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说,我唱,我快乐!

2001-04-28

人民教育 2001年7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实验

(编者按)新的世纪,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今年初,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清华大学附小自1999年秋季开展“英语教学一条龙”实验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颖活泼的英语教学备受学生喜爱,调动了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介绍清华大学附小的教改实践经验,希望能使即将走上讲台的全国小学英语教师们,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和借鉴。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迎春花绽出了羞涩的笑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关村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美丽古朴的清华附小,以优良的教学质量和富有特色的育人思想而闻名,是北京市海淀区的教育现代化试点学校。而吸引我们到来的,是这里如火如茶地开展的一项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一条龙”实验。1999年秋季,清华附小在小学一年级开始了这项富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改革。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观念,带来了英语教学新的面貌。一年多过去了,原本毫无英语基础的附小学生,不仅具有了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爱说英语、敢说英语,把学英语当成一种兴趣和爱好。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飞跃!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一幕幕生动鲜活的场景中,一起探寻他们走过的艰辛历程,感受他们的执着与勤奋、泪水与欢笑!

新的模式,新的思路,带来了英语教学新的希望和信心

1999年6月,清华附小的电教室。讲台,上站着一位清瘦的女教师,面带微笑。台下齐刷刷坐着的,是一年级某班的学生。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老师和讲台上那一大堆可爱的玩具:这是上什么课呀?在学生的后面,坐着附小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也在暗自嘀咕:一年级开英语课,效果会怎样?全部用英语讲课,孩子们能听懂吗?

不过,大家的疑虑很快被打消了。生动有趣的实物和图片,老师亲切活泼的肢体语言,很快把孩子们带入了新奇的英语世界。由陌生到熟悉、由好奇到大胆,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几乎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还学会了他们平生的第一首英文歌。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哎,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唱够呢!”

你也许想不到,讲课的这位女教师竟是大学副教授!她就是清华大学外语系的范文芳博士,是清华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教学实验项目(以下简称“一条龙”实验)小学段的负责人。

一个大学副教授为什么给小学生上课呢?什么是“一条龙”实验呢?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學中老师侧重于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背单词和做习题上,而听说的能力却得不到重视。那些学了6年英语的高中毕业生,除了应付一些简单对话外,听力和口语几乎是一团糟。更有甚者,已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碰到涉外场合时,常常会显得局促不安,既说不清楚也听不明白。这样尴尬的局面屡见不鲜!有人不无调侃地说,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学到的竟是“哑巴英语”!

在清华大学外语系,有一批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者,他们孜孜以求地探寻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一条龙”实验就是他们提出的一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课题。这项实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抓住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机,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高中毕业后,学生基本上完成英语基础的学习,可以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水平。

1998年元旦前,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到清华大学慰问。学校特意将“一条龙”实验作为一项重要研究项目向他做了汇报。吕福源副部长非常关注这项研究,在听取汇报过程中不时询问一些具体情况,原定不超过半小时的汇报,却用了一个半小时。吕福源副部长听后对“一条龙”实验给予了充分肯定,指示清华大学一定要把它搞好。

有了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一条龙"实验项目很快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附小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这次也不例外,“一条龙”实验的开展得到了清华附中和附小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清华附小当时的校长杨丽如对此非常重视,她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小学英语课该怎么上?听了“一条龙”实验设想后,杨校长欣然表示赞同,她觉得正合了自己的想法。

各方面一拍即合。不久,一个由清华大学教务处领导,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系、附中、附小在内的“一条龙”实验项目课题组成立了。作为整个实验的初始阶段,“一条龙”实验首先在清华附小展开,对功能语言学颇有研究的范文芳博士成了小学段的负责人。

在实验开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给附小的老师们上示范课,使大家对“一条龙”实验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本文开头描述的,就是范博士给老师们上课的情景。

