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巴加湾的突破
2001-12-16陆建人
陆建人
2001年11月6日,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双方达成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10+1"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0+3"机制与"10+1"机制
自199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会议已举行了五次,这种每年一度的会议,称为"10+1"机制。"10+1"机制是件随着"10+3"机制(由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三国组成)产生的,它诞生于1997年底,旨在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早在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倡议成立由东盟全体成员(当时为六个)和中、日、韩三国组成"东亚经济集团"(EAEG),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将其更名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对此,中、韩反应积极,但日本考虑到美国对此持反对态度,因此态度较犹豫。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东亚各国痛切地感到,要对付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依赖某个区外大国或国际金融机构的援救,效果也是有限的,惟有依靠区内各国的合作,才能战胜危机,预防危机。1997年底,首次东盟与中、日、韩("9+3",当时柬埔寨尚未入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会议期间,东盟还分别与这三国领导人单独举行双边会议,商讨双边的合作事宜,根据规定,以后每年都同时举行一次这样的多边和双边会议,前者称为"10+3"(1999年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机制,后者称为"10+1"机制。
“10+3"和"10+1"机制的形成,对于东盟、中、日、韩各方及整个东亚都有重要的意义。中、日、韩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强国,东盟与这三国的双边合作,不但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整个东亚。"10+1"机制取得的共识与成果,对"10+3"机制的巩固与发展也是有益的。前者的一些成果,可以扩大到后者运用,从而丰富后者的内容。这两个机制虽然重点不同,但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进了东亚地区的合作。
在"10+1"机制形成以前,中国与东盟已经有了良好的双边关系。1995年即形成了中国与东盟高官磋商机制,1996年中国从磋商伙伴国升格为"对话伙伴国"。
1997年2月,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在北京诞生。同年12月,东盟为成立30周年而举行的首脑非正式会议首次邀请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参加,"9+3"机制启动。会议结束后接着举行了东盟与中国首脑非正式会议,"9+1"机制也随之启动。在"10+1"(1999年柬埔寨加入东盟)机制的推动下,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不少成果。如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已付诸实施。今年6月,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已正式通航。另外,建造新加坡至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也已通过,今后这条大铁路将把中国、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经济价值颇高的南北走廊。
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今年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许多新的突破,又把双方的合作朝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政治领域,中方首次明确表示"对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持积极态度"。TAC是东盟组织的基石,也是东南亚国家加入东盟的先决条件。后来,东盟决定将TAC开放签署,即不是东盟成员,只要赞同条约内容,也可签署。东盟强烈希望东亚最大邻国中国能签署该条约,以确保双方能长久维持睦邻友好关系。中方的这次表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看来签署该条约已为时不远。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方提出在十年内达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这是迄今为止,双方经济合作的最大突破。除此之外,中国还提出许多务实的合作项目。例如,中方承诺出资500万美元资助上湄公河通航前的礁滩清理工作;承诺以援助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境内1/3路段,等等。此外,中方宣布将适时向东盟中三个不发达成员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中方还承诺继续支持"电子东盟"的建设,培训东盟信息技术人才,参加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
第三,扩大了合作领域,这次会议,开拓了双方在医疗卫生领域方面的合作。中方将参与东盟国家防治艾滋病的工作,提供中西药结合治疗经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义重大
从这次会议来看,其最大的成果是双方达成在十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并将立即开展有关的谈判工作。该项建议是2000年第四次"10+1"会议上首先由中方提出的。当时,中方只表明了这种意向,而东盟方面对此尚有一些顾虑,一些东盟成员(如印尼)认为中国的建议"很有挑战性",需要研究后才能作出决定。这是因为东盟担心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会提高,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成本低廉的中国制造品会大量拥入东盟市场,对东盟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尽管如此,多数东盟成员仍对此反应积极,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认为,"10+3"机制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建立包括13个成员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向这一目标迈进的第一步。
今年3月底,中国与东盟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来研究建立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专家组的研究认为,双方在贸易上的互补性十分突出,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能创造出更多的贸易量,促进双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双方都能从自由贸易中受益。专家小组的研究报告得到东盟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议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次"10+1"会议上,这一建议立即被东盟一致采纳了,连最早支持该项建议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都感到意外。
其实,这既在预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今年"10+1"会议的形势,与去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东盟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很好,是1997年危机以后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今年来,由于美国、日本经济下滑以及国际半导体产品市场的萎缩,东盟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股市暴跌,汇率疲软,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经济仍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并于今年底加入WTO。9.11事件以后,世界经济进一步衰退,东盟经济雪上加霜,而中国经济所受影响不大,社会稳定,大批外资等候抢占入世后的中国市场。东盟国家认识到,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是摆脱当前困境并保持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东盟不再把中国看成是经济威胁,而是把它看成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是东盟很快接受中国倡议的原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将是对全球影响很大的自由贸易区。据2000年数据,东盟十国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7万亿美元,而11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有1.3万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第七大贸易国,东盟总体贸易额居世界第五位。11国人口规模达到18亿,市场潜力巨大。以贸易额计算,目前而言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规模居世界第三。十年后,该贸易区人口将达20亿,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也将大大增加。东亚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中国与东盟都是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潜力很大,这样庞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亚洲和全球的贸易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它将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机制的长远目标是建立包括13国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率先成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基础。据悉,东盟将在明年的"10+3"会议上,动员日本和韩国加入。看来,这种可能性还是较大的。日、韩之间也已开始磋商成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他们是不会坐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
第三,它将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是双方合作的成果,又是推动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动力。贸易合作必将带动双方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东盟国家在经历了今年的经济衰退后,已痛切地认识到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它们对中国"入世"的看法变得更为全面和长远。东盟舆论指出,建立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决定表明,东盟在看到来自中国的挑战的同时,也看到了合作和发展的机遇。在不能继续单独依赖美国经济的情况下,东盟把眼光收回到自己身边的大国--中国身上,无需舍近求远,而是在区域内部寻找自救自强的空间,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无疑是一个正确而适时的选择"(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1月7日社论)。
第四,它有利于东亚地区的政治稳定。中国与东盟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成员,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东亚和东南亚的政治稳定。从长远来看,它是各国对本地区和平与发展事业所作出的政治承诺。同时它又表明,东亚各国能够克服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着眼于共同利益,实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