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数十载
2001-08-01莫月
莫 月
1995年,《轻兵器》与国防工业出版社组织的20世纪世界著名手枪评选活动中评选出了十大著名手枪。虽然本次评选结果与世界多次评选中名列前茅、深受各国军警喜爱的优秀手枪不完全吻合,如瑞典的西格P226式手枪、俄罗斯的马卡洛夫手枪和PSM手枪、英国的“布希曼”冲锋手枪等,在此次评选中都名落孙山。但这次评选的名枪却别具特色,它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本世纪手枪的发展。本文按得票顺序排列予以介绍。
FN勃朗宁9mm大威力手枪:最显“英雄”本色
勃朗宁9mm大威力手枪(图1),是世界久负盛名的手枪之一,深受各国军警的喜爱。自问世以来,已走过了近70年的风雨历程,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局部战争的洗礼,更显出其“英雄”本色。在世界各种形式的手枪评选中,多次荣获桂冠,足见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大师和发明家勃朗宁在1922年设计的,这也是他设计的最后一种手枪。完成设计后,因FN公司的生产处于低谷时期,该枪一直没有进行批量生产,直到1935年,比利时军队才决定采用,并定型号为M1935手枪,又称GP35式手枪。装备比利时军队后不久,英国、荷兰、丹麦、罗马尼亚、苏联和我国等国家相继采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FN公司就已经生产了35000多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比利时被德国占领,FN公司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又称为“P640式手枪”),被大批量补充德国军队。不久后,此枪的图纸传到英国,但因当时英国忙于战事,无暇顾及生产,便交由隶属英联邦的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生产,产品装备英、法等盟国的军队,并部分出口到我国。就这样,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得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受实战考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比利时的FN公司恢复了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生产。1954年,英国军队正式装备,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的军队和警察装备过或仍在装备此枪。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之所以称为“大威力”,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一是杀伤威力大,即使用的枪弹威力大。该枪采用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是当时欧洲威力最大的手枪弹,其枪口动能高达490J,在50m射程上的落点动能还有365J,这一动能足以杀伤任何无防护的人员;二是武器的持续威力大,即弹匣容弹量大,比当时一般手枪的容弹量至少提高了30%以上,这对近距离作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三是外形大,一枪在握,给持枪者以一种粗犷、豪放、敦实有力和充满信心的感觉,无形中也给对方以威慑力。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和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这种闭锁机构是由勃朗宁发明的最著名的结构设计,因此在轻武器界又称为“勃朗宁闭锁机构”。它的开闭锁是通过枪管尾部偏移和复位实现的。与其他一些闭锁机构(如曲肘式闭锁、卡铁摆动式闭锁等)比较,突出了结构简单,使用零件少的特点,倍受手枪设计师的青睐,至今仍为许多手枪所采用。
该枪全枪长197mm,枪管长118mm,全枪质量0.99kg,弹匣容弹量为13发,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奥地利格洛克179mm手枪:荟萃全新设计理念
格洛克17手枪(图2)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奥地利格洛克公司研制成功的,1983年奥地利军队正式采用,用以取代装备多年的P38手枪,并定型号为M80手枪。装备奥地利军队后不久,印度、约旦、挪威、菲律宾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军警也陆续装备。由于其突出的性能,深得各国军警的青睐。
该枪的突出特点是在设计上采用了当代最新的结构、材料和工艺。
在外形设计上一改传统的讲究线条、曲面过渡的设计方法,大胆采用大平面、小圆弧过渡的设计理念,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感觉。枪的外形平整,除准星、照门、空仓挂机柄和弹匣扣外,没有凸出的部位,不仅便于随身携带,也有利于装具的设计。
在尺寸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机功效,大小适中,便于操作与携行;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是根据举枪瞄准时手臂自然上抬与身体之间的夹角来确定的,因而称为“自然瞄准”设计。这样一来,即使不进行精确瞄准,随意举枪射击也可获得较高的命中率。