1999年暑假,附小英语组的老师们没有休息。她们跟范博士一起制定出了《清华附小英语教学大纲》,对“一条龙"实验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规定,特别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她们一起备课,一起学唱教材中的英文歌曲,准备新学期的课程。为了把课上好,老师们还四处奔走,购买教学中所需的各种实物教具。

艰苦探索,循序渐进,实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2000年5月25日,清华附小电教室。

教室后面坐满了大学的语言学专家和中小学英语教师,几个扛着摄像机的记者站在教室两侧,气氛未免有些紧张,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屏息静气,连平日里最调皮的孩子,此刻也收敛了许多。

上课铃响了,一位短发、圆脸的青年女教师快步走上讲台。

“Hello,boys and girls!'!”老师说。

“Hello,teacher!”孩子们齐声回答。

“What day is today?Who can tell me?"老师问。

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老师挑了前排的一个男孩。

“It is Thursday!”

“Very good,you are clever!"老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简单的几句问候后,孩子们慢慢进入了状态,老师拿出一个小船模型:“What's this?”

“A boat!”孩子们眼睛一亮。

“Can you sing a song about boat?”

“Yes!”

“OK,let's begin!”

孩子们两两拉着小手,一边做着划船的动作一边唱起了歌。他们已经忘了那么多大人的存在,毫无拘束地享受着学英语的快乐。

上课的教师名叫马艳红,她是率先参与“一条龙”教学实验的人。

从1999年9月至今,她所教的二年级成为目前自始至终使用“一条龙”教材的首批学生。在全校“一条龙”实验中,她一直走在最前边。

因为是第一个,难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全靠自己摸索。尽管如此,马艳红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一条龙”实验的教学,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起初,教材的编写跟不上教学进度,她就想方设法给学生复印一些材料,以保证教学进程。因为是第一个,同样的一节课,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每节新课对她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怎么讲?怎样运用肢体语言?使用哪些实物?设计什么小游戏?都要自己去用心揣摩。“一条龙”实验教材每一课配有歌曲,马艳红要首先会唱,反复进行练习。同事们说,马艳红以前嗓音很清亮,自進行“一条龙”实验后,嗓音都变沙哑了。

尽管如此,范文芳博士对马艳红的要求仍旧很严格。实验初期,马艳红备过的课要先讲给范博士听。有时候,范博士会在前一天晚上突然打电话给她,要她把第二天讲的课复述一遍。学校领导和组里的老师也去听她的课,给她提建议。“一条龙”实验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在课堂上,老师要有一点表演才能。马艳红起初有些放不开,教态不够自然活泼。在大家共同的帮助下,她有了很大进步,课上得越来越好。

焕然一新的英语教学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新奇。课堂上,英语老师就像魔术师一样神奇,她们能在教学中变换出各种新鲜有趣的花样,做一些轻松活泼的小游戏。每次课前,孩子们都充满了期待。下课铃响起时,孩子们往往一脸的遗憾。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是在学英语,倒像是在上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实际上,“一条龙”实验的宗旨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用范博士的话说就是“play with English”。

1999年11月,在一年级学生家长会上,学校特地播放了“一条龙”实验的课堂录像,家长们简直难以置信:短短两个月时间,孩子不仅能听懂老师用英语说的课堂指令,而且也能说一些标准的英语单词和句子了。元旦时,学校精心安排了一场英语联欢会,一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可以用英语表演节目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范博士带着英语组的老师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分口试和听力两部分,结果让大家非常满意:口试成绩的优秀率为85%,听力成绩的优秀率为98%。

到下学期开学时,二年级的家长给学校提意见:这么好的英语课,为什么不给我们的孩子开设呀?因为每天从一年级教室里传出的欢笑声、歌声,早就让二年级的孩子们羨慕坏了。于是新学期开始,二年级的6个班也加入了“一条龙”实验的行列。

2000年5月25日,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言专家和中小学领导、教师70多人,一同观摩了英语组展示的3节“一条龙”实验课,对实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到2000年秋天,参加实验的一二年级学生分别升入了二三年级。又有一批一年级新生入学,加入了“一条龙”教学实验中来。这样,加上使用传统教材的四至六年级,附小所有的年级都开设了英语课。这比北京市提出的本市小学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所有年级开设英语课的目标,整整提前了一年!

