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北版[死亡日记]

2001-07-09

海外星云 2001年10期
关键词:乳癌中国时报化疗

不久前,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陆幼青,在深知自己身患重疾,不久于人世的事实后,以惊人的毅力写下《死亡日记》(即《生命的留言》),坦然面对死亡,安抚悲痛的家人。其无畏之举轰动了海内外。

现在,台湾也出了一个陆幼青式的勇者——台北《中国时报》驻美记者冉亮。她在生命弥留之际,化死亡威胁为残生努力的动力,完成了她的“死亡日记”《爱是永不止息》,献给亲人和所有活着的人们,鼓励人们珍惜今生。

首位登上《读者文摘》封面的亚洲女性

冉亮于1952年生在台北,她人如其名,性格开朗,短短一生亦如流星般闪亮。1975年,她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并进入政大外交研究所,同年进入中国时报系工作。由于表现杰出,1977年她被派任驻美特派记者,迄于辞世(2001年1月),报道了许多和美国、中国大陆、台湾三地有关的重大新闻。

冉亮1994年2月得知自己患了乳癌,当时已是第三期,经化疗、切除及骨髓移植手术痊愈。她曾将这段与癌症搏斗的过程,写成《风闻有你,亲眼见你》一书,《读者文摘》特以她作封面人物刊登书摘,亚洲女性获此殊荣的,她是首位。冉亮稍后回台,呼吁妇女注重乳癌的防治。

身患癌症期间,冉亮仍心系工作。发现乳癌翌日,仍采访CNN总裁泰德·特纳,并曾于癌症疗养期,独自译完8000多字的《美国五角大厦——近程的中国》报告全文,为报社抢到独家消息。完成化疗疗程后,她又马上采访曾任美国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主席、目前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这种在新闻工作上不甘人后、甚至忘掉病痛的精神,为同业中罕见,但这或许也是刺激癌细胞再度突袭冉亮的原因。

1999年秋,冉亮的癌病复发,转成卵巢癌。她接受台北电台的越洋采访时表示,卵巢癌比乳癌更难缠,她虽坚持化疗,但自知痊愈无望。

2000年10月,她在报端撰文,与妇女同胞恳谈抗癌感受,认为“恐惧本身正是最大的恐惧”。

一向乐观开朗的冉亮,将个人的生死,坦然交给上帝,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一双贴心的儿女,每每想起总久久无法平息。去年6月,冉亮开始在《中国时报》“浮世绘”版撰写“眺望——在癌症的窗口”专栏,《爱是永不止息》收的主要就是该栏内容。

《爱是永不止息》雁过留声

冉亮这些“以笔磨心、以心磨笔”写出的文字,包括32篇文章。原先计划是40篇,但因她病情急转直下,来不及写完。

冉亮说,写作是为了给儿女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她一生或许相当辛苦,但始终热爱生命。而生命是一场值得全力以赴去学习爱的经历。书中写道,笃信基督教的她曾询问儿子最喜欢的圣经金句,儿子给了她“爱是永不止息”这句恒古名言。这句话也成了最贴切呈现冉亮遗作旨意的书名。

冉亮的专栏在报纸连载期间,回响不断,有人交换经验,有人感谢她启示人生,也有人纯粹为她加油打气。冉亮自己选择了若干篇收入附录。但是,这些回响并未因她去世而停止,“浮世绘”在刊完冉亮文章后,继续刊载源源不绝的读者来信,这种作者与读者的热烈互动,超越编者的想象,可能也是冉亮生前没有预料到的。

冉亮化死亡的威胁为今生努力的动力,因而是超越了死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爱是永不止息》不只是一本逝者预知死亡的纪事,更是一本有益于生者的励志书。G(赫 本)

猜你喜欢

乳癌中国时报化疗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化疗真的会加快死亡吗
“立委”日历
发鸡排
跟踪导练(二)(3)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易致乳癌吗?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
警惕男性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