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喜欢戴“高帽子”
2001-07-23丁昀
丁 昀
傍晚,妈妈来接好好的时候,发现好好翘着嘴,满脸不高兴,妈妈问好好:“怎么了?”好好也不回答,反而挣脱妈妈的手,向活动室外跑去。妈妈搞不清这是什么原因,只好去找李老师。
李老师也搞不清好好为什么不高兴,一再询问之下,好好才说出原因。今天的手工作业活动,刚开始好好就得到李老师的指导,李老师还肯定了好好的作业,但结束时,李老师表扬的却是遥遥。就是因为没有得到李老师的再一次表扬,好好才不高兴。
青阳妈妈告诉李老师,青阳也喜欢被表扬。芸芸妈妈在边上插嘴说:“现在的孩子,他们都喜欢戴高帽子。哪一个不是听了好话笑嘻嘻,听了批评不高兴?”
李老师听了家长的话,觉得有道理,再想想班上的孩子,确实有这种情况,有的孩子比较突出,像好好,有的孩子则表现得不明显,比如青阳。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把孩子要求戴高帽子和其他相关行为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许多平时被我们忽视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要比以往的孩子更加注意成人的关注。尽管现在的孩子有许多人关心,但孩子总还是想吸引更多的注意,有的孩子会直接讲出来,还有的孩子用各种作品吸引你。
有一次,在一所托儿所,老师设计了一项游戏。这个游戏主要是训练孩子双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老师在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很大的摸拟的池塘,用积木垒出围栏,用绿布当成池水,在池塘里放上许多小鱼。这些小鱼是用卡纸做成的,在卡纸上除了涂上颜色,特别粘上尼龙搭扣。另外,老师又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只塑料小桶和一根钓鱼竿。钓鱼竿的前端也粘上了尼龙搭扣,这样,当孩子把钓鱼竿伸进池塘里,钓鱼竿碰到小鱼,小鱼就会被粘在钓鱼竿上。游戏开始之前,老师除了告诉孩子们玩的方法以外,还鼓励他们说:“比一比,看谁钓的小鱼最多!”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跑到池塘边开始钓鱼。可是,马上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些幼儿围到老师身边去了。
他们去干什么呢?
原来,这些孩子只钓到一条小鱼,他们就去告诉老师,“老师,我钓到一条小鱼!”“老师,我钓到一条小鱼!”等他们一一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他们才离开老师,再一次回到池塘。可惜,池塘里的小鱼已经被钓得差不多了。
那些孩子的行为无可非议,但他们因为想得到表扬,却失去最宝贵的学习机会。
另一方面,在习惯于戴高帽子的情形下,孩子会不习惯没有高帽子,或者听不得反面的意见。比如好好,平时经常受到表扬,戴惯了高帽子,一旦哪一次没有被表扬,没有了高帽子,就显得不高兴。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对批评的承受能力会变差,受不得批评,也受不得挫折。
现在的孩子喜欢戴高帽子,那么现在的父母又怎么样呢?
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除了父母以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的中心围绕这个孩子。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里所有的关注全部集中在这一个身上。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被别人包围,受别人关注,一旦缺少这种熟悉的氛围,他反而会主动去寻找这种感觉。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孩子无意识地要求被表扬。
戴高帽子的现象反映出的是如何把握表扬和批评的分寸的问题。
孩子戴上了高帽子,或者戴上以后脱不下,都说明了没有合理运用表扬的方法,随意使用表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参与活动,就会说:你很能干的;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状况,也会用表扬哄骗孩子,取得眼前的太平。这些随意的表扬,并没有针对性,它既没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也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对自我的观念。特别当事实和表扬有距离时,表扬可能夸大了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反而造成孩子的疑惑,并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的不准确。
戴高帽子的另一个问题可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显现出来,这就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孩子接触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如果他曾经有戴高帽子的经历,他对自我的评价就有调整过程,可能会有挫折的经历,这些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
经常听到大班幼儿升入小学以后的不愉快,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在幼儿期听到了太多好话,戴了太高的帽子,以至于他的心态无法与新的环境相适应。
孩子的行为都是环境和成人塑造的结果。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是我们改善我们自身行为的时候。
首先,成人要注意把握表扬的分寸。表扬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的过程,表扬应针对事实,不要针对个人;表扬应具体,不要笼统。比如说,当孩子完成了一件手工作品,可以这样评价:这件作业完成得很快、设计有想象、色彩非常丰富、比你以前的作业有进步,等等。总之,把被发现的特点和细节告诉孩子,孩子会乐意接受,也会进步得更快。
而且,正确的批评对孩子也是有益的。虽然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但爸爸妈妈不应该纵容。发现孩子的缺点时要明确的提出来,并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受家庭的影响,在幼儿期他们对家长的意见是十分重视的,不要忽视自己的权威。当然,批评时要注意态度,严肃即可,不要发怒。
一点提示:对孩子来说,期待有时比表扬更重要。与其过高地表扬他,不如对他这样说:“我知道你可以!”“我相信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