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土黄色中的经典

2001-08-22杨春风

建筑创作 2001年3期
关键词:民居广场

杨春风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在土黄色沙漠中的绿舟——喀什城市概况及其主要建筑: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民居等建筑环境色彩的应用。

关键词: 土黄色 朝拜中心 广场 民居 建筑环境色彩

Abstract : Introduction is made on the green island Kashi in the yellowish brown desert

with the city general conditions and main buildings: Aitiduer mosque, imperial

concubine mausoleum and folk houses and their colour uses.

Key words: Kashi, yellowish brown, square, folk houses,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al colour

喀什概况

喀什的全称为“喀什噶尔”,“喀什”意为“玉石”,“噶尔”意为“集中地”,全称为“玉石集中地”之意。但是喀什噶尔也有“绿色琉璃瓦屋”、“多颜色的砖砌房”之称。在我国西部边陲,它仿佛是镶嵌在大雪山和土黄色大戈壁之间的一颗绿色宝石。那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喀什地形大致可分为平原、沙漠、高原三个部分。喀什市区海拔约为1 300m。总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喀什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冬天无严寒,夏天无酷暑。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1℃以上,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以下。

喀什是一座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城,在西汉之前早已形成,它曾属于一个叫作“突兰”的部落联盟。秦末汉初时它曾归匈奴的“仆都慰”管辖。公元2世纪左右,已发展成为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汉武帝时期,隶属于“西域都护府”,东汉以后,仍是我国西域重镇。唐代已成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末、五代初,设立了“喀喇罕王朝”。五代至宋,为喀喇罕王朝和西辽管辖。元代,建立了喀什噶尔州。明代,为西域四大回城之一。清政府于1884年令建立新疆省,1885年设立了喀什噶尔兵备道。民国年间,设立了喀什噶尔道、第三(喀什)行政区和喀什专署。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喀什专区。

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的民族很多,最早的喀什噶尔人主要是雅利安人种的东依兰人;其后,有大月氏人、匈奴人、汉人、吐蕃人、乌孙人、高车人、维吾尔人等32个民族。维吾尔族人占全区人口的91%以上,“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

喀什地处东西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在历史上有很多古代国家、古代民族的文化都曾在这里汇聚和交流。有着十分发达的文化。音乐、舞蹈、图案雕刻、手工制作等都很优秀,建筑物的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也很独特。

古代的喀什噶尔曾是多种宗教的流行地。大约于公元2世纪以前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佛教在喀什一直延续了800~900年。五代初,伊斯兰教猛烈向东扩展,喀什便成为伊斯兰教的中心。至此,这座古城就像是被涂上了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当佛教在这里被取缔时,佛教寺庙被毁,很少留存完整的遗迹。

喀什的清真寺及朝拜中心

在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和阿巴霍加墓,都是伊斯兰教著名的朝拜中心。建筑造型雄伟、精美,建筑用色也极具特色,是维吾尔建筑的杰作。

⒈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一词是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对做礼拜用的大清真寺之统称。也有人用阿拉伯语解释说:“艾提”音变为“尔德”,意为“节日”,“尕尔”波斯文意为“广场”,全称为“节日广场”。但这里不单是伊斯兰节日的娱乐场所,也是穆斯林们平时宗教活动的场所。

⑴建寺简史及作用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古城的象征。位于喀什市中心。在中亚地区,它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著名大寺一样,同样受到穆斯林们的朝拜和瞻仰。

这座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始建于500多年以前。建寺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坡、公墓。约于公元1442年前后,当时喀什噶尔的执政者沙克斯米尔扎及后裔,首先在这里建了一所很小的清真寺。公元1538年,当时喀什的统治者吾布力阿迪拜克将寺院扩建为聚礼用的大寺。以后又经多次改建、扩建和修缮。尤其是1872年的大修,把大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清真寺,西部为教经堂,教经堂内有供400名学生居住、学习的96个房间。同时还修建了一个容100人洗澡的蒸气浴室,供400人取暖的暖房,增辟了4个人的冰池。此外,还修建了高塔、拱伯孜、殿堂、门楼等建筑,奠定了艾提尕尔清真寺建成为现有形式和规模的基础,使其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艾提尕尔清真寺曾是一所伊斯兰教的宗教学府,来自南疆各地或外国的宗教界人士,在这里住宿和研读经学。从这里毕业后,分赴各地,去主持一方宗教事业。现在,艾提尕尔清真寺主要用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作“乃玛孜”(作礼拜),供信教群众作节日礼拜和“居玛尔”礼拜(每星期五的礼拜)。平日在寺内作礼拜的约有2 000~3 000人,“居玛尔”日作礼拜的有6 000~7 000人,重要节日作礼拜时可达20 000~30 000人。