在结构设计上,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如采用扳机保险、击针自动保险、不闭锁保险和防偶发保险组成的内藏式保险机构,零件不多,结构紧凑,使用与携行都很安全。射击时的低后坐力,是通过手枪套筒和套筒座的合理匹配(质量比为4∶1),并在套筒座上使用了一些有一定弹性的工程塑料来实现的。此外,野战分解卡笋等零件的设计,也都有其独到之处,使该枪的结构非常紧凑而简单,全枪仅有33个零件。
在使用新材料方面,主要是大量采用新型工程塑料,这种高强度工程塑料的强度与结构钢基本相同,但其质量仅为结构钢的14%,而在耐腐蚀和耐摩擦等方面,又是钢材所不能比拟的。这不仅大幅度减轻了全枪的质量,而且提高了零件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该枪有塑料零件16个,占零件总数的48%,确实是手枪设计上的一大突破。
格洛克17手枪采用的新工艺主要有塑料件金属镶嵌、枪管精密锻造和表面硬喷涂处理等。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和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全枪长188mm,枪管长114mm,全枪质量0.62kg,弹匣容弹量为17发,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美国M1911A10.45英寸自动手枪:锐意进取
M1911A1手枪(图3)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国柯尔特公司研制的,是为了满足美国陆军的需要,在勃朗宁设计的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美军中服役长达60多年,是世界服役时间最长的军用手枪之一。
美国人偏爱转轮手枪。美军考虑使用自动手枪已是19世纪最后10年的事了。在1898~1900年菲律宾战争期间,美军使用0.38英寸柯尔特转轮手枪长弹的转轮手枪时,停止作用欠佳,因而只得大量使用发射0.45英寸柯尔特转轮手枪弹的转轮手枪,从而诱发了美军对大口径手枪的偏爱。
M1911A1手枪的研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柯尔特公司从勃朗宁处购买了4种手枪设计,1900年,柯尔特公司研制成功了其中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即0.38英寸ACP弹)的运动型手枪。1902年,公司在运动型手枪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进,使其成为军用型手枪,这就是M1902手枪。不久后,又将口径改为0.45英寸,于1905年定型,称为M1905柯尔特手枪。1907年,萨维奇公司和法兰克福兵工厂先后研制成功了0.45英寸口径的手枪,柯尔特也将M1905手枪作了进一步改进,新改进的手枪有两个过渡型号,一个是M1909手枪,另一个是M1910手枪。M1910手枪参加了1910年11月美国陆军手枪选型试验,受到好评。根据选型中提出的要求,柯尔特公司在M1910手枪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局部改进,并于1911年3月参加美军新一轮手枪选型试验,因其性能突出,获得军方首肯,美陆军部长正式批准采用这一手枪,定型号为M1911手枪。1911年4月开始陆续装备美军。
1923年4月,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又对M1911手枪的瞄准具和射击性能进行了一些重要改进,改进后的手枪于192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试装备美军,命名为M1911A1手枪。1935年由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等几家公司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它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种主要单兵自卫武器。
M1911A1手枪在M1911手枪上的改进主要有4点:一是将平直、光滑的握把背改成向后拱起的握把背,并增加了防滑纹;二是缩短了扳机长度,并在扳机上也增加刻纹;三是降低了枪尾突起部的高度;四是加宽了准星,使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军用手枪之一。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和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全枪长219mm,枪管长127mm,全枪质量1.36kg,弹匣容弹量7发,发射0.45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
捷克CZ759mm手枪:博采众长
CZ759mm手枪是1975年由捷克乌赫尔斯基布罗德兵工厂研制的,设计师是约瑟夫和翰克兄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捷克最好的手枪。该枪研制成功后,因当时华约统一武器口径,所以没有成为捷克军队的制式装备,仅装备了警察和公安部队,但它倍受西方国家警察和军队的喜爱。
约瑟夫兄弟在此枪的设计中博采众长,集中了数种手枪的优秀机构,并注重了枪的平衡性能,使其成为一种设计非常成功的手枪。此外,他们还特别注意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的标准化,注意产品的经济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竞争能力。由于它物美价廉,在军火市场上非常抢手。
