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民族学博物馆的先河

2001-11-22马毅生

中国民族 2001年10期
关键词:红土古籍高原

马毅生

独龙族“木柄石锛”、藏族“人头骨内画”、“印章”、回族“微型古兰经”、“祈雨龙牌”、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等8种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字和古籍……

这个深藏于红土高原学府大院的博物馆,竟然神奇地成为了一座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的桥梁。

“开民族学博物馆的先河”,这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生前给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的赠言。

这个深藏于红土高原学府大院的博物馆,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这里是她中国行参观的唯一博物馆。此外,近百个国家政府要员、使节、学生、专家先后光临,对它都留下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10多年来,数10万中外观众,在这里留连忘返,在这里,留住观众脚步,打动宾客的心扉,是那些美仑美奂、色彩斑斓的馆藏文物。正因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把它作为云南对外宣传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云南、云南走向世界的桥梁。

早在50年代初,一大批热心民族工作的专家学者、民族干部,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把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历程中留下的珍贵文物,一件件加以汇集,并精心考证、汇集。这些文物多数在民族地区罕见,如今更是不可再得的珍品。30年的心血奠定了近万件珍贵文物的基础。1981年10月,各族儿女欢庆建院30周年之际,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对外开放。

民族博物馆的建立,为收存的文物创造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条件。通过多次举办展览,开展“民族文物再抢救”活动,一批批珍贵民族文物又被发现,其中有独龙族“木柄石锛”、藏族“人头骨内画”、“印章”、回族“微型古兰经”、“祈雨龙牌”、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等8种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字和古籍……千姿百态的珍贵文物,揭开了红土高原神秘的面纱。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服装、饰物、文字古籍、绘画艺术、乐舞会器、宗教用具、民居建筑等,浓缩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反映了古代云南少数民族多层次的社会形态。这些民族瑰宝填补了文物库存藏品系列化的空缺,提高了博物馆陈列的品位。

高等院校的博物馆里创办自己的馆刊,这大概也是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在云南省的一大创举。云南民院民族博物馆创办了馆刊《民族文物论苑》,并编辑出版大型馆藏文物画册《云南民族文物——身上饰品》,还组织了民族文物的专项研究,发表学术文章,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学活动,这使博物馆强化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功能,同时增加了对社会的吸引力。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是红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宝石,是学院教育、民族科学研究的资料宝库,是普及民族文化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猜你喜欢

红土古籍高原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高原往事
朽木颂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风和老麻豆(外一首)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咏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