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口气大,而是眼界小
2001-04-29丛立新
丛立新
假如你有个自认为很聪明的儿子,每天一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在话下的神情,你该怎么办?与其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大道理,不如仔细想一想,也许孩子
读完这位母亲的来信,一个豪情万丈、神气活现的小男孩跃然纸上,怎么看都让人喜欢,怎么想也觉得与母亲所担心的“狂妄自大”风马牛不相及。
不过,像这种精力充沛、要强好胜的孩子,该给他怎样的教育和引导?这位母亲倒是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是给他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吗?或者像这位母亲教育他的“不能随口说大话,世上没有超人,也没有万能博士。只有肯动脑筋,并且要踏实、认真才会学到很多东西”。所有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只有7岁的小男孩来说,恐怕是有点大而无当。
“说教”好像一直是父母们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个人都是在父母、师长、领导的谆谆教诲中长大成人的。如今轮到我们自己也做父母时,试着回想一下说教的内容,才发现多半早已朦胧飘渺甚至烟消云散了。真正能够记住并且“受益”的,使得“说教”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其实往往是生活的教育,实际的教育。一次闯祸的后果,一项耗尽心力的任务,一个开心的聚会,一回快乐的出游……每每让人刻骨铭心,而“说教”往往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
才会被记住、被品味。
一句“那有什么了不起”,源自儿童的幼稚和天真,实在是因为他完全不知道个中的深浅与奥妙。妈妈要是帮助他将豪气投入到“实战”中,让他去尝试、去实践,去失败、去成功,他自然会从生活中学到你所希望他懂得的东西。他不是声称能赢过芮乃伟、李昌镐吗?作为父母,一定要夸他有志气,然后问他怎么去赢?建议他先争取资格,起码能够战胜自己的老师吧?要不然就算你下战书,芮乃伟和李昌镐也未必有功夫搭理你呀!如果孩子真有这个决心,不妨帮他制定个作战计划:比如:先在一二年内战胜自己的五段老师,可能他认为根本用不了这么久,一二个月足矣,就依着他。只不过要时时提醒他自己制定的时间表。无论计划能否完全兑现,孩子的收益是绝对的:成功,其中经历的艰辛会让他体验到付出与获得的含义;失败,也会升华他对于成功与进步的感悟。其实这道理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这样的小男孩可能更加珍贵。
说教里面大有学问。比如,对于小男孩那个“什么人什么都知道?什么懂得最多”的问题,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的博士不少,不过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倒是有一多半不会像这位母亲那样应付一句:“博士。”也许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受柏拉图精神—“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的影响,他们可能会问孩子:你是说对什么知道得最多?物理、化学、诗歌还是足球?他们也可能会告诉孩子:你可以去看看百科全书,你也可以去翻翻这方面的杂志。他们更会告诉孩子:就算是某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也只是了解目前这项学科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他们还会告诉孩子,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还有许许多多未解之谜,说不定将来你能找到答案。你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今后爸爸妈妈可以帮助你注意这方面的资料。也可以鼓励他到网络上去找一找有关信息。他们更可能就自己所知与孩子认真地讨论,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博士”父母可能还会伴着电视新闻顺便给孩子讲讲基因工程的新发现,看着东芝动物乐园和他谈谈生命起源之谜,乘车外出时让他琢磨一下汽车原理,在海边度假时考考他潮涨潮落的原因……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博大神奇的好奇,将在潜移默化中演变为长久不懈的求知欲望和源源不绝的学习动机。
罗嗦至此,忽然想到,千万别把手段当做目的。如果文中的这位家长如法炮制,同时满脑子想的是要杀杀儿子的威风和神气,结果让小男孩变得“虚怀若谷”、唯唯诺诺,或者干脆觉得自己就是一只没见过世面的小小井底之蛙,那将真是一种悲哀,还不如干脆什么也别做。所以,分寸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那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实在不必过虑,要知道多少母亲会羡慕她有这样一个雄赳赳的儿子!虽然说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毕竟开朗自信、敢做敢为的孩子在发展上有独具的优势。放手让生活去磨炼他吧,他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图/杨格责任编辑/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