该枪在外形和尺寸设计上,非常重视人机功效,如握把、扳机和保险机构等,都注意到操作使用的舒适性和方便性;在结构和功能设计上,注意简单性和合理性。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联动发射和手动保险,功能合理,结构简单紧凑,被使用者称为最佳战斗手枪。
该枪全长203mm,枪管长120mm,全枪质量0.98kg,弹匣容弹量为15发,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美国M99mm手枪:结构独特
美军装备的M9手枪(图5)是1980年由意大利伯莱塔公司在M92和M92S手枪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参加1980年美国陆军的新手枪选型试验中,一举夺魁,于1985年成为美军的制式装备,定型号为M9手枪用以取代M1911A1手枪。该枪是目前美军军官装备量最大的手枪,许多高级将领都喜爱佩带它。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总司令施瓦茨柯普夫上将佩带的就是M9手枪。此外,许多国家的军队和警察也选用了这一手枪。
M9手枪的入选经历颇具戏剧性。据国外资料介绍,在1979年底,意大利伯莱塔公司就为美军新手枪选型准备好了试验用枪。在选型中,它的多项试验结果并不特别出众,有的项目还落后于其他手枪,如顶部开窗口的套筒,就很容易进脏物,试验官兵就比较讨厌,但好在擦拭比较容易;有些试验项目与其他手枪持平;但在射击精度试验时,它以惊人的高精度博得美军的首肯,在最后一刻摘得美军新手枪选型试验综合性能的桂冠。
M9手枪在结构设计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如采用卡铁摆动式闭锁机构、击锤回转式击发机构、联动发射机构;采用手动保险、击针自动保险、阻隔保险、不到位保险和击锤保险等多重保险机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都很好。装弹上膛的枪从1.2m的高处跌落时,不会击发;在风沙、泥水、冰雪和雨水等恶劣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使用。该枪的使用寿命高达10000多发,故障率仅为0.05%;为了减轻全枪的质量,大量采用铝合金,如套筒座和握把等,都是铝合金件;为了便于在严寒条件下戴手套射击,扳机护圈的尺寸比一般手枪大;为了方便双手射击,扳机前端面呈直线;设有有弹指示器,射击精度比M1911A1手枪高得多。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全枪长217mm,枪管长125mm,全枪质量0.96kg,15发弹匣供弹,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德国华尔特P38式9mm手枪:稳坐军中“老大”
华尔特P38式手枪由德国卡尔-华尔特兵工厂研制,用以换装M1908手枪,1938年研制成功,同年底成为德军的制式手枪,定型号为P38式手枪。1939年开始批量生产,1940年德军正式列装,1941年以后,由于德军大规模扩军,手枪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除华尔特兵工厂外,毛瑟兵工厂等也相继开始接受生产任务,以满足德军扩张的急需。
1945年法国军队也开始换装这种手枪。战后德国曾一度停止生产,直到1957年,才恢复华尔特P38式手枪的生产,但改名为P1式手枪,作为西德军队的制式手枪,随后又被智利、挪威、葡萄牙等国的军队和警察采用,到1980年底,仍是世界军用手枪中比较优秀的手枪之一,至今,已装备各国军队60多年了,仍少见有关退役的报道。
华尔特P38式手枪的研制过程也是比较曲折的。1929年,华尔特兵工厂就开始研制9mm手枪,但因忙于PP式手枪的改进工作,只得将这一手枪的研制工作暂停下来。1931年,PP式手枪的改进工作完成。1935年,华尔特兵工厂应军方要求,又将PP式手枪的口径由7.62mm改成9mm,研制成功第一支样枪,命名为MP手枪,即军用手枪。由于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被德国军方否定。工厂只得研制第二种样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击针式击发机构,这一机构获得德国专利,命名为AP手枪,即陆军手枪。但在靶场试验时,军方又以无外露击锤,不便观察是否处于待击状态为由予以否定了。这样,工厂又进行第三轮有外露击锤样枪的研制,命名为HP手枪,此枪顺利地通过了德军的各种试验,并正式列装,该枪被重新命名为P38式。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全枪长213mm,枪管长127mm,全枪质量0.96kg,8发弹匣供弹,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苏联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手枪:以性能可靠见长
托卡列夫TT-30式手枪,简称TT-30式手枪,是由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托卡列夫设计、图拉兵工厂研制的。1930年夏天,在苏联手枪选型试验中中选。同年9月,又为苏军高级将领进行了射击表演,得到一致好评。1931年7月设计定型,被苏联红军正式采用,定型号为TT-30式手枪。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装备的主要手枪之一。后来又进行过一些局部改进,定型号为TT30/33(图7)。该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泛装备华约各国军队,我国也于1954年仿制成功此枪,定型号为54式手枪。该枪虽然现已退出了俄罗斯军队的装备序列,但仍是东欧一些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
