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爸爸、好爸爸、知心爸爸
2001-04-29徐帆
●徐 帆
在去年底今年初,本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读者调查。在统计这些数据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我们收到的问卷中,母亲填写的占74%,父亲填写的仅占26%。这样一个极其不平衡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难道我们的新爸爸们依然固守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观念?难道爸爸们在不能孕育、不能哺乳这两大事实面前,就真的束手无策,把自己隔绝于养儿育女之外?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许多新爸爸们已经默默地走上了养育孩子的第一线,在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在探寻着一条成为好爸爸的新路。孩子们在期待着!
父亲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父亲能带给孩子许多与母亲不同的东西。母亲的怀抱给孩子带来温暖、亲密与安全感,而父亲往往或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来,或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上,使他能够清楚地看到周围的世界。父亲的这种力量与自信,有增强孩子独立性与处理危险事物的能力。孩子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的是不同的滋养。
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他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好榜样。父亲的形象将影响着他的个性、责任感以及他的许多行为方式。对女孩子来说,父亲是一个“安全的”男性,她从父亲那里了解男性,学到自在和自信地与男性相处。父亲在帮助女儿建立自信心上起着特别的作用。如果父亲能掌握好分寸,就能给予女儿温暖和赞誉,使她们在社交、幽默感、智力、仪表以及与男性打交道等方面建立起自尊。
总之,父亲参与养育孩子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孩子与父亲之间有良好的关系,那么,这个孩子长大成人走上社会的时候,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融合于新的群体和环境之中。
关于父母有何不同的问题,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比道夫夫妇曾指出,“男性与孩子玩的方式不同于女性。他们常使孩子十分活跃和兴奋。如果母亲此时需要使孩子冷静下来,这确实有些烦人;但如果时间安排得当,这却对孩子的发展特别有利。”他们还列举了父亲的这样一些特点:
*父亲特别喜欢带孩子出门并让孩子玩得筋疲力尽。有些爸爸喜欢把小宝宝放在肩膀上走,有些则喜欢开车带孩子出去兜风,或者带孩子到公园或运动场呆上一个小时。
*父亲看问题的角度与母亲不同。母亲有时整天缠身于孩子之中,常常被弄得晕头转向;而父亲从单位回到家,却能看出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他们会带全家出去喝茶,或把现成的食品带回家,或干脆建议“别想它,让它乱着吧”,或在妈妈睡觉的时候把屋子打扫干净。
*爸爸有时善于管教孩子。父亲得学会坚决有力,既不严厉也不放纵。只要他们相信自己能掌握好火候,管教起孩子来就十分自然和容易。这就使妈妈感到放松,因为她们知道丈夫会支持自己,不需要与难以管教的孩子孤军奋战。如果父亲逃避管教,甚至站在孩子一边,就会对妻子有所损害,使她感到孤立无援。做父亲的应该支持自己的妻子,并且应该去做对孩子要求更严格的人。
适合父子的游戏
举高高(0~2岁)把孩子举起来,孩子会有新的视野,因此,他会格外兴奋。大约3个月以后,孩子的脖子比较硬朗了,就可以试着双手托在孩子的腋下,把孩子稍稍举高一小会儿,只要孩子的眼睛高过爸爸的头发即可。这时要注意观察高度、速度和孩子的表情,以孩子能够承受、不受到惊吓、由惊喜到开心为度。随着孩子的月龄增加,托举的高度和时间都可以增加。当孩子到9~10个月,可以站住以后,让孩子的双脚站在你的一只手掌上,你用另一只手扶在孩子的腋下,随着你的走动或手的晃动,孩子会无比兴奋。再大一些以后,你还可以抓住孩子的双腿,把孩子高高举起,让孩子去摸天花板、树叶或高处垂吊的玩具,孩子也会乐此不疲。
红绿灯(2~4岁)先带孩子在十字路口认识红绿灯,给他讲一讲这些信号灯的作用。然后在回家的路上一边教他“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了准备行”的儿歌,一边游戏。领着孩子走时,你突然说“红灯”,同时拉着孩子的手停下来;然后说“绿灯”,再领着孩子向前走。当感到孩子已经能够执行你的口令后,就可以在安全的地方松开孩子的手,继续这个游戏,并且把走改成跑。也可以你们两个假装开汽车,你不时地发出红灯、绿灯、黄灯的命令,同时模仿汽车发出不同的声音,做不同的动作。在这个游戏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令行禁止,有时这可以救孩子的命。你还可以在一些其他场合和孩子玩“开始—停止”游戏,如在泳池边,你可以在“开始”的命令下和孩子一起踢水花,看谁踢得大。但当你说“停”时,就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停住。
也可以用录音机录制一些节奏明快的音乐小段,在音乐响时,可以做任何动作,音乐一停,人也要定住,无论当时是什么姿势。总之,一定要让你的一声“停”使孩子在任何活动中都能够即刻停下来。爬大树(4~6岁)爬爸爸这棵“大树”会给现今城里这些没树爬的孩子一些新体验,力量、胆量、平衡以及父爱的亲切都会在这个游戏中发挥出来。当然,这个游戏也需要爸爸的身体比较好,手臂强壮有力。孩子小的时候,爸爸把双手交叉于身前,双腿半屈,像要打太极拳似的站稳,让孩子自己设法通过脚站在你的手掌上从你的前面爬上来,最后能够骑在你的肩上。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你可以站得越来越直。当孩子的重心已经脱离你的手掌时,你的手要迅速移到能够保护孩子的位置上去。要教会孩子你的身体的哪些地方是可以扶的,让他知道要保护你的五官,特别是眼睛。当孩子从你的前面爬得很熟练了以后,你可以试着让孩子从身后爬(把你的双手交叉在身后),开始时你需要通过上身前倾来帮助孩子保持平衡。这个游戏需要你选择安全的环境,最好在地毯、沙土地、草地上进行,开始时可能还需要妈妈从旁保护和鼓励。
