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习化校园

2001-04-28

人民教育 2001年7期
关键词:读书研究教育

(编者按)在哈尔滨市,我們惊喜地发现南马路小学是一所教师读书的学校,一群年轻人正执著于:让读书成为习惯。他们自发地组织了南马路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会。在这个组织中,50余位青年教师经常一起研究和探讨各种问题,自由地交换想法。在研究与探索中,人人将经验与认识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在交流和碰撞中发现别人独到的见解,从而突破和超越自己的认识,形成群体的智慧和更高层次的共识。7年来,他们不懈地读书学习、探索研究,不仅使自身的素质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许多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这里接受教育,用家长的话说:“咱就认这所学校!”

5月24日,我们有机会参加了他们关于“教师终身学习和学生学会学习”的研讨,他们精彩的发言深深震撼着每一位与会者。在此我们撷取了部分教师的见解,以飨读者。

赵翠娟(校长):

让读书成为习惯和人生需要,让每一位教师深层次地理解教育。

21世纪怎样做教师,这是我们每位校长和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步入新世纪,我们应该着眼于培养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代新人。在学校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发展余地和潜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一种学习过程。教育的神圣就存在于永远不能重复的、创造的教育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教育。只有理解到、体验到,教师才会在教育过程中有近乎本能地、自然地流露,才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面对学生有即兴的、恰到好处的应答,有对即时事件很好的判断和处理。

教师理解和体验教育,关键在于学习。没有学习后的眼界开阔和认识上的突破,理解和体验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也就不会有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和激情。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我校从1994年开始抓教师的读书学习。7年的积淀,学习已成为学校的一种风气。《人民教育》2000年第10期刊登了一篇“卷首语”《让读书成为习惯》。这篇文章令全校教师激动,大家说,《人民教育》的“卷首语”说出了我们做了也感觉到的、想说而又说不好的肺腑之言。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这篇文章一字一句地抄到学习笔记上。同时,学校通过教代会讨论决定:(1)将“让读书成为习惯”这句话作为我校修改后的校风;(2)一年一度评选奖励“有读书习惯的教师”。

在这篇“卷首语”的感召下,为了使我校教师的学习活动更理性、更深入,我们设立了《构建学习化校园行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追求让读书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成为教师的人生需要,真正实现让每一位教师深层次地理解教育。

宋国兴:“青蛙现象”启示:终身学习,防微杜渐,完善自我。

19世纪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投入开水中,这只青蛙立刻意识到危险,奋力跳了出来。再把这只青蛙投入到温水中慢慢加热,起初它悠然自得地游着,等它意识到危险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著名的“青蛙现象”。

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都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没有了激情,渐渐地放松下来,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时时有危机感,通过学习防微杜渐,完善自我。

12年前我初为人师,3年的时间让我渐渐适应了杏坛生活,我开始放松下来。这时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会,我在被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惊喜,体验到了读书的美好。同时也有了危机感,学习开始成为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成功的喜悦也时常伴随着我,我渐渐成为了一名组织者。

4年的读书学习使我有了一定的积淀,学习也已不再是新生事物,我进入了一种平稳的状态,也可以说是第一次裂变后进入了半衰期。此时,学校所承担的课题研究使我的学习产生了第二次裂变,这是一次更强烈的反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读书学习,而且接触了众多的学者专家和优秀的同行。眼界开阔的同时,距离所带来的危机感也油然而生。我的学习开始由广度向深度发展,不再是被动地吸纳,而是主动地思辨,批判地继承。

“青蛙现象”给我带来这样一个启示:终身学习可以使我不再只会面对突来的变化本能地一跳,而能在平稳、渐进的过程中发现危机,防微杜渐,提高生命的价值。

闫晶娣:终身学习的动力:自我反省能力。

教师终身学习需要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是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1997年我校就提出教师要做理性实践者,这个理性实践者的重要特征就是在学习中反思实践。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三次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由于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实践的反思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可以说这三讲《分数的意义》就是我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逐渐成为理性实践者的缩影。

一讲时,学生目光呆板,如静默的羔羊,这是因为我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讲时,课件设计新颖,学生讨论热烈,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深层次发展。问题的出现,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开始学习《学与教的心理学》、《现代教学设计论》等书籍,并研究了“二元对立与动态平衡”的原理。在反思和学习中,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对接受学习的真正含义还没有彻底弄清楚。一讲时我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二讲时我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接受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研究、倾听、阅读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方法。研究、倾听、阅读是接受学习的三个支点,缺一不可。在反思中,我认识到研究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倾听的保证是教师精当的讲解,而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三讲时,我抓住这三个支点,合理设计教学,学生在研究、倾听和阅读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讲《分数的意义》使我在反思和学习中逐渐理解了教学的本质,也正是这种反思促使我不断学习、实践,也只有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使我的教学水平星“螺旋式”上升。