该枪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和射击精度高。全枪仅由33个零件组成。发射机构是组成一个部件装在套筒座上的,分解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取下来,便于野外擦拭和保养,深受苏军将士的喜爱。射手使用此枪经过一般训练,对50m处的12cm圆环靶射击,命中率几乎是100%。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全枪长193mm,枪管长116mm,全枪质量0.83kg,8发弹匣供弹,发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
德国M1908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强调人机功效
M1908手枪(图8)是20世纪初期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一支名枪,也是战争年代我国军民很熟悉的一种手枪,在我国俗称“鲁子”。1902年由著名的手枪设计师乔治·卢格设计,德国弹药制造公司研制成功。1904年,德国海军正式列装,命名为M1904手枪。1908年,德国陆军列装,定型号为M19089mm巴拉贝鲁姆手枪,简称P08式手枪,到1938年被P38式手枪取代,作为德军的制式手枪长达34年。该枪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直到全国解放,才停止使用,深得我国广大军民的喜爱。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曲肘式闭锁机构。全枪长223mm,枪管长102mm,全枪质量0.87kg,8发弹匣供弹,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以色列乌齐9mm冲锋手枪:注重威力耐用
乌齐冲锋手枪(图9)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研制的,在乌齐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主要用于特种部队和警察。
此枪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采用包络式枪机,枪机前端有一凹槽,可包络枪管的尾部约95mm,因而全枪很短,这样还可使武器的质心向上和向前移,有利于射击时的稳定和提高射击精度,为了防止射击时跳动,还在枪管口部的右上方开了两个侧喷孔;二是动作可靠,使用携行安全。机匣两侧有几条肋条,既增加了机匣的强度,也减小了枪机与机匣的摩擦面,还能容纳污垢和尘土,保证了武器在风沙、泥水和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可靠使用。同时设置了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拉机柄保险三道保险机构,可有效地防止意外走火;三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大多数零件为冲压件和机加件,工艺简单,加工方便,生产成本很低。
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开膛待击,后坐力也很小。采用侧折式枪托,可抵肩射击,也可单手握持射击。
全枪长240mm(托折),枪管长115mm,全枪质量1.95kg,20发弹匣供弹,可单、连发选择射击,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德国C96式7.65mm毛瑟手枪:开创军用自动手枪纪元
C96式毛瑟手枪(图10)也称毛瑟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军用自动手枪,它在世界手枪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枪名为“毛瑟手枪”,其实并不是毛瑟本人设计的,而是由当时在德国毛瑟兵工厂工作的费德勒兄弟三人设计的。设计工作始于1893年,1895年生产出样枪交付试验。试验成功后,于1896年以毛瑟兵工厂创始人毛瑟的名义向德国等12个国家申请专利,最早于1896年获得英国专利,因而首批手枪命名为C1896式毛瑟手枪,简称C96式毛瑟手枪。人们习惯称其为“扫帚把”手枪。该枪从20世纪初进入我国,到新中国成立时才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战场上活跃了整整半个多世纪。所以这支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老枪,还能在评选中位处“孙山”。
该枪采用卡铁摆动式闭锁机构和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还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使手枪的功能基本趋于完善。这些机构在毛瑟兵工厂沿用了40多年,对后来其他自动手枪影响也很大。
该枪全枪长305mm,枪管长140mm,全枪质量1.12kg,10发弹匣供弹,发射博查特C93式7.65mm手枪弹。◆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