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式枪族改进构想
2001-08-27
我国自行研制的QBZ95式枪族装备部队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作为一种全新的单兵作战武器,它的问世在军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赞扬者,亦有批评者。对此笔者认为,对待一个新生事物,既不该妄自菲薄,单凭主观好恶下结论;也不能"敝帚自珍",拒绝逆耳忠言。95式枪族固然不是"烂" 得只能当守门站岗用的样子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笔者所了解到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不成熟的改进构想。
瞄准基线
用户普遍反映瞄准基线过高,抵肩瞄准时不能自然贴腮,且身体暴露部分太多。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提把过高所致,但究其原因,却在于拉机柄不妥。原型枪的拉机柄置于提把下方的初衷是便于左右手操作,但却带来一个问题,即提把高度不仅要容得下拉机柄,还要容得下操作拉机柄的手指,结果是一高再高,再加上光学瞄具,射手的头部便高昂于掩体上方。对此,笔者建议:首先改用类似德国G36枪族的折叠式拉机柄,平时折叠与枪身轴线同向不外凸,上膛时向外扳出以便使用。
解决了拉机柄问题后,就可以对提把进行改进了。将提把分为两个独立部分:上护盖和提把。活动式提把作为基本附件安装在上护盖的联接座上。活动式提把前低后高, 因为拉机柄改为折叠式而不占高度,故提把前部高度可以降得很低,不起握持作用,只是作为前部固定支点及安装光学瞄具之用。真正起握持作用的是提把后部,高度可适当降低至自然贴腮,同时向后略为延伸。提把上装照门,考虑到中国国情,不安装整体固定式光学瞄具。提把采用前低后高结构,使提把两侧翼板对照门瞄准视界的限制减小50%,而且在安装光学瞄具时可抵消掉瞄具底座的高度,缩短光学瞄具轴线与枪管轴线间的距离。对于不强调便携性的场合,可将提把拆除,在上护盖上安装皮卡汀尼导轨,以固定其他战术附件。
快慢机位置
快慢机设在机匣尾部,不便操作。建议将快慢机设在握把附近,且左右配置。这不是什么高新技术,笔者孤陋寡闻,也知道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G3步枪就已采用过这种结构,所奇怪的是我们的兵器设计师为什么不予借鉴。
握把
扳机护圈带小握把是95式步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实际上对于标准型步枪用处不大。射手在据枪射击时可以握住护手,小握把显得多余,而在安装榴弹发射器后,小握把完全被发射器尾端包覆,起不到握持作用,榴弹发射器的扳机孤零零悬置在下方,不便操作。
建议将下护手分为握把/发射机和下护手2个独立结构。握把采用类似AUG的大扳机护圈型式,利于发射榴弹时握持,新问世的F2000的单手扣双扳机方案固然很好,但要求握把的前倾角很小,对于95式的常规握把来说,持枪手的食指可变换的角度不大,难以扣到榴弹发射器的扳机;若要改变握把,则快慢机的位置又要重新设计,另外还涉及到榴弹发射器发射机构的改动,难以两全其美。
下护手可根据需要选择筒形(步枪)、槽形(轻机枪)及模块化武器系统附件导轨,以提高枪族的零件通用化。
抛壳口
建议采用类似法国FAMAS步枪的结构,在机匣左右均设置抛壳口,抛壳方向可调。虽然结构复杂,但出于适用性和安全性考虑,仍有必要设置。同时还应解决火药燃气迷眼及膛炸问题,可参考以色列TAR-21、新加坡SAR-21的结构,将火药燃气从枪底排出。同时采取在机匣内加装防护板,在枪托上加装贴腮板等措施亦可提供相当的防护。
枪托抵肩部过小
因射手体形不同,据枪时抵肩部位亦有差别,建议加高抵肩部以提高其适应性。对于班用机枪和狙击步枪,可在枪托底部做出外凸角,在卧姿射击时可以握得更稳些。
枪身握持
枪身过粗,拼刺时无握持点,匍匐前进时握持也不方便,是用户反映的另一焦点问题。建议修改扳机拉杆,尽量缩窄握把到弹匣间的机匣部分,配合前述的向后延伸并保持高度的后提把,在全枪质心附近形成一个"蜂腰"部位供握持。
枪族通用化
现役95式枪族从外观上看,通用件不多,不利于生产、后勤、战场维修和功能改进等。笔者设计了一套新的枪族外形。
短突击步枪:供特种部队或非战斗人员使用。短枪管,双握把结构可使射手牢牢握住质心偏后的枪身。班用轻机枪:长枪管,槽形护手(两脚架可收入)。战术狙击步枪供狙击手使用,长枪管,槽形护手,装望远式瞄准镜,贴腮高度及抵肩可调,带两脚架。
再说两句题外话,对95式持批评意见者,多是在部队摸惯了56式、81式,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和感情,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用起新武器自然就不顺手。其实当年56式冲锋枪在刚刚取代56式半自动步枪时,也曾经遭到过同样的指责。这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军的武器研究应配合技术研究的发展,新兵器装备部队后,新训练方法就应迅速跟上,若仍继续沿用老一套,出现出枪不便,拼刺不便,射击训练挂砖头等种种问题就不足为奇了。战争形式日新月异,作战武器更新换代,我们的战士又怎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编辑/魏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