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迫弹家族如何衍生
2001-06-14薄大伟
薄大伟
迫击炮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发明以来,作为步兵伴随火力支援武器,在历次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迫击炮具有弹道弯曲、重量轻、机动灵活、反应快、操作维修简便、射速高、造价低等一系列优点,在城市巷战、森林及山地作战中,迫击炮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目前,迫击炮不仅用于步兵部队,还用于机械化部队、空中机动部队、空降兵及海军陆战队。
现代战争对迫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在继续保持迫弹自身优点的同时,各国都很重视新弹种的开发与研制。除了采用新型弹药来提高射程、增加杀伤威力以外,多用途子母弹和智能化将成为迫弹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用途子母弹内含几十个空心装药子弹,除了能穿透钢装甲外,还能杀伤近距离人员,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威力和穿甲能力。
智能迫击炮弹是在普通弹丸上加装了制导装置,使其成为具有自动搜寻、探测、捕获和攻击目标能力的精确制导弹药,真正实现了“发射后不用管”的功能,用力省而成效大,耗费低而效益高。典型的有英国81毫米“灰背隼”和法国的120毫米“螺旋”智能迫击炮弹,前者采用毫米波雷达寻的器,后者使用红外寻的器。
智能迫弹的实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末制导技术,另一种是传感器引爆弹药(又称末敏弹)。末制导炮弹是指带有导引头和控制装置的炮弹,因此,它能自主捕获并跟踪目标,同时将炮弹导向目标。传感器引爆弹药能够探测目标,但没有制导和弹道控制能力,这就是说传感器引爆弹药仅能在比末制导弹药更小的区域内搜索目标,因此,必须比末制导炮弹具有更高的精度并在目标区域内撒布和投放。可见,末制导炮弹在技术上容易实现。
末制导迫击炮弹采用毫米波、红外、激光或双模寻的头或光纤制导,它克服了传统迫击炮弹在发射前要进行侦测目标的弱点,末制导迫弹由头部制导装置、电子装置、仪器舱、聚能装药战斗部、保险与解除保险装置以及带稳定囊片和基本尾管的尾部组成,目前装备的典型代表有英国的“灰背隼”81毫米末制导迫击炮弹、瑞典的“杜鹃”120毫米末制导迫击炮弹、法国的“螺旋”120毫米末制导迫击炮弹、俄罗斯的“晶面”末制导迫击炮弹、美国107毫米反装甲末制导炮弹和德国120毫米”“鸢”末制导迫击炮弹。末制导迫击炮弹既可打击固定目标,也可打击活动目标,命中率较高。有的末制导迫击炮弹甚至可识别真假目标,几乎能垂直下落,能探测到大多数伪装和隐藏的坦克装甲车的发动机,是攻击活动装甲目标薄弱的顶部或底部的理想炮弹,如英国的“灰背隼”末制导迫击炮弹不需要特殊的发射和瞄准方式,自带微型雷达,抗干扰力强,当炮弹飞抵弹道最高点时,弹上毫米波雷达寻的器开始工作,寻的器以波束宽为50米的7条光栅对地面300米×300米范围内的目标进行搜索,一旦识别目标,制导系统将控制炮弹实施攻击。瑞典的“杜鹃”末制导迫击炮弹采用红外寻的头,可识别真假目标,几乎能垂直下落,能探测到大多数伪装和隐蔽的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动机,当炮弹飞抵弹道最高点时,红外寻的头靠电子元件解除保险,进入目标搜索阶段,在目标上空对150米×300米范围进行扫描,一旦发现目标,位于弹体四周的12个侧推火箭逐个点燃,控制弹体飞向目标。美国107毫米迫击炮反装甲末制导炮弹在下降和搜索过程中有减速伞,减速并且具有低伸飞行和机动能力,以便能命中在广阔搜索范围内能看到的任何目标。该制导迫击炮弹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射击指挥程序,也不需要激光指示目标,弹上装配的微信息处理机使炮弹能识别并不攻击已被命中的装甲车辆,而只攻击正在作战中的敌坦克等装甲车辆。此外,美国正在研制的光纤制导迫击炮弹既可准确攻击点目标,又可进行战场侦察。南非的激光制导迫击炮弹的战斗部为双用途子母弹战斗部,是打击面目标的有效弹药。
智能迫弹在飞行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是电子干扰。电子干扰主要来自敌方,自己的电子系统使用时,也可能造成智能炮弹走偏。敌方为了压制己方的作战系统,可能进行远距离的电子干扰,为此,应在智能炮弹里配备抗干扰的电子装置,配备额外的引导器,主要是在目标的途中暗设指示器,可以使智能炮弹沿着指示器发出的信号飞行,准确地飞抵目标爆炸,使炮弹真正实现“百步穿杨”,届时,陆军的作战效益将实现一个大的飞跃。
世纪之交,迫弹的发展方兴未艾,在继续保持高精度、高效能的同时,正进一步朝着高机动、多功能、高智能、通用化、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它们的应用也必将引起未来作战理论、作战模式、编制体制乃至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原载《军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