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童年的玩伴名叫“书”
2001-05-10董竹
董竹
张越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看《红楼梦》,因为那时缺少适龄儿童文学,这便成了她的启蒙文学读物。
小张越看《红楼梦》的时候,有好多字不认识,其中包括“黛”宇,她觉得和“熏鱼”的“熏”差不多,就一直把“林黛玉”叫“林熏玉”。
内容也看不太懂。最让小张越纳闷的是搞不清贾宝玉究竟是男是女。竖体版本中的“他”“她”一律不分,书中的妹妹们都叫他宝哥哥,小张越想他应该是男的;可是看到对他衣着和长相的描写,她又糊涂了:“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袍,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膏起花缕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看了好几遍,小张越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她心目中,只有女孩子才会这么打扮的呀!
小张越读的那个版本是以思想批判形式出现的,每隔一段都加一个“注”,注解写着“这一点表现出、了封建统治者腐朽没落的思想……”云云。这些“注”也让她不解。比如注解里以批判口吻剖析薛宝钗,她却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她是个坏人,反而觉得这个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挺好。至于批注上说林黛玉是一个反封建的人,小张越反倒不以为然:老是哭,又爱怄气,心眼儿没有针鼻儿大,又计较又烦人,还“反封建”呐!
当然也有她喜欢的人,比如总能令小张越捧腹的刘姥姥。小小年纪的张越从她的言谈举止中领悟了什么叫喜剧人物,她日后能创作情景喜剧《我爱蓣家》,很难说不是刘姥姥给了她最早的喜剧启蒙。
除了《红楼梦》,小张越的阅读爱好还很广泛。父母都是爱读书的人,不同的是妈妈偏爱西方文学,洋派一些,爸爸趋向中式文学。她不挑“食”儿,两人的书她都看,不过更偏向母亲那口儿。妈妈爱看《简爱》,小张越便像妈妈一样喜欢上了简爱,喜欢那些历尽苦难仍自强不息、有文化素养和情趣的聪明的女性。
当然,小张越也有自己的“私人藏书”:《古丽雅的道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还有《洋葱头历险记》等等。
有一段时间,读书读得痴迷的小张越一放学就往书店里钻。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她不由得心动:“这些书要是都属于我就好了,想站着,躺着,走着看全凭我的性子,真是一种天大的幸福。”
幸福要钱买,小张越没钱,耳畔便响起上大人孔乙己说过的:“窃书不算窃。”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父母总要求自己“诚实做人”。真的偷了书,那可就是“赋”了,“贼”的行为多可耻呀。小张越手指抚摩着一本本可爱的书籍,每次都是叹上口气,依依不舍地空手而归。
书读得多了,知识自然增长了,小张越比同龄的孩子词汇量大得多,笔头又流畅,作文总是班上最好的,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大声朗读。由于书中的人和事情缠绕着她。占据了她的脑海,她就给小伙伴讲故事。因为一直看的是大人的书,她满嘴讲的自然也就是大人的爱情故事。
“别再跟小张越玩儿,那孩子的脑筋太复杂。”小伙伴的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叮嘱。
小张越知道了很是为自己不平。但她没有因此改变:不理就不理吧。我上书里找朋友去!她愈发沉漫在书海里面不能自拔。
看了以上的故事,你不会再奇怪为什么荧屏上手执话筒的张越能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了吧?
责任编辑:叶亦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