登,他对朱市长非常不礼貌,激烈地批评中国。朱市长十分不快,从此两市的来往停顿了几年。1991年,李女士率领报系全力支持佐顿击败阿登当了市长。当时全市都知道佐顿是李女士支持当选的,李女士对此毫不讳言。佐顿的竞选主任是戴维斯,他一直把李女士的丈夫视为义父。竞选胜利后,李女士对新市长说,现在是与上海重修友好的时候了。佐顿写了一封信,由戴维斯和李女士的老二带到上海交给黄菊市长。他们告诉黄,旧市长已经去了,新市长在欢迎您。后来黄菊来到旧金山,他们交了朋友,还成了亲家。李女士的老大与黄菊的女儿结了婚,还兼任上海旧金山友好城市美方主席。

不久,李女士的丈夫也回了中国大陆,那是他几十年第一次回到故乡。他上长城照了相。在上海浦东大桥上,他坐在轮椅上问:"有多少外资?"中国的陪同说没有,是上海的钱。问是谁设计的,回答是上海人。谁建的,哪里来的建材?还是上海的,中国的。方先生说,我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国能建这样了不起的桥,我死而无憾了。谁知道这真的成了他的遗言。他回美国不久,就去世了。

报业大王华人首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过多的悲伤,而是思考如何继承丈夫的未竟事业,不但要全面担起整个事业的重担,而且还要为整个华人的利益而加速发展。

当时,她家的事业已经发展成了几个部分,包括报业公司、地产公司和商业公司。在此之前,报纸主要是由丈夫掌管。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看法里,担子主要是由男人挑的,丈夫一去世,有人说方家必垮无疑。那些天,当她走到报社,走到美丽宫,走在中国城的街头,所有熟悉的人都用惶惶然的目光看着她,他们心里都在想:方家怎么办?

她的丈夫是4月27日过世的,她5月1日就去上班了。公司的员工们等着支薪,各报纸的问题等着她拍板,整个家庭等着她去继续推动。没有人知道她那时内心的悲苦,没有人知道她的泪水只能悄悄向肚里流,没有人知道她当时感受到的,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华人领袖的遗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当李女士走进公司会议室时,所有的负责人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焦虑而期待地望着她。她内心里非常明白,不能让大家看出自己内心的伤痛,发现自己的脆弱。她坚毅地望着大家,用果敢的魄力布置完了公司的全部工作。

李女士的丈夫葬后,有很多人捐款,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还设立了方大川奖学金。方先生之所以为人们追思,不仅是因为他的贡献,更是因为他的品格。他那些年组织了无数的社会活动,但是他从来不去当主席,而是把别人推到前台,自己在幕后默默工作。有人说,他就像他的名字,宽广豁达如包容百溪的大川。方先生一生的贡献,不仅为美国华人社会所认可,也为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可。他去世后,旧金山金门公园的亚洲博物馆的正门还特地建造了一面墙,名叫"大宝藏墙",是专门纪念方先生的。有人问李女士,您为什么没有在那面墙上多写些方先生的事迹,而只写了"好丈夫、好父亲、好报人"这9个字?李女士说,如果您知道他是个多么忠诚的丈夫,多么慈爱的父亲,多么尽职的报人,如果您明白他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做到这些,您就会明白我那三个短语中的涵意。

方先生去世9年多来,李女士拼尽全力将事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峰。1993年,李女士正在沈阳,她的老二打电话来,说:"妈,现在有7份报纸在卖,都是各市的英文报纸。要不要买?"李女士说,你给我传一份经营分析过来。看了传真材料,她马上一个电话打回美国,叫儿子买下。后经过李女士的精心调整与经营,各家英文报纸形成了一个大的报系,都在一个印刷厂里印刷,在宣传上彼此呼应,互为声援。1998提8月26日,李女士开始了新的尝试,将所有的11份报纸中的9份(《亚洲人周刊》和《中国电视指南》除外),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报纸,名字都改为《独立报》。这样,就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非日报报系。

稍后,李女士遭遇了一件事情,加州几家主要英文报纸,包括《旧金山观察家报》、《旧金山纪事报》、《圣荷西日报》、《洛杉矶时报》等提出,今后卖报不再交税,并将此提交州议会讨论。李女士知道那几百万报业税款中的百分之三十是充作教育基金的,而且他们都是有钱的。李女士就以《独立报》带头,联合其他许多报纸,以及学术教育界和其他各界的人士,一起到州府去,挫败了这项动议。

《旧金山观察家报》为什么会领头提议"卖报免税",这引起了李女士的特别关注。经过一番调查,她发现该报已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使她清醒地意识到:该是进入美国大城市日报领域的时候了!虽然在具体的收购动作过程中受到了参众两院的干预,因为有人说这一收购违反了《反垄断法》,但经过李女士的艰苦奋斗和据理力争,最终证明她并没违法,从而赢得了收购的成功。

旧金山沸腾了!美国西海岸沸腾了!整个美国沸腾了!旧金山市政府为了庆贺泛亚集团收购成功,将2000年9月8日命名为"方李邦琴日"!

李女士干事就要干好,而且从不胆怯。例如中国城的美丽宫餐馆,已经破产,没有人要。她虽没有做过餐馆,但依然拍板买下了。买了美丽宫后,她把台湾最红的一个歌星崔台箐请来表演,办了美丽宫之夜,一炮打红。从那以后,华人都到这里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李女士利用这些机会,在这里会见各界名流,洽谈生意,策划华人参政和在美国主流社会助选的各种事宜。老布什总统来过那里三次,克林顿当总统后,也来了一次,要见李女士。当时李女士正在开会。她说,要是他来竞选总统,我不出来见他,要是他来看华人,我就见。白宫人员说,总统是来看华人的,李女士才出来见他,可见李女士为华人争光的心是多么强烈。

报纸上说,美丽宫是旧金山华人的政治客厅,是华人参政议政的大本营,各层政治人物,从总统、州长、市长、议员都络绎不绝地到这里来。在这里,李女士也接待了许多从中国来的代表团和朋友。李女士在旧金山中国城里还有其他许多产业。另外,李女士也参与中国城的发展和管理,他们有个中国城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经济发展的规划,并拨款维护中国城的市容和卫生。他们经常向政府呼吁和要求对中国城的环境和公共交通进行改善。他们每年还在中国城举办几次规模盛大的活动,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有人说,李女士是中国城的领头人。这样形容毫不过分。她的确为中国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方李邦琴女士,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跃,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在为华人争利益争地位方面也不遗余力地奔波着。她是一位享誉全美乃至世界的化裔女杰。

(责编江有汜)

猜你喜欢

李女士旧金山华人
1907年旧金山应对鼠疫的措施与反思
何为“华人”?
旧金山906 World文化中心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擦玻璃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申请信用卡贷款装修房屋常州一女子被骗1万元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旧金山的流传与传播
西行旧金山
一女子骗领退休金被判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