张尚忠:学习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在通过终身学习来开发自身潜能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的。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记忆容量达1000万亿信息单位,其丰富的内在潜能,目前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显然,这种巨大潜能的开发仅靠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是难以胜任的,它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被唤醒。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潜能如同有源之水,不断地被开发利用。

我们南马路小学为教师创建了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环境。例如:“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校风,每周六的“自觉读书日”,一次次的专题研讨,精彩的“教师论坛”,等等,使我们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

就我个人而言,之所以能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为一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接受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就是因为参加工作14年来,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自己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我深深感觉到终身学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不断地增添了新的活力,自己的潜能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开发。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潜能的开发,不是在利益驱动下的爆发式的行为,而是一种厚积薄发,因此学习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

李冬蕾:人文素养在学习中积淀。

有人用“诗在诗外”来比喻学习者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和受优秀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人文素养。

7年的学习历程让我深深地感到: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为教师营造了一个丰富和谐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人文素养需要在书的海洋里广泛地涉猎和细细地品味。我除了读教育理论书籍以外,还按照学校要求摘抄古典诗词,并注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再配上简笔画。设计出版校刊《八面来风》时,我除了采摘前沿的教育信息外,还穿插上一点自己的感悟。平时有计划地阅读中外名著,偶尔有几篇或有感而发、或略加评论的“豆腐块”见诸报端……有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我虽然不能做到全知全能,但是使自己变得开朗而不乏深刻,自信而不乏宽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我常常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些教学设计虽符合《大綱》的要求,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我发现了当时没有察觉到的缺憾,那就是有时把教学内容处理成一堆知识点,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陶冶功效。现在我注意为学生创设陶冶情境,引导学生用爱心和恒心去发现生活中的鲜活小事,并从这些小事中获得感悟和触动。只有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课堂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

由此可见,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在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力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冰: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个体的网络化学习。教师的网络化学习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与其他学习者不同,它应该具有更强的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我们知道,在信息、知识高度共享的互联网面前,是不会区分谁是学生谁是老师的。有个学生曾在课堂上问我:“老师,你的ICQ号码是多少?我上网的时候去找你。”在几十双眼睛注视下,我不但给了他我的ICQ号码,而且还给了他我的E一mail地址。我不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它还是一个信号,一个在网络化学习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号。

因此,当教师与学生作为互联网的用户平等地进行学习时,我们就必须把自身的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同学生联系在一起,同自身的教学行为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师的网络化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我们必须要具有同学生一样的敏感和好奇,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刘艳芝: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美国学者伯金翰姆提出:教师抓住研究机会,不仅将推进教学技术,并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严。所以说真正意义的终身学习是:教师要逐渐把学习后领悟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是读书学习的真正价值。而运用教学理论的过程恰恰是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教师自身得到启发,受到鼓励,产生震动。

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决不能成为教授教材内容的简单执行者,而要成为教学过程的研究者。通过学习开展研究,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改变工作方法。在研究中学习,较好地进行自我调控,进一步唤起教师自身读书学习的需要,从而在研究之后具有更高昂的学习热情。

例如,我校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任务。我在执教的过程中,感到实验教材和义教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就进行了大量的学习。我阅读了《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徐特立教育文集》、《解读中国教育》等教育理论书籍,在学习中我找到了使这两种教材的优势有机结合的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效果显著。受到莫大鼓舞的我又继续徜徉在书海中,去寻求更好的、更贴切的适合于教学的方法。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学习是那么的美好,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收获、鼓励、成功、激情,还有震撼。

教师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就能较系统地对教学规律有深层次的把握,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更迫切的学习欲望,继而投入到更深入的学习之中。

赵艳华:学习能力就是生存能力。

1994年在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观点。在南马路小学的工作实践加深了我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使我懂得了学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每天在课堂上,我面对几十双明亮的眼睛,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好奇追问都迫使我要博览群书、努力学习,否则我就无法面对孩子们。

几年来,学校承担的课题一个接一个。自己不想从骨干教师中落伍,就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在《构建“双轨同步”的教学体系,实施自主性教育》的课题中,我研究“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在《构建学习化校园行动研究》的课题中我研究“阅读学习”问题。按照学校课题组的要求,我读了《存在与发展》、《现代教学论学程》等大量教育理论书籍,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再读书、再实践。我知道,如果不学习,我就完成不了自己的研究任务,继而失去研究课题的机会。

猜你喜欢

读书研究教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