⑵建筑群造型、用色及用途

艾提尕尔清真寺建筑造型雄伟、色彩绚丽,坐西向东,面对苍穹。占地25亩。建筑群主要由寺门(正门)、经堂、礼拜殿、庭院及一些附属建筑组成。

寺门门楼高约12m。门后有伊斯兰宗教建筑中特有的圆穹窿顶拱伯孜。拱伯孜上树立一弯象征伊斯兰的新月。那是表示对七重天以上“真主”的怀念和崇敬。在寺门两旁的外墙上,各半嵌有两座高达18m以上的砖砌圆柱塔——“宣礼塔”,宣礼塔塔顶各设两座“呼唤楼”(也称“望月楼”)。每日破晓时分,阿訇便站在“呼唤楼”上高声呼喊,以唤穆斯林们前去礼拜。在宣礼塔的拱伯孜上,也各立一弯新月。艾提尕尔清真寺外墙,用土黄色砖砌成,用白石膏勾缝。看起来砖、线条理清晰、醒目。寺门前有台阶。台阶后面是厅门。厅门高约4.7m,宽为4.3m。在门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文,文字周围嵌以蓝、绿色具有维吾尔艺术风格的精美图案和花纹。整个西立面——大门、门楼、拱伯孜、宣礼塔以及塔尖上的新月这一组建筑群,造型考究、用色华美,有着一种特别的庄严、肃穆感。

门厅内,顶部由白色、高大的穹窿顶——拱伯孜构成。在拱伯孜下面是一个多边形过厅,在过厅两侧各有一个圆形拱门,拱门外分别有两条砖砌的甬道通向庭院。在两条甬道中间还夹着一个雕花窗棂。甬道外约有面积为10hm2林木成荫的庭院。穿过庭院有一排木栅栏,木栅栏的后面是寺院的礼拜殿。

寺院分为南、北两侧。两侧各有一排共36间的教经堂,供主教、阿訇讲经。北侧还有供教徒们净手的大水池,池旁摆着许多“乔根”(用以净手的陶制壶)。两侧庭院都有供疏散人流的侧门通向临近的大街。由于伊斯兰妇女不能进入寺院礼拜,所以她们便围在寺院门口,手捧小乔根、碗、馕、奶茶、石榴等器具或食品,静候作完礼拜的人流从这里通过时,给她们吹口“气”,以同获“阿拉”保佑。

⑶礼拜殿(礼拜寺)

礼拜殿(寺)建在寺院西边的高台上,其中包括一个正殿和两个侧殿,总面积约为260m2。正殿全长160多米,进深16m,为密闭式长方形。礼拜殿廊沿宽敞,有158根浅蓝色,排成方格网状的雕花木柱支撑着顶棚。这一根根柱子,都是令人感到惊叹的艺术品。立柱四角绘有几何图形,其上刻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凸出花纹。

顶棚上装饰着红、黄、绿、蓝等色彩艳丽的木雕兼彩绘图案。整个寺院内,这里是装饰最华美的地方。在正殿后墙的中央,开有一个深龛,维吾尔语将其称为——米赫拉卜。龛内置放一座彩色木制雕花、有台级的轿箱宝座,名为“宣教台”,台内置放一根“权杖”。每当节日和礼拜时节,大毛拉——“海提夫”就站在宣教台上面,领讲古兰经。平时,于每星期五或宗教节日,也要站在“宣教台”的台级上宣讲经文。礼拜殿内厅虚空,不设任何桌椅板凳,但在地面上铺着各种小地毯、毛毡、布单、苇席等,以供伊斯兰教徒跪拜祈祷时用。当进行礼拜的教徒们进殿后,不分先后贵贱,依次先殿内,后殿外,直到庭院,一一排列在大毛拉后面,一致面向西礼拜。

⒉广场

艾提尕尔广场在喀什市中心。广场的中心有一个椭圆形花圃,在花圃内立着一座时钟塔。塔上的时钟,时刻告知着人们标准时间。

广场的四周有各式维吾尔传统建筑,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如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右边的“乌斯塘布尔”小街。只有几米宽,几百米长。街道还依然保留着中世纪那种土木结构的方形泥屋。维吾尔人特有的“木柜式”商店和手工业作坊,犹如蜂窝般地、密密麻麻地挤在那里。有的小店铺只有一张床大小,货物丰富。这条小街把中世纪喀什的与热闹非凡浓缩了进来,也保存了下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中世纪喀什商业中心的感受点、观光点,别具特色。

