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富汗的百年步履

2001-12-16黄民兴

世界知识 2001年23期
关键词:普什图伊斯兰阿富汗

黄民兴

牺牲品·缓冲地·独立国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周边时常强邻环绕,在周边列强的激烈斗争中,阿富汗要么成了牺牲品,要么充当缓冲国。1747年阿富汗近代国家创立,但此时已是殖民主义向亚洲大陆急剧扩张的时代。在北方,沙俄向中亚步步进逼;在南方,英国成为印度的主人。阿富汗在劫难逃,成了“两只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

野心勃勃的英国于1839年~1842年发动了第一次侵阿战争,但终遭失败。战争结束后,两大殖民帝国继续向阿富汗进行扩张,喀布尔的周旋归于无效,1879年~1881年爆发第二次英国侵阿战争。英国再遭失败,但最后却迫使阿富汗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控制阿的外交权,从而使其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在英俄主持下,近代阿富汗的边界在19世纪末最终确定了,两大帝国攫取了阿的大片领土。其中,俄国夺取了阿北方的多处领土,而英国获得了阿东南部普什图部落居住的地区,这里的普什图人占普什图族总人数之半,这就是目前的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为了“完善”阿富汗的缓冲国地位,英国擅自将属于中俄交涉地区的瓦罕走廊交给阿富汗,从而使英印和沙俄的领土避免了直接接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拒绝阿富汗的独立要求,并于1919年发动第三次侵阿战争。阿富汗不但打赢了战争,而且成功地获得独立。国王阿马努拉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并在国内进行了改革。1929年,阿马努拉因推行过于激进的改革而被推翻,但随后建立的新王朝大体继承了他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富汗宣布中立。

世俗化·两极化·保持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富汗政府开始努力发展经济,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投资的结果,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如水利设施、公路、机场、港口有了较大改善。工业发展的速度也较快,但因原有基础很弱,其实力仍然有限。

此外,政府的世俗化政策与保守势力发生了矛盾。王室与政府一直致力于世俗化,激怒了国内的保守势力,他们于1959年发动了骚乱。而且,尽管经济发展缓慢,但毕竟出现了阶级分化,特别是在大城市中。这孕育了新的冲突。1965年查希尔国王颁布了新宪法,允诺颁布新闻法和政党法。国内很快出现了一批代表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以及处于非法状态的政党。其中,最主要的政治势力有:(1)左翼,包括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和主张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火焰派”;(2)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即穆斯林青年会;(3)自由主义派;(4)保守的宗教势力,支持君主制,但反对世俗化改革和左翼。

意识形态的斗争与阿既有的社会矛盾又相互交织。例如,人民民主党的“人民派”主要来自普什图人中地位较低的吉尔查依人,而“旗帜派”则来自上层、包括杜拉尼人中的失意者;主张走中国式道路的基本上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什叶派;非普什图少数民族也在反对派中占据了突出位置,如穆斯林青年会的领导人拉巴尼、马苏德和旗帜派领袖卡尔迈勒均为塔吉克人。从社会阶层上看,各反对派组织的领袖主要是知识分子,其中一些人甚至曾留学美国(如人民派领袖阿明)。从社会思潮上看,它们表现出两极化倾向,即以激进左翼和保守派别(原教旨主义)为主体,而温和的自由主义派则力量弱小。

60年代,上述政治力量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为左翼的两大组织,即人民民主党和“火焰派”。在苏联的扶植下,前者逐渐居于上风,并与前首相达乌德联合,于1973年推翻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达乌德任总统,查希尔国王流亡海外。

1978年以前,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的阿富汗与东西方同时保持着平衡的关系,而东西方也在阿富汗维持着某种默契。在阿富汗,苏联和东欧国家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北方,它们援建的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工厂、天然气田和航空测绘均位于北方;相反,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建的项目则主要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南方,这里是它们的“势力范围”。其中,苏联和美国援建的公路分别在坎大哈和喀布尔相汇,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公路干线网。尽管东西方在阿保持着大体上的平衡,但苏联向阿军队的渗透对阿富汗的主权和独立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

十年悲剧·外力进入·“激进”兴起

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建立了亲苏政权。战后原有的国内政治结构和外交上的中立传统终于被打破。军事政变之后,“人民派”与“旗帜派”发生冲突,前者独掌权力;接着,“人民派”的温和派领袖、党的总书记塔拉基与激进派领袖阿明又起龃龉,阿明最终清除了塔拉基。人民民主党、尤其是阿明奉行的激进的土地改革、妇女政策和亲苏外交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由原教旨主义主导的反政府运动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由于担心原教旨主义浪潮危及中亚地区,以及在阿多年经营毁于一旦,苏联于1979年正式入侵阿富汗。

可以说,阿富汗的悲剧是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形成的,而阿富汗原有的政治结构和外交格局在1978年~1979年完全解体。阿富汗人民将1978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党政权视为非伊斯兰的苏联的傀儡,从而开始了一场包括社会各方面的广泛的反政府武装斗争,这一斗争在苏联入侵后则演变为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抗苏战争。抵抗组织得到了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广泛支持。其中,美国、英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是最主要的援助国,它们提供了大量的金钱、武器和人员培训。因此,阿富汗成为美苏全球冷战的主战场之一。但是,各援助国之间也存在分歧。美国、巴基斯坦和沙特只援助以巴基斯坦为基地的“逊尼派”的七党联盟,尤其是激进的普什图族的伊斯兰党,而伊朗则向“什叶派”八党联盟提供援助。

阿富汗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它为激进的穆斯林反对“异教徒”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些穆斯林来自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其中不乏原教旨主义者,而最著名的即是沙特富翁本·拉登。美国同样为部分外籍“圣战者”提供了培训。

血腥内战·塔利班上台·向外冲击

1989年,苏联在遭受惨重的伤亡之后,被迫撤出了阿富汗。其实,阿富汗在军事、财政和政治上使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这是后者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1991年苏联的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结束。北方邻国暂时退出了在阿富汗的角逐,这也为美国卸下了一个负担,华盛顿转而采取间接方式操纵阿富汗。

自从19世纪以来,阿富汗第一次不再有大国的干涉。于是,抵抗组织内部的矛盾开始表面化,这些矛盾涉及意识形态、部落、民族、教派及领袖个人的争权夺利。各个组织开始相互争夺地盘,厮杀不休。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是拉巴尼的伊斯兰促进会、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什叶派的团结党(原八党联盟)、从原喀布尔政权军队变节而来的乌兹别克民兵(领袖为杜斯塔姆),最后是新兴的塔利班。内战的血腥程度甚至超过苏联占领时期,因为城市第一次成为战场,阿富汗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1996年,以极端的原教旨主义为特点的普什图族的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并逐渐控制了全国90%的领土,北方联盟退居北方一隅。由一个原教旨主义政权取代另一个原教旨主义政权(尽管塔利班一直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这在当代伊斯兰世界尚属首次。

塔利班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和平,但内战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新政权保守的社会政策引起许多民众的不满,政府也缺乏能力重建经济,战争使已经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更加凋零,惟一兴盛的行业是毒品的生产和贸易。

如果说,1979年以前阿富汗在国际上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在冷战结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阿富汗已经成为欧亚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大本营,而本·拉登也以此为基地展开其针对西方的恐怖活动。它们的活动范围遍及俄罗斯的车臣、波黑、科索沃、马其顿、克什米尔,甚至美国本土。由此可见,今日的阿富汗已不再单纯是一个被动的缓冲国了,它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猜你喜欢

普什图伊斯兰阿富汗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爱跳战舞和咏诵史诗的普什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