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料阳》前记
2001-12-31王稼句
王稼句
如水一样流逝的岁月,似乎没有一点眷恋,它慢慢地剥磨去一层又一层天地间的陈迹。历史悠远、文化丰厚的苏州,虽说是世界上有名的古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里状写的景象风物,尚未完全消失,城墙敌楼,水巷小桥,浮屠寺院,园亭曲槛,也还稍稍留有一点昔日的风韵,但想寻觅旧踪,重睹烟景,不要说白居易的山塘、唐伯虎的桃坞已经茫然,就是百年来的街市巷陌,也有了沧桑之变,真可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民国年间的苏州,昔日的辉煌早就湮没,似乎已是“夕阳归去还西斜”的时候,淡然的斜阳,映照着河流港湾、山野疏林,映照着古寺黄墙、巷坊碑楼,也映照着店肆陈旧的市招和小户人家绣阁的西窗。这会让人想起苏轼的“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日未落江苍茫”,想起沈括的“卷幔夕阳留不住,好风将雨过横塘”,也会想起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啊,苏州的悠悠旧梦,正在夕照里。
如果你走在热闹的大街上,那是碎石或条石铺成的,说是大街,却很狭窄,没有汽车,只听得黄包车的“哇哇”声和马车的“轧轧”声,还有小贩的叫卖声,有卖焐熟藕的,有卖炒白果的,有卖小馄饨的,也有卖白糖糯粥的,沿街店铺柜台的手摇留声机,也正放着黎晖的《毛毛雨》。街上的行人,似乎都在悠闲地散步,长衫马褂的,缎袄绣鞋的,西装革履的,旗袍烫发的,来来往往,摩肩接踵。女人身上隐隐的脂粉香和茉莉花香,酒楼饭馆里的菜香,拖车瘦马遗下一堆堆黄色粪溺的异味,混杂在一起,在这夕阳将尽的时候,似乎熏得这街市在酒醉之前,已经有点微醺了。你转过大街,便是高高的石拱桥,桥下是汩汩的流水,近岸处泊着几只花船画舫,在金黄色的余晖下,它们更显得斑驳陆离。虽然郎醉如醇、妾歌如水的景象已经杳然远去,但织锦花鞋、青罗帕头的年轻船娘依然顾盼盈盈,精致可口的船菜依然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一篙撑出,也不知往哪里去,只觉得波光面影,一水皆香。
热闹的地方毕竟不多,许多大街都比较冷清,行人稀落,偶尔会看到一辆脚踏车在石子路上颠簸而来。街的两边是葱郁的大树,盛夏里知了声声不绝,人走在树阴里,还打着绸布伞或油纸伞;如果是深秋,落叶满地,走着,只听得沙沙的声音。这街上有几家门面狭小的烟纸店和点心店,最惹眼的是深宅大院,门前有石狮子,有系马柱,有旗杆石,对面则是青砖照墙,黑漆的大门总是紧闲着,东西两边蔓延着高高的花墙,尽管你能看到一点亭台的飞檐和艳丽的花影,但你不会知道里面住些什么人,更不会知道里面发生过的那些哀怨缠绵的故事。沿着花墙走到尽头,便是一片高高低低的瓦屋,毗邻紧靠着。因为屋子浅,门里就是客堂或灶间,人家的生活也就一望而知。桌上的青花碗里,除青菜豆腐外,还有小鱼小虾,那是在自家后河买来的,落市后的网船摇橹回家,还剩下一点没卖掉的鱼虾,便沿着水巷叫卖起来,用只篮子吊下去,称上一斤半斤,虽然小一点,却价钱便宜。当夕阳西下,上学的儿子放学了,上工的丈夫放工了,主妇将几样小菜放到桌上,这是一天里她最快活的时候。
离开狭窄的大街,走到更狭窄的小巷。有的小巷,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间有小小的院落,破颓的墙垣上长着茅草,上面露出绿的桑叶、红的杏花;人家晾衣裳的竹竿,从这边的屋檐搁到另一边的屋檐,日头西沉,该收衣裳了,只见一位老妇拿着丫叉走出门来;再掠一眼沿街的屋里,一位姑娘正就着天窗的亮光在绷子上刺绣,哦,那是鸳鸯戏水,是否正绣着她的郎君梦。有的小巷,两边是高高的风火墙,那是大户人家侧边的围墙,或黑或白的墙面布满青翠的爬山虎,斜阳返照,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有的小巷,则多是一栋栋小小木楼,有朱阑,也有花板,楼上一排长窗,每扇长窗上只有一方玻璃,周围都是银白的明瓦。有时,你在小巷里会听到弦索叮咚的评弹,是哪位艺人在自弹自唱,还是无线电里的一档节目?总之小巷更幽静了,真让人悠悠得有点懒散。在小巷里走,经常会遇到一座座石桥,有的平坦,有的稍稍拱起,踱上桥头,可见小河两岸参差枕居着几百人家。桥堍则往往有一家茶馆,这时早已上门落闩了,只有那块“茶”字的招牌,在夕阳晚风里微微动荡。
小巷深处的人家,或许庭院里也会有假山水池、亭榭楼台,乍来初到,真不知道有几重院落,还以为是个小小的大观园,这不,一位穿着水粉缎袄的姑娘正从那斜廊中款款走来。但许多人家住得还很简陋,有的几十户聚居一个大杂院,有的只是几椽瓦屋,有的则多一个天井,那主人一定侍弄得天井里花木扶疏。高门大族终也有衰落的时候,分家了,出卖了,租赁了,那以前供下人走的陪弄,便成了进出的惟一通道。黝黝的陪弄深不见底,一边是相距甚远的一个个小门,一边是相距甚远的一个个漏窗,微弱的光线从漏窗里透进来。如果你向陪弄深处走去,叩开一户人家,则另是一个天地,有小院,有堂楼,那门窗、地板和扶梯漆得发亮,走上楼去,便是人家的卧房,房里有一套雕花的红木家具,墙上有费晓楼的仕女图、杭稚英的月份牌,一位少妇正倚在床头聚精会神地读着《紫罗兰》。这时,一缕夕阳正好斜斜从窗纱里透过来,照着屋里的家具,也照在那少妇的身上,只听得那少妇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不知是为书里的人物,还是为自己。
50多年前的苏州,同样经历了辛亥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但它只是京沪线上的一个古城而已。“十里洋场”的上海,不但是繁华的金融、工商大都市,而且占有文坛的半壁江山。首府南京更是当时的政治聚焦中心,在这两大城市之间,苏州真是黯然无光了。即使沦陷时汪伪的江苏省政府设在这里,也实在没有起过什么政治作用,无非是江南的一个后花园罢了。苏州固然不能得时风之先,但它有山水胜迹,有园林名胜,有苏邦佳肴,有俏丽吴娃,也就还有让人流连的地方。尽管城市破落,经济滞后,但它几乎没有战火,是一个宁静安逸、心平气和的城市,也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游赏消闲去处。比起上海,苏州生活水准很低,花很少的钱,可以过得很舒服,于是就适宜居住,适宜养老。翻翻这一时期的文章,看看这一时期留下的图片,似乎可以进入苏州的旧梦。
本书选辑民国时期的50篇文章和80幅图片,藉以反映五四以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苏州。我想,这不只是缅怀那些斜阳里的往事旧景,还更可以看出苏州的变化来,这正是选编这本书的初衷。
题图:横塘普福桥,选自《姑苏斜阳》。
《姑苏斜阳》(16.00元)系“古城旧踪丛书”之一,其余3册为《金陵旧事》(15.50元)、《钱塘遗韵》(17.00元)、《绿杨梦访》(16.50元)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