我还有自己的事业”
至今仍有不少中国的男性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第一位的。他们常以“我忙着呢”、“公司有个紧急的项目要讨论”、“我得给家里挣钱”、“我太累了”等为理由,远离育儿的第一线。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他一生中的事业、丈夫和爸爸这三重角色实际上是同样重要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应有所侧重。比道夫夫妇的一段话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有时,男性也会犯超人综合征。好事业、好丈夫、好爸爸,这三重重压会使你心脏病发作。做了父亲就得学会甘于中庸,在各种角色中寻找平衡,这会使人成熟。如果可能,最好在工作上放松一段时间,因为你现在驶上了慢车道。
“你已经加入了世界爸爸社团,成为这些甘于失去竞争锐气的男人们的一员。你们的车速已降下来,并在调整自己,找准最重要的目标,准备做长途拖运。“你的事业可能看上去不那么成功,但实际上你会变得更好。你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使人类更美好,而不仅仅要求工作富有成效。这可能改变你的择业观。家庭生活将使你深刻地理解他人,使你与人为善,成为一个深刻而和善的人,一个广受欢迎的人。”虽然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澳大利亚有些不同,但父亲参与到育儿的队伍中来,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以及对母亲的支持,都给孩子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写给知心爸爸
●卢勤
“知心爸爸”就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等相处,能够认真倾听孩子心灵的呼声。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讲,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当知心爸爸有多亲“当知心爸爸有多亲!”亲就亲在知心爸爸懂得孩子的心,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我认识的爸爸中就有一位知心爸爸,他和女儿之间那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关系令我十分感动。女孩名叫华卉,11岁时,她当选为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当选之前,我想了解一下这位北京女孩,就请她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我一起主持“家教咨询热线”节目。在交谈中我发现,她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爸爸。她对她爸爸现在的事、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我跟爸爸无话不谈。”华卉自豪地对我说,“重感情,讲信用是我们相处的原则,够朋友成了我俩的口头禅。一句‘够朋友,能使我俩的误会消除,隔阂全没了。”“你和你爸爸是怎么交朋友的呢?”我好奇地问。“每天我们俩都谈一个小时的话。”华卉得意地说。
“天天都说?”我有点不信。“是啊!都习惯了。”华卉认为这件事很平常,我却觉得很不一般。后来,我找机会采访了她的爸爸。华卉的爸爸叫华桦,是个军人。他当过知青,当过工程兵,吃过很多苦,身上留下许多伤。
结婚后,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没想到,女儿患了先天性胰腺炎,不能吃任何带油的食物,所以身体很弱。华桦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患的病难以治愈。他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对孩子娇惯纵容、百依百顺,他懂得怎样去爱孩子。他明白,一个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沟通,更需要以诚相待!他向我说了自己的想法:“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女关系。不应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而应该和女儿站在同一高度。”
接着,介绍了他的做法:“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把她放在柜子上,我站着和她交谈;女儿长大一点后,我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我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我们俩就坐在沙发上,每天中午吃完饭交谈,真是习惯了。”华卉在旁边插话说:“有时我们俩都站着说话,我就必须扬起头来看爸爸。我觉得很累,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您,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我真羡慕这父女俩。“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视。”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父女两人,每天平起平坐,谈话(注意:不是训话!)一小时,坚持了11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一年365天,天天一小时,11年就是4015个小时。这一小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宝贵啊!从每天的一个小时中,孩子理解了妈妈爸爸,看懂了“妈妈”、“爸爸”这两本书,自愿接受了书中的道理。这一小时,对繁忙的家长来说,可能是十分宝贵的,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从这一小时中,爸爸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看懂了“孩子”这本书,从内心里欣赏、珍爱自己的孩子。两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障碍自会排除,隔膜自能打破。一位台湾的电视主持人曾向我讲了一件他和女儿的事情。他3岁的女儿跟他很要好,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都哭闹着不进去。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比家里好玩多了,小孩子为什么不爱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时忽然发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森林般的大腿和来回摆动的大手;一个个见棱见角的大提包,不时碰到孩子的小脸和身体……他明白了。“这可太可怕了,我们一分钟都不呆了,马上回家去!”他大声地对女儿说。