内容少了,要求高了,在实验过程中压力与动力同在2000年秋天,清华附小校园内。正是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地做着游戏。一年级的教室前,最爱闹的孩子一改平日的顽皮,低头四下打量着,不时弯腰捡起地上的东西,一副很认真的样子。

走,上前去,记者发现学生捡的不过是树上落下的树梗,他们嘴里还念念有词:“pick up one stick,pick up two sticks,pick up three sticks……”

这是怎么回事?仔细询问,原来这一幕是樊老师导演的。今天,樊老师新教了“pick up a stick”这个句子。下课时,她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看,校园里满地都是little stick。今天给大家留的家庭作业就是在校园里pick up sticks,边捡边说,看谁做得最好?”呵,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本很细微很平常的一个举动,一下子变得很有意思,怪不得孩子们捡得那么起劲!

樊老师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樊海霞,她刚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来附小任教还不到一年,已成了“一条龙”实验的生力军。

最初教学时并不那么简单。乍一看教材,小樊愣住了:这课怎么上呀?每课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几个单词和几句话。她心想:就这么点儿东西,5分钟不就讲完了吗?为什么要20分钟呢?可教学大纲规定就要用20分钟的时间来讲。简直是“无米之炊”嘛,小樊犯难了!

她那时还不明白,这正是“一条龙”实验教材最具创新性的地方,也是它区别于传统教材的一大特色。传统的英语教材,每一课的内容都很多,不仅有许多生词和新的句型,还有语音、语调和语法要求。教材内容多,势必会形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老师要努力把课本上的内容全部教给学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老师没有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一条龙”的教材则给教师以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它的每一课的内容不多,且在小学阶段没有音标和语法的教学要求。老师要充分地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方式设计出各种情境,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

在刚开始的一个月,小樊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琢磨上課的事,连睡觉时脑子里都是课堂上那些动作、游戏和英语歌。上课时,她努力揣摩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尝试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她尽量多和孩子们在一起,使自己能够真正地贴近孩子。没多久,小樊渐渐习惯了“一条龙”实验的教学模式。

上完第一个单元,学校特意安排小樊给学生家长做了一节公开课。小樊很重视这个机会,努力把自己学习和积累的东西全部施展出来。在教“touch your mouth"这个句子时,为让孩子们清楚地领会句子的意思,她有意加大动作幅度,就好像在打自己嘴巴似的。每做一下,坐在前边的卢荣老师就可以清楚地听到“啪”的一声响。老师这么有激情,孩子们也格外积极。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夸她讲得好,小樊捂着被自己拍红的嘴巴,羞涩地笑了。

慢慢地,小樊在教学上渐渐得心应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发现,孩子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特别高,若能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所以,她常让孩子们做一些类似于捡树梗这样的小练习,使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运用语言的快乐。

“一条龙”教材降低了学习难度,容易给予学生们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练习机会,充分掌握学过的知识。教材的内容都是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思维习惯的东西,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像能力和学习兴趣。尽管学习的内容和难度有所降低,可达到的学习效果却更明显。因为学生学到的是活的语言,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学到的有限的语汇灵活地进行搭配组合,表达出丰富的意思。

通过“一条龙”实验,孩子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们爱说英语、敢说英语,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春天来了,地上落满了杨絮,他们会指着杨絮对老师说:“Oh,worms,worms!”老师笑了。孩子们看到杨絮,联想到学过的“毛虫”这个单词。这学期,,一年级来了两个新西兰小姑娘,孩子们很希望和她们交流,可她们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孩子们去问樊海霞:“老师,‘我想跟你交朋友,用英语怎么说?”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孩子们已不再把学英语当做沉重的负担,而是当做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了。

集思广益,互帮互学,每一节实验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00年冬,清华附小三年级某班的教室。

教室里不时响起清脆的歌声和欢笑声,上课的老师叫王奇志,微笑的脸庞透出热情和活力。她拿出一个皮球,用快活的语调问:

“Well,Who wants to play with me?”

