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故意的”
2001-08-07馨月
馨 月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尤其是男孩子,小时候调皮捣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有不停地眨眼、咧嘴、摇头,甚至吐舌头、做鬼脸的行为。父母最初都没有太在意,以为是孩子在故意捣蛋,于是每次都严厉地训斥、责骂孩子。没想到孩子非但没有改正,反而出现摇头张嘴、挤眉弄眼,甚至身体都会无端地抽动的情况,在紧张、情绪不好时抽动症状特别明显,引起别人的反感或嘲笑,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父母这才意识到,孩子不是故意的,孩子很痛苦,父母也很烦恼。
其实,这些孩子已经存在心理疾患了,在医学上叫抽动障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病症呢?到底该怎么办呢?今天特邀杜亚松博士围绕儿童抽动障碍的心理治疗,与父母们一起探讨如何关怀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导父母及早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疾患。
馨月(以下简称“馨”):我们经常会在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看到许多焦虑的家长前来咨询求治,他们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什么才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呢?
杜亚松(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心理学博士,以下简称:杜):
一般来说,心理发育正常的孩子应该有以下3种表现:首先要有正常的情绪,比如在遇到一些事情或问题时,能够正确地回答和反应,情绪不会过于暴怒或冷淡。另外要有正常的行为,比如3岁的孩子,与妈妈分离时,会有轻度的焦虑和想跟妈妈一起走的冲动,但妈妈离开后,他也不会因过分依赖而不停地哭闹。最后还要有正常的交往,和家人、小朋友以及其他成人的正常交往状态。
馨:儿童抽动障碍和恶作剧之间有什么区别?
杜:抽动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这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快速的运动或者发音,如不停地眨眼睛、抽动鼻子、张嘴、清嗓子、吸气、摇头、点头、伸胳膊、踢腿等等。而孩子的恶作剧往往是因为顽皮,是有意识的,可以控制的。抽动障碍发作时孩子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他们很痛苦。在儿童抽动障碍发作早期,家长、老师往往会误认为孩子是在捣蛋,指责、打骂孩子,会给孩子增加很大的精神压力。
夏斌(患儿的父亲):
我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挤眉弄眼,走路时多动的毛病。我骂过他,也打过他,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越来越厉害。当时,我们一直以为这只是孩子的一个坏习惯而已,并不认为是病。我总琢磨是不是自己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对,后来看到了报纸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挺好奇的,想弄清楚,接受了心理咨询后,才明白原来孩子患的是抽动症。
张宇敏(患儿的母亲):
我的孩子从小好动,平时喜欢动手打人家一下,走路突然停顿一下。后来我们又发现他经常用舌头将上下嘴唇舔得发红,我们以为是因为天气干燥,就给他涂润唇霜,但这种情况也没有好转。更严重的是他会突然在街上或家里不停地大叫,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正常上课学习。老师、同学、邻居都对他非常反感,我们更是着急,软的硬的手段都用上了。我不知哭了多少次,跑了多少医院,到处打听,后来我下决心去了心理咨询中心。
杜:以上两位家长说出了患抽动障碍孩子身上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也说出了家长的种种无奈和无助。我们做父母、家长的,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孩子行为的原因和性质,一贯采用了责备、打骂的方法,这让孩子很痛苦和困惑,他不仅得不到父母的体谅,还会遭受小朋友和他人的嘲笑,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
馨:家长这样做,不仅没有缓解孩子的情绪,还会造成恶性循环。
杜:对,抽动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障碍,它最初的发生和整个发展过程都与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紧张,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受到批评,在家中受到责备,家庭气氛不和睦,父母观点不一致,生活中经历了不愉快的事件等。
馨:父母、心理医生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疾病的困扰呢?
杜:父母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抽动障碍,不是在调皮捣蛋,更不是故意和家长、老师对着干、过不去,父母如果能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痛苦,就不该对孩子采取指责或打骂的错误态度。同时,由于抽动障碍也存在一些生物学的因素,父母了解后就不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在孩子身上,就可以积极配合医生,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作为心理医生,除了给孩子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要对孩子、父母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因为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