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患病儿童的心灵
2001-10-15朱怡园
朱怡园
大多数孩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但有部分孩子非常不幸,被各种病魔缠身,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诸如先心、哮喘、肾病、癫痫、糖尿病、白血病、严重烧伤等,家长们整日焦急地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想尽办法苦苦求医。在这忙碌就诊过程中,常常疏忽了患病儿童心灵的感受。
上海市儿科医院心理门诊的高鸿云医师告诉我,患病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20%左右。它和儿童的年龄、患病前的人格、智能发育水平有关,也与疾病的性质或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式有关。
患病儿童大多会面临许多问题,诸如疾病本身的疼痛、反复就医、打针吃药、限制活动、外貌改变、影响正常上学和社交、经济压力、疾病恶化及生命威胁等。
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从诊断早期,到慢性迁延期,到恢复期,直到恶化临终期,不同的阶段,患病儿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大致如下:
* 出现一些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较幼稚的行为表现。在大婴儿和学前儿童表现为啃手指、重新用奶瓶,出现纠缠、违拗等现象。
* 出现语言问题,如口吃、缄默,并且丧失新近获得的习惯和技能,如尿床和遗粪;在较大儿童,则表现为不成熟的交往方式,如更多的依赖,特别是对母亲的依赖。
* 出现攻击性行为。
* 不愿和他人交往,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抑郁可源于疾病本身,如传染性肝炎,也可源于疾病所造成的活动限制、和父母分离以及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抑郁在儿童可表现为一系列的行为改变,如睡眠和饮食障碍、多动或退缩、反社会行为。较大儿童和青少年可表现为情绪大起大落、易激怒、丧失平时的兴趣和热情、对将来感到没有希望等。
* 出现曲解,常发生于较小儿童,他们通常把患病当作是对不听话的一种处罚,认为患病即意味着身体残疾。有时,青少年也会将生病看作是对不良行为或想法的惩罚,尤其是一些敏感部位的疾病,如头部、生殖器。疾病所致行为改变的范围较广,如生病后变得消极退缩、更加依赖,好攻击、违拗,可变得顺从、配合治疗。行为的改变常在急性疾病治愈后数周消失,其存在的时间和程度与病家的家庭功能和治疗过程中对心理问题的恰当关注和处理有关。
患有慢性疾病,儿童除了会出现上述心理反应外,还常常导致儿童人格发展和家庭功能的损害。特别是一些严重的慢性疾病患儿,在反复就医、面对高额医疗费用的同时,必须面对疾病恶化的威胁、持续的功能损害,甚至是死亡的威胁,必然影响其情感、智能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在诸多心理反应中,以抑郁发生率最高。同时,慢性疾病也影响了患儿的正常学习、娱乐活动、升学和就业机会以及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因此,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往往要等到成年后才能完全明了。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患儿配合医院达到心理适应的良好状态呢?所谓心理适应良好状态,就是具备与年龄发展水平同步的交往、情绪控制和行为能力,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并积极配合治疗。高医师建议患病儿童的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 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了解并理解他目前的处境;
● 创造轻松的娱乐氛围,安排合适的活动;
● 多与其他患病儿童和家庭交流,提供倾诉和表达机会;
● 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现实,配合治疗;
● 把孩子看作在某些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儿童,尽可能过接近正常的生活,切忌因内疚和补偿心理而过度保护孩子乃至包办其所有的日常生活,甚至从反复求医未果的失望转为冷漠、虐待甚至遗弃。
孩子患了生理上的疾病已经是一件非常令家长操心的事了,在为孩子求医问药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病儿脆弱敏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