伊斯兰每年有两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艾提尕尔广场便是节日的主要活动场所。 平日的广场,是人们散步、交易、观赏的场所。有时还是一个繁华的商贸市场。

艾提尕尔广场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它使造型、用色均为独到的清真寺更显得高大、壮观。而艾提尕尔清真寺又给广场以重要的观赏景点,使得广场不单调空旷,两者相得益彰。

⒊阿帕霍加墓(香妃墓)

⑴阿帕霍加墓(香妃墓)

位于喀什东北的浩罕古村。占地30亩。总体建筑群由六部分建筑和一座园林组成:麻扎(主墓室)、经堂、大礼拜寺、寺门楼、一泓清水(净水池)和日常作礼拜的小清真寺。人们常说“伊斯兰建筑宛如夜空的群星”,这座具有浓郁伊斯兰宗教特色的古建筑群,就是这样在园囿错落、幽静的绿荫深处,琉璃生辉、尖塔高耸地被掩映在古杨树和苍穹之间。

阿帕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左右,内葬霍加玉素甫圣裔家族。阿帕霍加的曾祖马赫杜木艾扎木,曾是当时中亚伊斯兰教依禅派有名的传教士。

阿帕霍加的父亲霍加玉素甫,最初在吐鲁番、哈密一带传教,但那时的吐鲁番和哈密还是佛教的活动场所,很不得意。约于17世纪30年代来到喀什噶尔后传教事业发展的很有成效。霍加玉素甫约死于1640年。阿帕霍加是霍加玉素甫的长子,他依照霍加玉素甫的生前遗嘱,将其父埋葬在现存的“阿帕霍加墓”(浩罕古村)这个地方。阿帕霍加墓是在霍加玉素甫时期始建的,其内共葬有5代72人(但现存的只有58个陵丘)。

香妃本是莎车人。她的家族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和睦,曾做出过积极贡献。

⑵陵园建筑及麻扎(主墓室)

阿帕霍加墓以土坯为胎建筑而成。正门,是一座华丽的门楼。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门楼外墙立面,贴有蓝底白花的琉璃方砖。与门楼西墙紧紧相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寺前有高台,彩绘天棚覆顶,高台后有祈祷室。在陵园西部还有一座大清真寺和一座穹窿顶教经堂。

麻扎(主墓室)是阿帕霍加墓的核心,它座落在庭院的东半部。建筑长方体、圆顶,座北朝南。底部横长约为39米多,进深为29m,建筑总高为27m。在长方体建筑的四角,各竖立一座半嵌入外墙内的砖砌圆柱塔——宣礼塔。宣礼塔底大顶小,底圆直径约为3.5m。塔顶部,有一座精雕细刻的小呼唤楼,楼顶尖部竖起一弯新月。麻扎的屋顶是一个半圆形的大穹窿顶,其圆拱直径长达17m。穹窿顶尖部也竖起了一弯新月。从整个建筑的外立面来看,四边小楼和大穹窿顶尖部共有五弯新月参差环抱,使建筑整体造型丰富,气势和谐。

陵墓内室,为白色高大宽敞的厅堂,厅堂内筑有约1m高的平台,平台上排列着大小58座陵丘,陵丘和平台同用白地兰花的琉璃方砖砌贴,显得晶莹而素洁。香妃的小陵丘位于平台的东北角。

⑶建筑色彩的运用

该建筑通体用翠绿色琉璃方砖贴面,个别地方跳色一些黄色和蓝色的琉璃方砖。而在这些琉璃砖上,又有很多方砖上绘有白色的图案花纹,有的地方还写着波斯文和古兰经文警句。

建筑总体用色是在同一色调下,有着多种色差变化、明度变化。使得建筑用色不单调、丰实而饱满,深沉而庄严。再有,建筑通体用翠绿色琉璃砖贴面,烘托着几弯金光闪闪的新月,而金光闪闪的新月又与湛蓝色的天空形成色彩与形体的对比和对话,这种色彩与形体的变调真是妙极了。它正像维吾尔音乐那样地迷人和耐人寻味。

该建筑的室内用色与室外用色不同,室内是以白色为背景的大面积衬托,主体高台与陵丘用白底兰花的琉璃方砖。室内整体用色较室外建筑用色浅了2个层次,显得素雅了许多。

⒈传统维吾尔民居

维吾尔人喜簇居,单门独户的极少。院落为方形,院内平房或带地下室的2层小楼居多。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有女儿墙的方形平屋顶。平屋顶上开天窗,屋顶作晒台或乘凉。地下室用作储藏或避暑。

