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网络”的东亚呈现出来
2001-08-15魏燕慎
魏燕慎
“雁行模式”被打破
“雁行模式”说,始于日本学者赤松要就国际贸易对后进国工业结构变动影响而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该“形态说”是从日本棉纺工业发展进程的考察中发现了如下的历史轨迹:日本棉纺品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推移进程在图形上酷似三只大雁翱翔,故称之“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当今人们所说的“雁行模式”,确切而言应看作是日本学者对20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分工格局的形象描述:东亚国际分工格局是以日本为领头雁,依次带领亚洲“四小”、东盟和中国等(呈“人”字型排列)向前飞行。
根据“雁行模式”构想,东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分工合作体系,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处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上游,应集中力量发展一些资本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产业,并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一些丧失了比较优势的劳动资本密集产业,通过这种垂直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产业部门间的)的分工合作,带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明眼人不难看出,按照“雁行模式”的分工体系,日本将永远处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上游,而东盟、中国等其他国家将永远固化在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
客观地说,战后随着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经济的复兴,随之而来的向“四小”和东盟的产业转移,的确带动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的国际分工体系并未完全依照日本的“领头雁”构想发展。“广场协议”(1985年9月,美国召集西方五国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著名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对美元升值)后,以日元升值为背景,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随着亚洲“四小”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及日本自身扩大海外经营形势的发展,日本已无法固守以往领头雁的“日本中心主义”信条,其向海外转移技术的规模和层次也在逐步扩大与提高,日本与“四小”间双向的技术转移与产业渗透也开始出现,从而使日本与东亚各经济实体间的分工,开始逐步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产业部门间的)并存、由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的格局扩展,从而预示着日本一家独大的“领头雁”格局被打破。
“雁行模式”构想先天不足
早在“雁行模式”构想提出之时,即引起颇多的争议。80年代以来东亚国际分工发展的进程,也反映出这一构想无法贯彻始终的客观现实:
首先,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构想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有相悖之处。因为,后进赶超先进,世界各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早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定律,不平衡规律决定了日本的“领头雁”地位终将发生变化。2000年夏季日本经济企划厅发表的《亚洲经济2000》报告即指出,亚洲的发展形态可能已不再是“雁行模式”。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世界各国的产业已无需逐级跟进,各国可以跳跃式地进入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客观现实亦显示,今天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信息产业占GDP的比例已达13%,远超过日本的6%;新加坡和香港的因特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率也超过了日本。也就是说,目前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虽比不上日本,但产业信息化的步伐却比日本来得快。
其二,一家独大的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构想,忽视了经济多元化、特别是东亚地区还存在着另一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实体——中国存在的现实。几年前,一些日本学者即指出,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与市场潜力,加之初步形成的基础技术——中间技术——高技术产业体系,使得中国有望形成一个与日本并行的产业技术与经济板块,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火车头。最近日本公布的“2001年通商白皮书”也承认,日本主导亚洲经济的时代已告终,往后中国大陆在带动亚洲成长上将扮演更大的竞争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最后, “破坏雁群团队的不是别人,正是领头的日本自己”。 正如近来日本一些评论指出,虽然以“封闭、照顾关系”闻名的日本企业在以往一段时期内造就了日本的强势,但这对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已难适应。另外,囿于垄断不愿竞争的理念也严重阻碍着日本的改革与调整的步伐。所有这些,使得在当前信息革命浪潮中守旧的日本落伍了。今天,作为“雁行模式”基础、日本大而全式的产业结构已寿终正寝,这种由基础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技术构成的大而全式的产业结构,曾经是日本充当领头雁、支配“四小”和东盟的重要经济技术依托。随着“四小”在不同层次技术领域水平的提高,日本与“四小”间的摩擦日益频繁,加之日本自身的产业空心化,一些基础技术、中间技术甚至高技术领域的产业向海外转移,致使日本大而全式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
“多元化、网络化”的东亚分工体系
正是由于“雁行模式”的先天不足,使得它的灭亡成为必然。而就在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因此有人预测,今后的东亚经济将会出现以中国为主引擎或是以日本和中国并列为主引擎的发展模式。总之,东亚经济将出现“多元化”(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增长极并存)和“网络化”(各部门产业相互交织)的发展趋势。其中,日本作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不能回避带动东亚经济发展的职责。当前,日本虽然未能走出经济持续停滞与衰退的怪圈,预期今后几年亦仍难摆脱困境,但是,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经济大国,无论是资本输出还是商品吸纳,均有着巨大的潜力,应为东亚经济的发展与振兴多做实事。
此外,应该客观估计中国的作用。随着改革与开放的继续推进,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将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但基于目前的发展水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不及日本的1/4和美国的1/9;出口仅为美国的1/4、不及日本的1/2;进口为日本的60%和美国的1/7),对其作用的估计必须是客观现实的。
面向新世纪,随着“雁行模式”的解体,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东亚地区内部形成的网络分工体系,将在不断调整中得以发展与完善。这种不断扩展的网络化与一体化分工体系,不仅涉及新兴产业,也囊括传统领域。而今,在包括纺织、汽车、电子和信息技术在内的众多领域,东亚地区各经济实体、企业间的垮境联系日益增强与频密,其所形成的“复杂纷繁的生产关系正在重新打造地区内部以及地区以外的经济关系和潜在的政治关系”。这种新的生产网络体系,将大大改变以往地区贸易与投资以及各国的发展模式,加入这一生产网络体系的国家,将在地区和全球框架内增加获得资源技术知识及市场的机会,但同时也不能排除会面临的风险。当前,东亚经济复苏的进程显示,近年来虽然东亚地区内部贸易与投资的份额在增加,经济自主性有所增强,但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依赖依然不小,美国仍然通过其跨国企业、国际贸易和全球供给链以及强势美元对东亚产生影响。2001年随着美国经济急剧放缓,东亚的经济增幅即从上年的6%~7%甚而9%~10%,下滑至2%~3%,就是很好的佐证。面对挑战,东亚各地惟有加速自身的结构调整与改革,加强以“10+3”为基本架构的协调与合作,才能使其多元化、网络化分工体系得以发展与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求得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