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淘金传媒大战
2001-05-22
酒店采访大本营
在如今的伊斯兰堡,10个老外中有8个是记者。一家国际连锁的五星级酒店——马丽奥特,每一层楼、每一个房间几乎都被路透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各家媒体割据。
进入酒店就像进入检查严格的机场禁区,不论任何人都要通过电子检测通道。昏暗的走廊堆满了各种大箱小柜,清净雅致的格调被不拘一格所替代,挂着古典油画的墙上,空出地方安置电视片编辑机和卫星接收机。虽然大多房间都贴着“不准吸烟”,但每个人都直接嗅到了烟味,即浮动在人群中的硝烟味、火药味。而作为旅人栖息的酒店,俨然成为了战争统帅部大本营的各个作战部门。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也有异数,酒店大堂的酒吧里,咖啡浓香伴着钢琴美女纤纤手指弹起撩人旋律,以白人为多的客人和彬彬有礼的巴基斯坦侍者相映成趣,活脱脱一个现时版的《卡萨布兰卡》。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谣言
不跳进竞技场,不晓得什么叫恼羞成怒;不曾抢过新闻,不知道什么是无头苍蝇。到了伊斯兰堡,才能理解为什么记者前仆后继、铤而走险,才能明白为什么纵然接二连三有记者私闯阿富汗而被塔利班逮捕,也必会有后来人重蹈覆辙、飞蛾扑火。
这也是个新闻人狭路相逢的混战,新闻产品不打假,冒牌消息有销路就畅销。当传闻与流言漫天飞舞时,今天发布的新闻,明天很可能就开始辟谣。比较特别的案例是,美《今日美国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发布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接受专访的消息后,竟被巴基斯坦总统办公室公开否认:总统不但没有说过“射人先射马,擒拉登先捉奥马尔”之类的话,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今日美国报》和CBS电视台的访问!这真是白天走路撞了鬼。不是吃了豹子胆,敢冒充总统接受访问,就是这两家媒体大佬在新闻大战中打昏了头!至于阿联酋官方通讯社报道:阿富汗外交部长穆沙瓦基弃暗投明,悄悄抵达伊斯兰堡,塔利班高层内讧分裂云云,在乌龙新闻无日不休的伊斯兰堡,已不算是经典级的篇章了!
想得到独家消息吗?拿钱来!
巴基斯坦成了新闻人投资和发达的大市场。从财雄势大的西方通讯社、电视网,到三级小报、末流杂志,都争相获取第一手新闻。那些贫困、执着于民主自由思想的巴国知识分子,还有退役将军和难民团体领袖,活像冬眠已久的动物苏醒过来,神采飞扬地向来自西方记者慷慨陈辞。
要采访政要及领袖,得到独家消息,必须明码标价、暗盘成交。时下的巴基斯坦,战事升级、新闻市场亦水涨船高。本地记者尤其受惠,身兼数家外国传媒的代理人,一鱼两吃,一稿三投,每日赚他个300美元,易如反掌。其他新闻资源也各有标价,仅举一例:花上3000美元,即有人全程引路,护送阁下千里走单骑,潜入塔利班老巢。不过,有两点不能保证:一是会见拉登,二是全身而退。
反恐报道拖累财政
这边竞相购买独家新闻,那边腰包已是响叮当。就算在“9.11”之前,大多数新闻机构赖以生存的广告销售,都已经买少见少。战争爆发后,广告生意更加全线崩溃。不过,对于新闻机构和拥有它们的企业来说,广告收益减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闻机构要提高预算,投入更多资源去追访报道这个“特大新闻”,危机四伏。
不报道代价更沉重:对最大的几间新闻机构来说,问题不是它们付不付得起报道这场危机的庞大经费开支,而是它们是否能承受得起不去报道的重大损失。
多数新闻机构都说,它们试图对短期的财政影响不加理会,把目光放在积极报道可能给它们的新闻报道带来长期的品牌效应。犹记得《有线新闻网络》(CNN)海湾战争期间的报道一枝独秀,其头上的光环多年后仍未褪色。传媒人员惟有希望,任何财政损失都会被出色的报道吸引来观众的长期好处所超越。然而,从生意的立场来看,问题是没有人能知道,何时才算“一切疯狂的结束”?报业损失无法弥补:通常,大型的电视新闻台如CNN、ABC、NBC等都为财源丰厚的国际集团所拥有。新闻报道尽管高调抢眼,但它只占该公司业务的一小部分,新闻机构最终可能不愿意一再掏钱出来,让新闻报道的开支伤害集团整体业绩。但与此相反,在以新闻为业务的《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报业机构,则可能全无削减开支的余地,没有办法阻止财政大出血。据粗略估计,Gannett纽约时报公司迄今在增加印刷、出差、补贴员工及通讯方面的额外支出为300~400万美元。
电视台亦不能幸免:根据华尔街分析员的估计,为报道这场反恐战争,美国的新闻机构已比原来的预算多花达1亿美元。假如像目前这样的危机报道持续1年,美国各大电视新闻部门将要额外支出数亿美元。仅因为一度24小时连续播报新闻,各电视网络共损失了5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倘若各电视网络新闻部为报道这场战争每年多花3.5亿美元,将严重影响他们母公司的业绩,可能使传媒集团在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之前的盈利减少5%以上。G(吕宁思)
《海外星云》(2001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