维族民居院外墙简朴,而自成体系的院落内,却另有一番天地。几乎家家在自己不大的院内搭有葡萄架,种有葡萄、花草、无花果,栽培桃、杏、梨等。院内房屋外檐及梁、柱,彩绘多种颜色的图案,显示出了极为浓烈的生活气息。

传统的维族民居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还开有大大小小的壁龛橱,龛橱内摆设装饰品和实用器皿、餐具等,并饰以各种纹样和图案。

⒉现代维吾尔民居

天性具备商业头脑和适应多种语言能力的维吾尔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人奔赴祖国各地和深圳工作。通过辛勤的劳动,赚了很多钱以后,回家盖新房。

新房较传统的老式维族民居有了很大提高,砖混结构的2层小楼居多,也有少量3层。楼顶仍为平顶,底层仍然设地下室。但较前要正规了许多。

院落仍为方形。院内仍搭葡萄架,葡萄架上爬满了葡萄藤。鲜花和果树仍是家家必不可少的点缀。只是院内房屋外墙及廊子的装饰更加鲜明、艳丽;现场制作的石膏花装饰,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新房变化最大的是室内布置和陈设。他们虽然追求现代化,但在设计和使用上仍然顽强地保留着本民族浓浓的风土人情。维吾尔人热情好客的天性,在客厅的陈设及装饰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天花现代吊顶,顶上华丽吊灯。而天花及墙裙却是地地道道的维式彩绘,和依现场制作的石膏花装饰;轻薄的纱帘挂在向内弓形的窗帘轨上,以暖红色系的色彩为主,整个客厅的氛围被营造得暖烘烘的;墙壁仍设有传统的壁龛橱,在壁龛橱的内边缘,精雕镂空石膏花装饰;龛橱内摆设华美的装饰品和餐具;长长的餐桌上铺着台布,在上面摆满了喀什地区特有的食品——水果、干果和面食,随时都准备着迎接来访的宾客;沿墙摆设现代沙发;墙壁上挂着名贵挂毯。

建筑用色及装饰纹样特点

⒈建筑用色

由于新疆地区土质为碱性,烧制成的建筑用砖均呈土黄色。因此,喀什的建筑无论是清真寺、麻扎(陵墓)还是民居,也通通地统一在这个色调之中。

大门装饰运用与之对比的蓝、绿色居多。院内及室内装饰,则运用多色。在现场制作的石膏花,素白色居多。但也有很多场地,在石膏花上还着上各种色,装饰于墙壁。

维吾尔人偏爱蓝、绿色,与他们居住的环境和信仰有关。在浩瀚沙漠之中的绿色,寓示着生命和希望。我看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人们的生活区仅一线之隔。在沙漠那边,一片沙荒,没有人烟;在人们生活区的一边,绿树葱葱,生机勃勃。而蓝色,则代表着天空。在七重天以上,是最纯洁、最神圣的地方,他们信仰、崇拜的“真主”“阿拉”在那里。

我们从色彩感觉上来体验:在浑沌一片的土黄色之中,运用一些蓝、绿色点缀,确实会使人顿感开朗。但是,维吾尔人对色彩并不带偏见。在室内,当以白色为主的环境下,人们却尽可能地运用多种颜色装饰、点缀自己的生活环境。

⒉装饰纹样

维吾尔人对建筑装饰纹样的应用,也自成体系。他们喜欢运用几何形和植物纹样,如:瓜果梨桃、蔬菜、风景园林等。绝对不用动物纹样作装饰。

结语

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开放城市,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市场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中原的文化、艺术,印度、波斯的音乐、舞蹈,都曾滋润过这片绿洲。而当地人民毫无偏见地博采众长,创造出了灿烂的多民族、多宗教的,中西文明合璧的文化。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喀什古城历经兴衰更迭,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浓郁的民族风情,却始终根植于喀什噶尔的土地。像那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粗犷、斑驳的胡杨古木,每经一场风沙、干旱,更著一番风姿,给人以遥接万代之联想。

注:在新疆喀什地区的考察曾得到国家民委杨候弟司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原厅长陈震东、现副厅长王新华、新疆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黄仲宾、喀什建筑学会理事长张光先高级建筑师的帮助,在此致以深深地谢意!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0年6月

猜你喜欢

民居广场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鱼跃清江 广场舞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