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导师
2001-10-15金俟
金 俟
沈丹萍曾经是百花、金鸡双料影后,主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例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SOS儿童村》、《留村察看》等等。前不久,她的洋丈夫乌伟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海外“相夫教女”了十多年的沈丹萍也“夫唱妇随”地回到了国内。他们的爱情结晶——15岁的大女儿丹丹、4岁的小女儿姗姗也跟随父母来到了北京,一个在中学念书,一个在幼儿园入托。
虽然坚信自己是演坏女人的最好人选,但长着一副好女人模样的她,在许多人眼里却始终是贤妻良母的代言人。在与德国丈夫乌伟教育2个漂亮女儿时,两人可真称得上是中西合璧、配合默契。十几年下来,还真成了经验独到、游刃有余的“专家”。
别把孩子推给老人
别看沈丹萍现在与女儿“打成一片”,跟朋友似的,当初差点没把大女儿丹丹送到外地去,跟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孩子的出世,使沈丹萍感受到了初为人母的快乐。但这种喜悦却常常被催她去片场拍戏的电话、电报所“打断”。当时正是沈丹萍在事业上最忙碌的关口,经常要去外地拍片,而乌伟虽在北京,但他是一个留学生,学业上也很紧张。以致于丹丹这个漂亮的洋娃娃一度让沈丹萍夫妇“头疼”不已。
后来,沈丹萍狠了狠心,想出了把孩子送到住在江苏的父母那儿去的主意。没想到,乌伟对这个很多中国家庭都用过的“传统做法”很不理解,他认为,孩子就应该由爸爸妈妈带,把孩子推给老人是最不负责的事,时间长了孩子也容易和父母产生隔阂。沈丹萍拗不过乌伟,还是把丹丹留在了身边。这以后遇到沈丹萍“前方”拍片正紧时,乌伟就在“后方”挑起了父兼母职的重担。一段时间下来,乌伟这个“老外”,带孩子的经验一点都不“老外”呢。直到现在,念初三的丹丹,也从没在学校寄宿过一天。自己带大孩子的体验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沈丹萍从德国丈夫身上学到的一课。
父母是孩子的阳光与旗帜
沈丹萍她对孩子的态度从来都是和风细雨的。她的大女儿丹丹从1岁到10岁,基本都是在亲吻和拥抱中长大的。而现在面对小女儿姗姗,沈丹萍更有调教的经验了——讲故事,玩玩具,和女儿一起洗澡……沈丹萍觉得母亲和孩子身体上的接触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给孩子最大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不过小女儿姗姗的调皮也是“前所未有”的。有段时间姗姗对家里的电源插孔来了兴趣,左看右看不过瘾,还直用小指头往里捣。有次,正巧姗姗这一“越轨”举动被沈丹萍看见,她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她克制住了自己,没有惊呼,而是轻轻哼着儿歌靠近女儿,慢慢把孩子抱到一边,女儿还跟没事似的格格直笑。沈丹萍为了让孩子明白“电老虎”的厉害,就指着插头对姗姗说:“手伸进去会被它咬住的,咬住了,宝宝就没有手了,没有手,宝宝就不能画画了。”
姗姗还对爸爸的电脑有“研究”,只是她的“研究”就是对电脑乱敲一气。沈丹萍这时就会对姗姗“开导”说,爸爸用它挣钱,你弄坏了,爸爸就不能挣钱了,姗姗就问,什么是钱呀?沈丹萍说,钱能买巧克力,没有钱,爸爸就不能给宝宝买巧克力了。由于事关自己的“肚子”,姗姗很快就放了电脑一马。沈丹萍总是有意引导姗姗跟小动物“交朋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她给姗姗买的布娃娃,不是叫“兔兔”就是叫“狗狗”。受母亲的影响,姗姗格外关心小动物。只要看见天上有小鸟飞过,就会高兴地直拍手,去动物园,总是把手中的食品伸向笼子。
沈丹萍还觉得,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旗帜和榜样。所以她在孩子面前,从来都很注意语言“卫生”。但有一次,沈丹萍拍片回家却给大女儿丹丹抓住了“把柄”。那次是因为片酬的事,她被某剧组“涮”了一把:本来已说好的报酬,离开时却不兑现。沈丹萍跟乌伟说起这事,气愤难平,就顺口说了一句“国骂”。哪想丹丹立马“严肃”地说:“妈妈,您怎么能说脏话呢?”每当自己“马失前蹄”时,沈丹萍绝不会去找理由搪塞,而是认认真真地向女儿道歉。在她看来,父母面对“过错”的态度,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中西合璧说教育