可是当爸爸把孩子扛到肩上准备离开时,孩子笑了,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这给我很大启示:与孩子平视,是爸爸与孩子知心的第一个“秘密武器”!父母要被孩子接受,让孩子觉得亲切,是不是应该像这两位爸爸一样,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去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交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亲,叫你“知心爸爸”。
当知心爸爸有多难当知心爸爸真难!如今,许多爸爸都这么说。难就难在爸爸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看不懂现代孩子这本“大书”。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成长的需求差距太大。薛辰的爸爸是某大医院一位技术高超的牙科主任。一次,我请他为我医牙。薛主任看过我的《写给年轻妈妈》这本书,对我十分热情。一边为我医牙,一边向我倾诉教子的烦恼。“现在教育孩子太难了,简直弄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昨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坐在书桌前,没有写作业,竟拿一个放大镜在看蚊子!我的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巴掌上去,边把蚊子拍死,边大声朝他吼:你不好好写作业,玩什么蚊子?你都上学了,还能不能长大!儿子大哭起来,进了自己的房间把门关得紧紧的,一晚上没出来。‘知心姐姐,您说,这孩子有多可气!您得找他谈谈,好好说说他。”薛主任说着,气得手都有点抖了。看来他真的生气了。第二天,他领儿子来见我。男孩瘦瘦的,对“知心姐姐”并不生疏。父亲走了,我们开始了单独的交谈。“说说蚊子的事好吗?”我开门见山地问。“好呀。我很喜欢小动物,那天我妈一挥手抓到一个活蚊子,给我了。
她说,你不是喜欢小动物吗,这个蚊子还活着,给你吧!”我拿着蚊子,心里想:“平时蚊子把我咬得又疼又痒,它用什么咬的我呀?”于是我找出一个放大镜,开始观察。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蚊子有6只嘴,可我只看到3只,正在找第4只时,忽然放大镜里出现一个又粗又大的手指头,我的蚊子顿时被拍蒙了,紧接着又伸过一只大手掌。一瞬间,我的蚊子就被搓成卷了。”“那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我问。“我气得大哭起来,朝我爸喊:你干吗呀!人家正观察蚊子呢,你就把蚊子拍死了……我跑进自己的屋子,不再理爸爸了,他太不理解我了……”“以后怎么办呢?”我还想听“下文”。“以后我只好再抓一只了。”看得出,男孩已经原谅了爸爸。“你很喜欢小动物吗?”“当然。我在窗台上放了一个玻璃盒,里面都是活的昆虫,我玩几天,观察明白了,就把它们放了。”说起他的虫子,男孩精神头来了。“一天,我的蝉在脱衣,我仔细观察,可它也脱得太慢了,半天脱不下来。我一着急,上手帮它脱,这下可惨了,它的身体还没长好,里面全是稀稀糊糊的东西。我的蝉死了,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蝉脱衣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要自己脱,别人帮忙只能越帮越忙。”我抓紧机会对他说明其中的道理,“人学习知识也是一样,要自己学,自己消化,光让爸爸着急也不行,你说对不对?”“对!是这个道理。”
男孩子开始醒悟。“喜爱观察是个很好的习惯,克制自己也是不可缺少的好习惯。人要做大事,就要养成专心的习惯,写作业时,发生了什么有兴趣的事都要克制自己,写完再做,这样效率才会提高。”男孩点点头,表示同意。事后我对他的爸爸说:“你儿子挺棒的。他的观察力很强,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请千万珍惜!让他睁大眼睛去观察,去发现。注意,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我们的眼睛。”今天,教育孩子难,难就难在我们是在用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今天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学习的兴趣。一个男孩考试没考好,老师让他把试卷拿回家请家长签字。第二天,老师问他家长有什么反应?男孩愁眉苦脸地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一顿‘男女混合双打,反正该出手的都出手了!”其实,现在的孩子,已不满足完成课本上的知识,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多彩的世界,了解神秘的大自然,了解茫茫的宇宙。这种好奇心,往往是创造思维的开始。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
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他想,是小鸟在鸣叫吧?我该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子。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造诣的昆虫学家。我对薛辰的爸爸说,假如我是你,看到儿子在用放大镜观察蚊子,我会坐下来跟他一起观察,搞清蚊子究竟有几只嘴。和儿子一起研究问题,是激发儿子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
如果爸爸知识渊博,儿子会更加佩服爸爸;如果爸爸也不知道,儿子求知的愿望会更强烈。聪明的父母亲永远给孩子问号、惊叹号,而不给孩子句号。当你和儿子成为“同学”时,难题也就好解决了。这是“知心爸爸”的第二个“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