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瞭望少数民族的窗口
2001-11-22田晓弘
田晓弘
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即国际频道)每周五上午11点20分、晚上8点带给观众的是一个30分钟的《民族大家庭》节目。这个节目内容丰富、贴近时代,分“日常节目版”和“特别节目版”。“日常版”由10分钟的“民族人物”和15分钟的“民族发展”构成。“人物”报道的是各民族的时代精英,“发展”反映的是民族地区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版”是关于重大题材的深入报道,比“日常版”有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个做民族工作的人,我经常有意识地收看《民族大家庭》节目,就象经常阅读《中国民族》杂志一样。前不久,我随朋友专程到中央电视台集中观看了今年拍摄、播放过的部分节目,总体感觉是这个节目的民族特色极为鲜明,现实感非常强烈。节目拍的好看、耐看,也注意民族政策的把握,确实是我国一个很好的对外宣传少数民族的阵地和窗口。
这些节目,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有的选题宏阔,有的结构谨严,有的以大手笔浓墨重彩,有的于关节处精雕细琢。可谓各有千秋,异彩纷呈。
在今年“两会”期间拍摄的《自治区主席纵谈西部大开发》这个节目,选题很好,也很大,还有极强的政治性。编导者在自治区主席谈话的同时,恰到好处地穿插了大量现实画面,加之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般的解说,真实、主动、自然地将五个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困难等等,展现在世人面前。新闻性强,信息量大,影响面宽,产生了非常好的正面宣传效果。
《著名作家霍达》这一节目,是充满激情的编导用电视表现手法为观众塑造了一位充满激清的回族女作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节目在行进中,采访者与作家之间相互沟通引起的共鸣、作家在叙述作品时爆发的思想火花均跃然而出,将“文如其人”诠释得相当完美。这是一个具有极高文化品味的人物访谈节目。
《英若诚的演艺人生》也是一个精心制作、一气呵成的好作品。英若诚是个满族表演艺术家,举手投足间韵味无穷。他在自然、沉稳、不露声色的叙说中暗藏着“包袱”,不经意的抖落令观众忍俊不止。敏感的编导捕捉到了这一切,并用电视忠实地记录了下未,使观众在轻松愉悦中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
《普次仁一家的幸福生活》和《沙海愚公云福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和事业。一位在雪域高原,一位在茫茫沙海。前者通过藏族农民普次仁一家的幸福生活,折射出今日西藏的巨大变化;后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蒙古族老人长年累月、坚韧不拔地治理沙海的动人故事,在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时时令人惊叹平凡人的伟大。两个节目虽然表现的内容不同,但在表现方法上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客观真实、不温不火;自然流畅、不留斧痕。
《永远的玛纳斯》则象一首动听的赞歌,用无数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将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立了起来,留在人们的心中。节目中那位柯尔克孜族老艺人的形象令人迷恋和陶醉。
总之,这些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幅幅真实的电视画面,一个个美好的人物形象,都一一萦绕在我的脑际,难以忘怀。
真诚地希望《民族大家庭》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