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芳香的人
2001-10-09方烛
方 烛
我是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认识的牛汉先生。农忙时我们学生也在农田帮忙双抢,烈日下是一片弯腰割稻的知识分子,现在想想,其中不少名人。
当时,我自恃年少镰下生风,拼命追赶遥遥领先的牛汉,他是全连(干校按部队编制)最棒的劳力,超过他心理上很有成就感的。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时,他立刻直起高大的身躯,在我余光所及的斜后面笑哈哈地说:“嗬,还是小孩割得快,没腰。我们老了,腰弯不下去了。”虽然我当时分明感到我的背部以下有腰,都疼得快断了。
后来我们都回到北京,他是父亲(舒芜)的同事,粉碎“四人帮”后有时和同事一起来我家聚谈小道消息,那是“照既定方针办”的年代,人们的心还是缩成一小团难以舒展。那天傍晚父亲请他们出去吃小馆,出大门前到我和奶奶做饭的屋子关照一声。当时几个客人沉默规矩地立在父亲身后,脸虽向着屋子,表情却是凝重、沉郁、封闭的。惟有牛汉先生与众不同,神情开放。他一米九几,站在别人背后,从众人肩上探进那张圆圆的娃娃脸,朝我们嘿嘿笑着打招呼,那是山东大汉式的爽朗和孩子气结合的感染人的笑,他同时转着头兴致勃勃地满房间看。当时那间屋子里只有我们用钉子钉成的小柜子、木板床和一张饭桌,全都铺着塑料布,从摆设来说,实在一无可看。
对于牛汉先生的苦难,我只是抽象地知道。他是“胡风分子”,长期隔离反省,继以下放劳动。我虽并未在他最痛苦的漫长时期见过他,对他在灾难中的具体的姿态、神情、步履、呼吸,我没一点印象。可是最近见到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艾青问我:‘牛汉,你说你这许多年的最大的能耐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就回答道:‘能承受灾难和痛苦,并且在灾难和痛苦中做着遥远的美梦。”我立刻相信他这个自述,仅凭我有深刻印象的他那娃娃脸上透明的笑,和超强劳力的英姿,我就相信。我还想起一件趣事:“文革”初,牛汉和父亲都关在“牛棚”,传闻某些单位造反派勒令“牛鬼蛇神”互打耳光,父亲私下对牛汉说:幸亏咱们这儿没这么搞!牛汉却笑答:“那要看什么人打,我这个大巴掌打下去可够受的,要是×××那双软软的小手打在脸上,嘿!那可真来劲!”×××是他们单位的女同事,曾有美人之名,一向极左,是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打手,没料到“文革”一来,也被“革命群众”“义愤填膺”地揪进牛棚,牛汉显然在嘲笑她,有趣的是他在那样暗无天日时还有心思谈笑风生。从干校回京后牛汉被派在资料科管阅览室,仍是贬抑在另册,他却能和“革命干部”们在工间操时一道嘻嘻哈哈地逛菜场。这些都透着他乐观的人格力量。(诗人兼散文家的乐观)
近来,我看了他两本散文集,深切地了解了他的内心其实异常沉重。只是他很少谈自己,锥心的疼痛往往是在论述别人时表达出来的。在他的笔下汇集了许多沉甸甸的形象,他是他们的挚友,是被政治的雷电击落的苍鹰,他们彼此的命运早已融在一起。他在《重逢》这篇文章的结尾说:“胡风已成为古人,不会跟他重逢了,但是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或许比某些生者距我们还要近些。”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使人心口发疼。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篇,它们汇集成一阵阵强大的风暴,从人心上凄厉地刮过,回声至今犹在耳边。
惟有他回忆童年的文字,能使人稍透一口气,读者能嗅到北方乡村清亮的空气,见到一个个同样忍受苦难的坚毅的生命,作者珍爱他们,用一把诗的拂尘,把这些贫穷的农民形象拂得闪闪发亮。作者深爱他的故乡,从他笔下流出的云、风、河流,柳条、转蓬、高粱,风筝,大骡子、小羊、小八哥,都带着作者滚热的体温和梦幻温馨的色彩,布满故乡的大地和天空。童年时代的作者的全部生龙活虎的日子充溢在这里,每篇文章都像一部配着怀旧乐曲的电影一样耐人寻味。
他还有一些论述青年诗友的文字,这些青年的性格大致两种,与他有别和与他近似。对于他自称不太熟悉的人类另一部分情感——恬淡、温柔、宁静,他能以大诗人的胸怀去理解、去体味(体味得十分深邃),读出其中隐匿的苍茫情感和幽深的故事,笔致诚恳细微,承载起了久违的美和爱。对于另一部分和他近似的情感(他称自己的情感极其躁动)则写得尤为精彩。读者能感到他的笔如此温暖深厚,对这些朋友的理解和爱是这么清明透澈,比如他描述张洪波:
晚餐时,他与诗人晓渡的酒量不相上下,一杯杯地倾入厚实无量的心胸中。洪波的眼睛闪射出过去所没有的明媚的火焰(不是线状的光芒),而他的笑声却仍然浑浊不清,不能如酒似地澄清起来。觉出一些粗犷,也觉出一些苍凉,但绝无半点伤感。他的粗声粗气的话语,汗湿而光洁的额头,讥讽而冷峻的眼神,强烈地刺激着我,而上面写的那几个词:凝重、沉郁、悲凉、深暗、浑浊等等,都从规范的词意中解脱了出来,如感知春天来临的熊,走出洞穴,快活地抖动了一下身躯,突然地变成了另一类新奇的词。
描述得多么亲切、形象、生动!越读他的文章,越觉得在他的粗犷开朗下是绵密如丝的情感,有时可以说是似水柔情。也更加觉得牛汉先生的内心,他的情感就像计算机一样贮藏了惊人的内容,简直可以无穷尽地开发,当你认为这么丰富的内涵肯定完全包括他了,才发现眼前又是一片新世界。他永远有比你已知道的更深更浓的思想情感,并且充满诗意的芬芳(不是一般意义,而是有思想重量、天才重量的芳香)。你只有跟着他不断升级,不断地看他的新著,才能更了解他。
牛汉先生的大半生是在黑暗悲愤中度过,只是他在痛苦中从未失去过快乐、豁达、温馨,他使人感到生命的鲜活、神圣和庄严,也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到诗与欢乐的力量,我忽然意识到写这样一个人,即使写他的滑稽幽默,也应用庄严的心情。我想,我是用了这样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