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相爱在无声无息的世界里
2001-04-29宫彩侠阿勇
●宫彩侠 阿 勇
推开马阳美家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温馨的场景:一家五口坐在电视机前,儿子马钢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用手语告诉其他人播音员都讲了些什么。调皮的马钢有时故意出错,妈妈会拍过来一个抚摸似的巴掌。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一天到晚都是静悄悄的,一个会意的眼波,一个亲密的动作,都是一句美丽的话语。
这个家特殊在:妈妈马阳美、爸爸王宗旺、"哥哥"汪自权和"妹妹"王艳都是聋哑人。
相识相爱走天涯
马阳美11岁时,因一场重病失去听力。当教师的父母穷尽家财,背着她走遍全国著名的大医院,也没能让她重新听见一丝声音。失去听力之后,很快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马阳美进了芜湖市聋哑学校。
1969年,当那场席卷全国的下放潮流卷来时,马阳美并没能因"祸"得福,她和一群老三届被下放到了长丰县一偏僻的农村,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一锻炼就是7年。7年之后,朋友们一个个被招工回城。马阳美左等右盼,始终没有哪个厂向她伸来温暖的手。拍拍身上的尘土,坐进父亲的书房,马阳美决定这一生就在书房里过了。
日益年迈的母亲看着26岁的女儿每天借书解愁,难过得直掉眼泪。一天她拉着马阳美的手,像对马阳美也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女儿呀,你眼看就奔30岁的人了,该寻个人家了,妈恨自己不能陪你一辈子,找个肢残的人吧,妈怕你一辈子吃苦受累,找个健康人吧,人家欺负咱聋哑,打你骂你,你是受了委屈也有口说不出呀。"马阳美默默擦去妈妈脸上的泪花,拿起一张纸一支笔,快速而坚决地写道:"妈,你放心,女儿的事,女儿自己会解决,我一定能嫁出去的。"
没想几个月之后,马阳美还真的说到做到了。
那天,马阳美被一个朋友拉着去市里看画展。不知是朋友有心插柳还是天遂人愿,画展上,马阳美碰见了和自己一样聋哑的王宗旺,而且两人还是校友。一番比比划划的手语之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王宗旺人长得不高,精瘦,一双不大的眼睛透射着真诚。王宗旺用手语说:"我3岁失聪,自幼就流浪在外,在乡下放过羊,在工厂烧过锅炉,在码头当过搬运工,在服装厂当过裁缝。"
马阳美瞪着一双大眼睛着急的问:"你现在干什么呢?"
王宗旺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说:"我现在四处游荡,风雨为餐,天当被子,地当铺,闯天下。"
马阳美失聪前也有一个梦想:走遍祖国南北,游历山川大河。现在王宗旺来了,她这个梦又醒了。马阳美不顾第一次见面的羞涩,面带红晕,又急急的用手语说:"你带上我去闯闯天下行吗?"
王宗旺说:"这很苦,饥一顿饱一顿,你怕吗?"
马阳美激动而坚决地说:"不怕。"
王宗旺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又指了指马阳美的心窝,把两只手握成心状的拳头,轻轻一碰。这个细小的动作把两个人都闹了个大红脸。
本以为今生难在人潮人海中觅到一个懂自己爱自己的马阳美,觉得幸福开始叩她的心门了。两人见面的周期一次比一次短。两人都惊喜地发现他们竟有那么多相同的喜好:都爱看书,喜赏画,信佛。甚至喜欢喝同一牌子的茶。
几个月之后 ,马阳美和王宗旺携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虽然他俩听不到门外悠扬的婚礼进行曲和一挂挂喜庆的鞭炮声,可是亲朋好友一脸脸祝福的笑容,他们却看得懂。
婚礼一结束,小两口真的就把门一锁,背起行李和字画,踏上了茫茫天涯路。
盘缠少,他们不轻易住店,一路的农舍或车站码头,常常是他们的寄身之处。寒风中,两人冻得不能入睡,马阳美用手语为王宗旺唱《天仙配》"窖虽破能蔽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就这样,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把脚印留在了一个又一个城市。
相爱相亲伴书画
1979年末,马阳美在马鞍山钢铁医院里生下了儿子马钢。那天,马阳美正由南京返回合肥,没想到独生子性急,她只好挺着大肚子走进了马钢医院,所以儿子就叫马钢。在马阳美的心中,她希望儿子不要让她"恨铁不成钢。"
儿子生下来之后,夫妇俩可犯难了,两个聋哑人连儿子的哭喊都听不见,怎么教儿子说话呢?女儿女婿为难,马阳美年迈的父母看出来了,善良的老太太兴高采烈地抱起外孙说:"妈给你们养,教他说话,长大了再给你们送去吧。"
有了儿子之后,夫妻俩觉得不能再四处游荡了,两个人一起去跟省书画界的老师学裱画。几本书加上老师的指点,夫妻俩技艺日益见长,几年之后,便已名声在外。夫妇俩一合计,就开了间裱画店,叫"空灵装池"。
两人的裱画技艺高超,很快就赢到了一大批客户。
耳根清净,心头也就少了许多私心杂念,再加上天天与字画打交道,夫妻俩对佛教更有了亲近感。王宗旺拜北京广济寺方明哲为师,被赐了法名净星,号化尘。马阳美由合肥市明教寺方丈赐法名法智,号空灵。当生意清淡之时,两人就打起一个背包,带上几卷书画,踏青山,涉绿水,到山间找他们的佛界朋友谈经论道去了。有时在一个寺庙里,两个人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
