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自治州杂散居民族工作
2002-04-26谢宇才
谢宇才
我们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州内除彝、汉族外,尚有藏、蒙古、回、苗、傣、白、壮、布依等11个世居民族。杂散居民族工作也是我州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样不容忽视。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①深刻领会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认识杂散居民族工作在整个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健全工作机构,增强工作手段。在2001年党政机关改革中,对自治州内8个杂散居县市均建立了民宗局,专门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其余9个聚居县的民族事务均由政府办管理,健全了全州的民族工作机构。②认真贯彻党的杂散居民族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早在1991年《四川省民族乡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经省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我州随即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学习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贯彻实施办法。有力地保障了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③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使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长足进步。我们以多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一户算一户为指导思想,对杂散居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目前全州杂散居地区整体已实现越温的既定目标。④利用每年6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杂散居地区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⑤促进杂散居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针对杂散居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的问题,采取了寄宿制的办学形式,相应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补助,使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有了明显提高,从而加强了杂散居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州县还先后投入两项180万元,在杂散居地区新建中心校3所,维修学校6所,购置了一批桌椅板凳和教学设备,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并在有条件的村组设立了村小、教学点,使杂散居地区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目前,全州14个民族乡有中心校16所,村小70余所。至2000年,按省州四类地区普初验收标准,我州杂散居地区的基础教育已先后达标,并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在文化建设上,全州14个民族乡已建文化站12个。随着我州“村村通”工程的广泛实施,全州14个民族乡均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在边远山区收看电视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卫生方面,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杂散居群众看病治病的问题,近年来不仅在少数民族聚居乡和有条件的村组建立了卫生所、站,而且还抽调专家,组织医疗队,先后对肺结核、血吸虫等地方病进行了普查防治。目前全州14个民族乡已建卫生所15个,医务人员40余人,基本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语言文字方面,我州杂散居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切实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1986年以来,我州先后举办了傈僳文、蒙古文、藏文、苗文等培训班,并在杂散居民族主要居住地开展扫盲工作。如傈僳族,从1986年以来,德昌县傈僳文扫盲班共举办254期,参学人数达9144人次。目前,金沙、南山两乡中心校已开设了傈僳文課,有专职教师2名,扫盲教师28名,学校傈僳文普及率已达40%,而农村傈僳文普及率则更高,80%以上的傈僳族能阅读和书写傈僳文,基本扫除了文盲。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州系多宗教地区,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等五大宗教都有,信教群众30余万人。宗教活动场所99个。我们在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注意加强依法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使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自觉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能力,维护了我州正常的宗教秩序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