许多人觉得像沈丹萍这样的明星家庭,他们的孩子肯定会在贵族学校就读。沈丹萍开始也有这种想法,但乌伟却认为,孩子的学习质量不在于她选的学校“贵不贵族”,而是在于是否方便入学以及孩子自己勤奋不勤奋。在大女儿丹丹的入学问题上,沈丹萍和乌伟颇费了一番周折。首先女儿入了德国籍,母语应该是德文,但她大部分时间又是待在中国要融入中国社会,必须要说中国话。后来他们决定,丹丹还是和其他中国孩子一样,该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过即将升入高中的丹丹在学习上还是有“痛苦”的。她们家住在北京圆明园附近,丹丹就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就读,说是“附近”,还是要走一段路的。开始的时候,沈丹萍夫妇也没用车接送,后来丹丹的功课越来越多,起床越来越早,为安全起见,沈丹萍夫妇就和同一住宅区的另一户人家合租了一辆小车,接送孩子们上学。乌伟说他最头疼的就是见到丹丹背着厚厚的书包上学。放学了,而且还要在案头忙到半夜。乌伟弄不明白,中国的学校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家庭作业。
更让丹丹感到要命的是,教师动不动就把家长喊到学校,而她又怕引来父亲不高兴。其实乌伟在这方面比较开通,他认为,孩子从学校回来,最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身体上的健康,沈丹萍开始还和乌伟有些意见不统一,总是被“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看法所左右,好在“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沈丹萍也就暗自庆幸:他们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在观念上领先了一步。
两个愿望
沈丹萍说,女儿调皮、撒娇,甚至拿她当“姐姐”一起在床上“疯”都没问题。但如果真的犯了错误,她和乌伟就都不会客气了。只是这两口子“处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乌伟的做法是,只要发现女儿做错了什么,就立马把她叫到身边,先问她为什么那样做,然后讲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女儿错在哪儿,最重要的是要让女儿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说她。而沈丹萍做法就很“中国”——把孩子关进房间,让她自己反省。“不过,孩子没超过10岁,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惧怕。我跟女儿再闹别扭,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和解。因为不能让孩子带着恶梦去睡觉。”
在孩子常犯的错误中,沈丹萍和乌伟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说谎。在这一点上,两口子意见“惊人的一致”——孩子功课差点今后可以补上,而撒谎不及时纠正,一旦形成习惯,即使孩子成人后有聪明的大脑,但如果她用歪了,也是害人害己的事。
丹丹有一次说自己在学校被自己的一个好朋友欺负了,沈丹萍见丹丹的头发散乱,就有点相信。但一打听,原来是丹丹和别的同学玩在了一起。这位同学有点不高兴,就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丹丹就请别的同学往她家中打了个匿名电话,“警告”她小心点才引发了“战争”。丹丹只顾诉说自己的委屈,却“省略”了打电话这事。沈丹萍了解到事情前因后果后,非常气愤。先是把女儿关进房间,然后对她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你小时候那么可爱,现在怎么这么可恶呢?”说着说着,沈丹萍自己就哭了。女儿丹丹这时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哭得更是“一塌糊涂”。乌伟知道后,也没给丹丹好脸色。这让丹丹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绝对不能撒谎,否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
沈丹萍觉得,中国的父亲一般只考虑到孩子20岁以前的教育,而她和乌伟却有个愿望:能不能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影响到孩子40岁甚至50岁呢?“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导师”。沈丹萍夫妇坚信他们能做到。
此外,沈丹萍还有一个心愿:等将来有了足够的钱,她就去办一个幼儿园,用融合东西方两种智慧的新型教育方法,把爱和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