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的:“乖小孩”
2001-10-15慕过
慕 过
大多数人都喜欢乖巧的孩子,哪怕他太乖巧,像个“小马屁精”,家长也认为这比任性倔强的孩子要好得多。家长们还会说:“如果说处处顺着大人的心思便是乖巧,那么,这种个性的孩子不是很可爱、很让人放心吗?”
当“乖小孩”出问题时
当乖小孩出现问题时,家长们往往十分惊讶,甚至有难以置信的感觉。
6岁的小洁从小患有哮喘病,她的症状出现的同时,常伴有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与单纯的生理性的哮喘不同。小洁在幼儿园练习钢琴、学习幼儿英语都很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她还很有礼貌,老师也很喜欢她。小洁有一个在大学住读的大表姐,每当表姐来她家时,小洁的哮喘发作的次数便会增加,她自己诉说的身体不适也会加重。
原来,小洁从小就和表姐很亲近。她的言行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被周围的人称赞为“乖小孩”,表姐很喜欢她,常把她带到大学里玩。
但是,小洁一天天在长大,环境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维持以前的“优秀状态”越来越难。于是,她就想在家里放松自己。但是家里对她的要求也并未降低。妈妈认为她既然能在幼儿园里做得很好,在家里当然也该听话、懂事、不放松学习。由于在学校和家庭都必须努力做个乖小孩,小洁感到太累了,力不从心了,压抑的心理能量便通过“生病”的方式,在疼爱她的表姐面前表现了出来。
两种乖小孩
乖小孩为什么会出问题呢?
儿童问题专家认为:在看似同样乖巧的外表下,其实有两种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孩子:一些乖小孩处处流露出孩子应有的天真烂漫,且能够遵从规范行事,拥有善良温和的个性。与此相对,另一些“乖小孩”则显得心事重重,平时,他们会努力揣摩大人的心思,并看着大人的眼色行动。出了问题的小洁就属于后一种。
专家认为:后一种乖小孩其实是“问题儿童”,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压抑,未能表现出相应生长发育阶段理应表现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以抑郁为代表的一系列儿童心理疾患;同时,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不容易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有可能被同龄人的群体孤立;此外,由于他们处处按照成年人的愿望行事,还会使他们原本活泼泼的创造力、想象力受到抑制。
那么,孩子是怎么了解大人的心思的呢?答案是:孩子能凭他们的感觉了解大人。孩子无疑对大人的情绪变化十分敏感。妈妈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自己如何假装平静,宝宝总能“察觉”妈妈内心的不安和紧张,因而哭闹个不停。一些孩子察觉大人的情绪的能力特别强,如果家庭教育又特别强调服从的话,他们为了取悦大人,就会压抑自己顽皮的愿望,如此反复多次,一种称为“过剩适应”的不良心理模式便萌芽了。而当这种“过剩适应”成为孩子的行为模式浮出水面时,“乖小孩”便会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
怎样对待出了问题的“乖小孩”
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白:不要尽把目光锁在大人的身上,不要把自己心里的愿望“藏起来”。要鼓励“乖小孩”大胆地表现自己,告诉他们,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会爱你的。
再有,“乖孩子”的父母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有没有一直将理想化的“乖小孩”模式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应该理解:孩子的成长有与他们年龄相应的规律,希望孩子从小就左右逢源,也太难了吧。
如果“乖小孩”的问题已经像小洁一样影响了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童心理门诊。
“乖小孩”变坏了吗
一些出了问题的“乖小孩”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就变坏了。”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原本很听话,现在却开始顶嘴;原先一天不差自觉去上钢琴班,现在竟然想赖学、旷课;还开始不帮忙做家务。
“乖小孩”出现这些变化其实很正常,打个比喻,这就好比拿开了压在植物种子上阻碍它发芽的石头,植物会疯长一阵一样。在心理医生看来,这一变化是喜人的,表明孩子在发泄压抑已久的精力和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让“乖孩子变坏”并不是做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一般说来,在解放了受到压抑的自我后,心理医生会帮助孩子整理内心世界。此后,让他们学会适时、适地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从而重新构建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