“Me!Me!Let me try!”所有的孩子都高高举起了小手,后边的孩子几乎要站起来了,生怕老师看不见。

“OK,Come to the front!”王老师叫了几个孩子上来。

“Now,Stand in a ceircle!"王老师说。孩子们很快在老师身边站成一个圆圈,兴奋地看着她。

“Let's pass the ball,and sing a song!”

皮球欢快地在老师和学生的手中传递着,欢快的歌声随即响起:

“Stand in a circle,stand in a circle!

In a circle,in a circle!……”

简单的歌词,配上《两只老虎》活泼有趣的曲调,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推到了高潮。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实际上每一个细小环节,都经过老师的认真准备。

在备课的时候,王奇志老师可没少费心思。因为教学内容不多,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多下工夫,让学生既能加深印象,又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用什么样的形式呢?站成圆圈传球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还有更好的形式吗?按照惯例,王奇志和组里老师一起进行了讨论。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很快想出了许多好的主意。张美新老师在国外生活过11年,主意特别多,被组里老师们称做“点子大王”。她建议让学生画由圆组成的图画,既可以锻炼想像力,又可以加深“circle”这个单词的印象。组长杨文玉补充说,还可以把孩子们画得好的画用幻灯放出来,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英语组里总是这样,每次上新课前,大家都要在一起研究讨论,商量采取什么好的教学形式。“一条龙”教材要求教师要精诚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备课。在附小,无论英语组老师谁上课,大家都帮她出主意、听她试讲、给她提建议。大家把上好课当成全组共同的事情,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保留和顾虑。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组里老师群策群力的结果,都凝结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

老组长杨文玉没有承担“一条龙”实验的教学,但却是组里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她最初带领马艳红和王奇志到清华大学跟外语系的教授一起讨论,给实验提过许多好的建议。实验开始后,很多工作都需要她来解决和协调。尽管她不上实验课,却认真学唱教材中的歌曲,和老师们一起备课。平时上完课,无论多忙,她都去听“一条龙”实验课。有了老组长的支持和鼓励,老师们讲起课来特别有信心。

新近接替杨丽如校长工作的,是年轻有为的赵颖。身为一校之长,工作千头万绪,可赵校长只要有空儿,就去听“一条龙”实验课,密切关注着实验的进展情况。平时,赵校长对老师们的要求很严格,尽管来观摩学习的人对“一条龙”实验课交口称赞,可赵校长却很少当面表扬她们。其实,赵校长打心眼儿里喜爱这些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对她们每个人的特点都了如指掌。但她把这种喜爱默默地掩藏在心里,在关键时刻,用无声的行动对她们的工作给予肯定。碰到搞公开课、评优课活动,赵校长心灵的天平,不知不觉就会向她们倾斜。

冬去春来,附小的“一条龙”实验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改革实验。附小英语组的老师们很清醒,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她们正在思考:“一条龙”实验的教学方式应该有更新的创造,现在的教学方式能否对所有年龄段学生适用?还有,怎样不断得到新的教学思想的支持?怎样促进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还有……今后的路还很漫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在本文即将脱稿时,杨文玉老师来电话告诉记者,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心学区英语评优课上,附小马艳红和王奇志老师的实验课,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听到这个消息,记者也为她们的成功感到欣悦。因为在采访中,我们不断被老师们勇于改革和勤于实践的精神所感动,也真切感受到了她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在此,我们不禁要对这些年轻的教育改革者送,上一句诚挚的祝福:祝老师们一路平安、路路畅通!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教材实验
教材精读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