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仁乡看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初中义务教育

2001-11-22孙秀文李广明

中国民族 2001年9期
关键词:明仁教育法牧区

孙秀文 李广明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其所属的明仁苏木(乡),人口一万有余, 主要从事农牧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农牧民生活水平比较低,是一个典型的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贫困乡。

前不久,笔者在这里就初中义务教育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贫因的农牧区初中义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地方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投资办教育,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广大的农牧民尽管还不富裕,但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勒紧裤带积极送子女上学,使农村普九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成果也比较显著。明仁苏木只有一所初级中学,有蒙汉两个教学系统,是一所比较典型的蒙汉合校的民族中学,现有蒙文班3个,汉文班9个,学生600多人。各级政府很重视这所中学的发展,除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开支外,每年都能挤出不少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仅1999年,乡政府就一次性投入40万元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40万元对于富余地区的乡镇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明仁苏木这样一个贫困乡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数字,几乎占到当年乡本级财政收入的一半。 乡政府对初中义务教育给以极大的关注,提出“兴乡的根本在教育”,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投资办教育,使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办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近几年全乡适龄学生初中入学率基本都在95%以上,初中毕业考入高级中学的入学率在全旗各乡镇中学中也名列前茅。

巩固贫困乡村初中义务教育成果难度较大,学生中途辍学现象比较严重。1999年,明仁苏木全乡共有小学毕业生237名,当年进入乡中学继续读初中的有231名,入学率为97.4%。但到了第二学期,这批学生当中就有30人中途辍学,辍学率高达13%。初中二年级以后,又有部分学生辍学。总的规律是,年级越高,辍学现象越严重。据统计,从初一到初三,平均每个班级每学年辍学学生4.5名,同一年级学生毕业时流失统计均在40名左右,约占六分之一。

贫困乡村初中义务教育难度大,学生中途辍学现象严重,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特别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牧区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分析贫困农村牧区学生中途辍学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

一是家庭贫困,适龄学生上不起学。这在明仁苏木是比较普遍的原因,主要是这里经济十分落后,农牧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产品价格偏低,成本较高,农牧民收入十分有限,一年到头也拿不到几个钱,贫困家庭较多。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读中学需要交纳的学杂费、食宿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负担不起。据调查,在明仁中学读寄宿初中,每人每学期学杂费月平均约300元,其中包括住宿费30元,学费40元,取暖费30元,伙食费20元(自带粮食)、书费110元及生活用具约70元。对这些费用,约有近一半的学生家长感到负担沉重。

二是家长思想认识有偏差,适龄学生上不了学。在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小学和上中学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孩子上小学,目前已经没什么阻力,因为每一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不识字成“睁眼瞎”,再说孩子太小也干不了农活。对于孩子上中学,认识就不同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小学识几个字在农村已经“够用了”,再花钱供孩子上中学“不上算”,不如在家里帮助干些农活。在农村,半大孩子可以放牧,可以带弟妹,可以帮助大人干许多力所能及的农活,作用很大。特别是女孩子,“早晚得嫁人,是人家的人,念那么多书干什么”。

三是普通初中教学内容与落后的小农经济不搭界,供子女继续读书的现实动力不足。从现在的中学教育来看,还基本处在应试教育水平,农村一些适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在普通中学是学不到的。大部分农村孩子上学最现实的考虑还是为了“跳出农门”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能够实现这样理想的孩子毕竟是毛鳞凤角。据反映,这个中学每年初中毕业能够考上全旗重点高中(奈曼一中)的孩子,也就是三、五个。这些孩子再继续上大学的就更少的可怜了。绝大多数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不是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就是回到农村去务农。其中回到农村的孩子刚刚学完“数理化”,对农活往往一窍不通,有的也不屑一顾。农民最讲实惠。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认为,上了初中不但学不到农村适用的技术,相反“惯出一身的毛病”,从现实看,他(她)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有些时候还不如不上中学的。

四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偏远落后农村牧区蔓延,严重影响家长行为。现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业经济疲软,下岗工人较多;近几年县乡机构改革,政府机关和各事业单位基本停止进人。因此,在这些地区适龄青年就业压力很大,在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就更不用说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了。“读书—就业—当干部—光宗耀祖”的古老法则一旦被现实打破,新的“读书无用论”就产生了。这不但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本身。我们曾经对一些中途辍学的学生做过调查,有35%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不读初中“无所谓”,读了初中也“没什么用”。

五是《教育法》在农村普及不够,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不让适龄学生上学是一件违法的事情。

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村,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得力措施,来巩固和扩大少数贫困地区“普九”成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牧区“普九”,难在缺钱。目前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学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在象明仁中学这样一个贫困乡村学校,从校园建设到学生学习条件,从教师待遇,到学生食宿水平,与国家“普九”要求标准都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在这样落后乡村,要想按期完成并巩固“普九”目标,没有国家的高额投入是不可能的。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农村牧区“普九”,重在教师。目前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隐患。一是待遇普遍偏低,吸引不了人才。一个中专毕业生,教学十几年后,现在每月的工资也就是四、五百元钱。就是这点工资,也因为地方财政困难,经常拖欠。近几年,明仁中学的老师都是到年底才能拿到全年的工资。据说,这种情况在当地已经是不错的了,有的乡还存在拖欠几年前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活困难,不得不拿出一些精力象农牧民一样种地、养牛,补贴家用。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进程。

三是加大《教育法》宣传和执法力度,增强各级政府和学生家长的“普九”责任感。“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贯彻落实《教育法》,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普九”目标的重要基础。从调查中了解到,现在在农村牧区,《教育法》宣传教育不够,甚至有些家长不知《教育法》是啥东西。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学生家长随意剥夺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的现象。要改变现象,首先应该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法》,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每一位学生家长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保证送子女上学。其次要进行舍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农村牧区基层各部门和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孩子上学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四是适当增加适用技术教学内容,逐步推行素质教育。在明仁苏木这样的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广大农牧民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致富的适用技术。目前农村的初中教育,仍然偏重的是数理化等基础知识的教育,目标依然是上高中、上大学,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一旦升不了学或就不了业,所学的知识在落后乡村就不适用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就有了市场。因此,在农村牧区推行“普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派得上用场的适用技术,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十里八村的能人、劳动致富带头人。只有这样,农村牧区的中学教育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明仁教育法牧区
职业教育法大突破:取消普职分流
《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倒计时”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育信息化写入《教育法》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