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哲学家”刘亮程

2001-06-14贺雄飞

书屋 2001年5期
关键词:刘亮程哲学家散文

贺雄飞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

在编辑《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一书时,我读到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组散文,那种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人世沧桑的感受,让人耳目一新。后来,在林贤治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和“山西剑客”李锐散文新著《谁的人类》一书中读到对亮程的评价文字。林先生认为:“刘亮程是九十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李锐先生认为:“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读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二○○○年盛夏,我在陪林贤治、筱敏、王彬彬、李扬等先生畅游完内蒙古大草原后,毅然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毫无生命的迹象,让人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无怪乎古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故人是有的,同刘亮程的相会还是愉快的,他是一个善饮酒的人。于是,亮程的大作《一个人的村庄》就陪我上路。

亮程的成功,首先是语言和题材上的成功。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下,单调的语言、单一的话语体系把人的创造力剥蚀得一干二净。新中国五十年的文学就更不必说了,差不多所有的作家都是一个腔调、一副面孔和一种思维,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无“我”式风格和奴性写作,影响了几代作家,那种真正追求自由的、另类的、鲜活的、边缘的作品几乎绝迹。正如四川学者毛喻原先生所说:“在民族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其强势的表现不完全在于庞大的词汇量及科学的语法结构,而在于各语言的原初取向、精神品质,在于它所隐含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它本身所秉赋的一种对人生幸福的启示性力量。可悲的是,汉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少数民族。”

刘亮程的出现,终于给汉语挽回了一点面子。

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日的”,走了。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然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我没当过驴,不知道驴这阵子咋想的;驴也没做过人……驴日日看着我忙忙碌碌做人,我天天目睹驴辛辛苦苦过驴的日子……驴下了驴娃子我比驴还高兴;我种地赔了本驴比我更垂头丧气;驴上陡坡陷泥潭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将绳搭在肩上四蹄爬地做一回驴。

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那些年轻的、活蹦乱跳的儿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向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走到老的吗?

这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哲学”扑面而来,让我们猝不及防。亮程不愧为“自然之子”,所有的动物都是人的朋友,所有的动物都通人性,所有的动物都是“哲学家”。动物和人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人”存在的悲剧内涵。亮程写的是地地道道人的文字,那朴素旷远和惟美宁静的色彩,引发人遥远而真切的记忆,唤起人悠长的思绪。

“乡村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在《寒风吹彻》一文中就彰显无疑,他感叹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当然,乡村哲学也有反现代性的一面,但是,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处都浸淫着糜烂、腐朽、噪音、污染、浮躁的时候,就凸显出乡村哲学的进步意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锋自然是激烈的,其哲学意蕴正好和著名犹太哲学家D·贝尔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两书中的主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终点又回到起点,这就是人的困境,“人本”的困境。《城市牛哞》中幽默而生动的描述让人惊心动魄: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人们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他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掉一辈子的困苦与屈辱……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于是,亮程不由自主地发出呐喊:“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也认不出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吗?这是弱势个体对强势群体的反抗和挣扎,也是人崇尚独立和自由的天性象征。而这正是散文的灵魂。

身在异乡,寸断柔肠,亮程的村庄是我们的家。远远地,看到烛光闪烁。

猜你喜欢

刘亮程哲学家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刘亮程作品时间意象研究
哲学家的回答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