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看我汪大卫!
2001-05-22
忧郁症,是困扰现代人的一大魔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目前近2亿的人口患有各式各样的忧郁症。光是在美国,就有1800万人为它所苦。
但是,这个魔咒终于碰上了制服它的法宝——百忧解。自被称为“世纪之药”的“百忧解”发明后,“百忧解”简直就成了快乐的代名词。“你今天百忧解了吗?(Areyouprozactoday?)”也一度变成了美国流行的问候语。
但很少人知道,发明“百忧解”,让许多忧郁者重新获得幸福快乐的三个天使中,有一位是华裔科学家汪大卫。1993年,他与另两位同在礼来药厂煟牛欤椋蹋椋欤欤andCompany牴ぷ鞯目蒲Ъ遥因共同发明“百忧解”而获世界医学界最高荣誉“年度最佳发明奖”,目前只有两位华人得过这个奖。
65岁的汪大卫来自香港,早年他的父亲在香港经营一家机械工厂,中国人传统的父业子承的观念,使得父亲冀望他将来也能念机械工程,当时才10多岁的他也认为合情合理;直到一次在工厂操作机器时,因为“笨手笨脚”差点丢了一根拇指,从此父子俩心里有数,知道这行不是他干的。
1957年他即将赴美求学前夕,父亲与他漫步街头的一席话,不但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成了日后遭受无数挫折、困惑时的鞭策。“我不再奢望你成为机械工程师了,但我希望你将来从事的,是个造福人类的行业。”
带着父亲的嘱咐,到美后汪大卫勤奋学习。1961年,他从西雅图太平洋大学化学系毕业,一年半后,取得俄勒冈州立大学生化硕士学位,3年后再取得俄勒冈大学医学院生化博士学位,然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詹森研究基金会攻读(一年半)博士后,这是他从事生化研究的开端,也打开了他到礼来药厂服务的大门。
药厂给了汪大卫很大的自由空间去选择研究领域,刚开始汪大卫从事杀虫剂的研发工作,后来发现当时科学对精神病的了解非常有限,对生物化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还是一片处女地,从而激发了他要在此领域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心。
70年代初期,科学界大多认为“正肾腺素”才是调节情绪的化学物质,虽然有少数科学家猜测人脑中的血清素可能和人的情绪反应有关,但它究竟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科学界并不了解。
凭自己仅有的对血清素的推论,汪大卫决定放弃以观察动物行为来研究脑神经的传统取向,首次用生物化学技术,成功地将神经末稍自老鼠脑中分离出来,用以研究血清素的回收和传输的情况。当汪大卫兴奋地把“神经末稍可以被独立分离出来”的成果告诉上司和同事时,才知道公司内有另一组人马也在研究相关主题,他们用的是传统方法,并且已达到了他们预期的效果。
深信生化科技可以为脑神经科学带来新曙光的汪大卫,并不因为另一组人马未把血清素列入研究对象而迟疑不前,也不顾同事丢来的“执着的傻瓜”、“浪费精力”等言语嘲讽,埋头苦战6个月后,终于发现了一种叫“Fluoxetine”(百忧解的主要成分)的化学物质,它既可用来抑制脑中血清素的回收,又不会造成正肾腺素的回收。
这个成果在1972年发表后,对传统一派的脑神经科学研究带来极大的震撼。不但纠正了另一组同事的最初研究方向,也激励了礼来公司下决心投入巨额经费,全力研发并最终成功研制了“百忧解”。
自1987年问世以来,“百忧解”已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上市,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抗忧郁药物,目前全球已有4000万人服用过“百忧解”。除了“百忧解”,汪大卫还研发多项新药,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Permax”及治疗重度精神错乱的“Zyprexa”等。在公司一做就是32年的他,至少为礼来公司取得30多项专利权,这样的丰硕成果,全礼来公司数千名科学家中找不出几个,难怪公司上下公推他是“模范猎药人”。1999年底,成就辉煌的汪大卫从最高职位“研究院士”一职退休。
但退休后的汪大卫,仍旧担任礼来公司的研究顾问,继续为研究新药卖力。他说延长寿命不再是科学界的终极目标,如何让人们在活得更长久之余,也能活得更健康、更有生活品质,才是21世纪的生活潮流。G(邱佩玲)
《海外星云》(200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