两人称寺里的和尚为"山里的朋友"。山里的朋友也常常捎书信来,邀去作客。
去北京游玩的那年,马阳美结识了三联书店的资深老编辑秦人路,古稀老人和马阳美一见如故,当即认为义女。老人时常寄书寄画过来,马阳美也每过十天半月就写封信给老人。
相亲相济是一家
马阳美和王宗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经常帮助和他们同样遭受不幸的人。
1993年,马阳美每天出去买菜时,都会在同一个路口见到一个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聋哑少女,伸手向路人要吃的,有时饿急了就头塞垃圾桶里乱翻。马阳美看着看着,心里就一阵阵地发酸,她觉得自己该为这个小女孩做点什么。一连几天,在马阳美的梦里,这个小女孩老喊她妈妈、妈妈。王宗旺也想收留这个无家可归的小流浪女,可是家里实在太穷,自己还有一个正在上中专的儿子,一年还要花几千元呢。多一个人,就多一个人吃饭,多一个人穿衣。夫妻俩有些犹豫。
犹豫了五天之后,夫妇俩还是走上大街,把街头流浪女领回了家。
通过交流得知,少女叫张翠华,安徽芜湖人,由于聋哑,遭家中人嫌弃,一赌气,她就一个人流浪到了合肥。可是当她想回家时,却怎么也回不了家了,因为身上已经没有一分钱,她也不知道该找谁问路,该怎么回家。马阳美帮她洗净脸,换上一身干净衣服,一个漂漂亮亮的少女出现在马阳美面前。王宗旺夫妻俩带着张翠华,把她送到了家。可是张家人对失而复得的女儿并没有马阳美想象中的热情。王宗旺夫妻俩和张家人商量说:"我们把张翠华还带回合肥,我们认她做干女儿,管她吃住,教她学裱画技术,学成了给你们送回来。"有这样的好事,张翠华的父母当即答应。
就这样,王宗旺夫妇又把张翠华领回了合肥自己的家中。从此,王宗旺负责手把手教张翠华裱画,马阳美则注意修复女孩长期失去家庭温暖所带来的心灵创痛。
1996年,学成出师的张翠华回到老家芜湖开了一家裱画店,一个街头弃儿,从此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张翠华刚走的日子,马阳美夜夜失眠,她习惯性的走进张翠华睡觉的小房间,想替她掖一掖被角,走进来才猛地想起,人已经走了。
送走了张翠华,马阳美又接来了同是聋哑人的王艳。王艳是王宗旺的远房侄女,有点轻度弱智。王艳的到来,填补了马阳美心中的空白。从此,无论她到哪儿她都带着王艳。到街上买东西,常有人把她们喊成母女。王艳没上过学,马阳美就做了一个小黑板,一天教王艳十到二十个汉字。几年来,这个本来一字不识的小姑娘,已经能看懂报纸杂志了。
2000年3月,王宗旺和马阳美又意外地收了一个徒弟。
那天王宗旺在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合肥市肥西县严店乡新周村,一个叫汪自权的聋哑青年,被贵州来的两个人贩子,骗去一万元钱。
看完这个消息之后,马阳美和王宗旺坐不住了。一边为骗子的可恶行为而气愤,一边为小汪的不幸而叹息。第二天早晨,夫妇俩起了个大早,坐上开往新周乡的班车,按着报上的地址,在村人的指点下,找到了汪自权的家。遭受不幸的汪自权正在家里唉声叹气,生闷气寻死寻活。
王宗旺用笔和汪家人交谈,他说:"如果你们家人和他同意的话,我可以把他带走,免费教他学裱画。"
在家人的陪同下,汪自权来到了王宗旺的家。这一老一少,很是投缘,当日,小汪就决定不走了,留下来跟王宗旺学裱画。
事隔半年,家中又多了一个吃住免费的"哥哥",作为亲生儿子的马钢有点不适应,虽然他有点怪爸爸妈妈多事,可是他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他只有按爸爸妈妈教的那样去做:让王艳和汪自权,这两个本来陌生的"妹妹"和"哥哥"感到来自他的兄弟般的温暖。时间一长,马钢和他俩还真的搭上了,没事时,还喜欢在一起开开玩笑,打打闹闹。
连收三个徒弟之后,王宗旺和马阳美便有一个想法:办一个裱画培训班,把自己的裱画技术免费教授给有动手能力的残疾人青年。两人为了这个愿望跑遍了合肥市、区各级政府和残联,跑了许多的路,找了许多的人,可还是没完成心愿。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办班的房子,因为是免费传授技术,他们没有收入来源,付不起房租。他们找了一些有能力办学的单位,可人家一听是非营利性的,立即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目前,王宗旺、马阳美夫妇仍在为这个梦想而奔忙。
2000年10月,夫妇俩又到北京学了裱画新技术。他们仍想在适当的时候,把这项技艺传给许多和他们一样的聋哑兄弟姐妹。
笔者问马阳美:"你们为什么不收健康人呢,如果他们交学费的话。"马阳美在纸上写道:"我们办班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教会聋哑朋友一样自力更生的本领。健康人有许多谋生的办法,所以不收。"笔者又说:"光一个合肥市就有成百成千的聋哑人,你们能帮几个呢。"马阳美说:"能帮一个就帮一个,看见受难的人不帮,不仁义。"
还能说什么呢,笔者只好祝他们实现这个梦的时间不会太远。
自从房屋拆迁后,远离闹市,他们的生意冷清了许多。为了补贴家用,夫妇俩每个周末都背一捆字画去花冲公园卖。虽明码标价,却随客付钱,所以虽苦,却挣不了几个钱。
告别这对生活并不富有、却无比幸福的聋哑夫妇,我想起了深圳义工联常说的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责编 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