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新契机 新希望
2001-04-28
2001年5月17日晚,北京长城饭店宴会厅里灯火通明,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01职业教育国际周”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几大洲12个国家的近100名职业教育界代表,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400多名国内职业教育界代表及有关人士济济一堂,共同迎接教育界的这次盛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第一副会长郝克明,北京市委常委、教委主任徐锡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柳斌会长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致欢迎辞,王湛副部长致开幕辞,丹麦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司长罗兰·奥斯特郎先生向国际周致贺辞,随后举行了开幕剪彩仪式。
本次国际周以“加强21世纪中外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为主题,这样大规模、高水平的盛会在我国职教界尚属首次。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通过学术研讨会、职教模式展示会和交流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使我国的职教工作者学习了许多先进国家职教发展的宝贵经验,而且也加深了中外职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达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
研讨会:大家都是学习者
学术研讨会是国际周的一个重头戏,共分两天进行。其中5月18日是国别报告会,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王英杰教授主持。5月19日是专题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先后主持。在会上发言的都是各国职教界的官员和专家。
国外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发展职业教育的悠久历史、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科学的职业培训方法和内容。为了能让中国的同行们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他们还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本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
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比我们起步早,像芬兰、丹麦和瑞士等欧洲国家,已经有几百年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他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建立了一套体系健全、结构合理、符合社会需要以及人们自身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在职业教育模式的建立、职业教育内容的设置、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终身教育体制的形成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在西方国家,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在所有受教育的年轻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超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这与我国很多地区职教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在职教课程的设置上注意适应性。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论坛主席汉斯·凡·艾尔斯特博士在报告中谈道,在职教课程的设置上,他们一直强调要满足政府和商界的需要,并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另外,他们还注意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尽量使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这样,职业教育不仅成了人们自觉的行为,而且成了他们非常乐意从事的活动。
作为东道主,中国也向国外的职业教育人士详细介绍了本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郝克明副会长首先在研讨会上致辞,就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陈述。她指出,在21世纪,怎样确定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怎样解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梯度結构与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的矛盾,怎样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以及怎样发挥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而且需要加强国内和国际之间的互相切磋和交流。
随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高教司副司长刘志鹏、原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主任高奇教授,分别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台上,讲演者激情四溢。台下,听讲者聚精会神。会场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每一位讲演者讲演完毕,马上就会有人站起来提问,问题直接明确,具体细致。提问者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很显然,大家都是怀着真诚的学习和交流的态度而来,都想更多地了解到别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模式展:关键是适合中国学术研讨会使参加国际周的人们对当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职教发展情况有了整体的、大致的印象,职教模式展示会则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先进职教发展经验的机会。5月19日,职教模式展示会在长城饭店2号宴会厅举行。参加展示的是中、英、德、澳、加等5个国家。参展国通过大量的文字宣传资料、实物、图片、多媒体演示和因特网,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他们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成功做法。
德国人的展示别开生面!他们好客地摆出一个大酒桶,一杯杯清香四溢、泛着泡沫的啤酒,引来无数品尝者。在旁边还有一些小型电动工具,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工作人员会指导你亲自操作一番。这些都是德国在华合作项目的结晶。德国是较早在职业教育领域与中国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通过我国教育部,先后在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和湖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向中国提供职业教育的设备、师资,同时也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向中国推广。他们精心布置了这次展示,希望招引来更多的合作伙伴。
英国人则以很大的规模,重点展示了素以严格、公正、细致、标准而著称的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职业标准的设计、实施和修改的过程以及职业标准的等级划分都做了详细介绍。这些无疑是要人们相信,英国的职业标准是可以移植的,并且可以修改以适应其他国家的需要。参观者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可以了解去英国留学的具体事宜,另外还有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在展台前负责讲解,回答人们的提问。
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我国职教发展的典型也参加了展示,成为模式展上备受人们关注的亮点。北京市教委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一直注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有声有色,他们向参观者展示了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校。上海市教委的一位负责人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谈起他们在职教发展中所采取的调整布局结构、拓展办学功能、探索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等一系列措施。他认为,国外的职教经验尽管很好,但是否适合中国,究竞该怎样加以借鉴和吸收?还有一个实践的过程。上海的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和特色的道路。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这种本土化的发展经验应该是更有价值的。
洽谈会:心动不如行动
5月19日,职教国际周的交流洽谈会在长城饭店的3号宴会厅举行,一共有来自12个国家的34家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设台洽谈。如果需要与某设台单位洽谈,须事先在该单位的洽谈预约时间表上登记。洽谈会还没有开始,很多单位的时间表都已经被填满了。
国外的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都希望利用自己在办学体制和教学手段上的优势,吸引中国的生源。而中国的职业院校也希望引进国外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师资,使自己的办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由于中外双方的合作意愿都比较迫切,整个洽谈会进行得非常融洽。主办者为了保证洽谈双方的顺利交流,特意在每个台位前都配备了英语翻译。但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国内代表都能用英语和外国人直接交谈,丝毫没有语言的障碍。而一些国外代表也操着一口很流利的汉语,有的甚至就是华裔。看来,大家确实是有备而来。
因为远道而来的代表们赶着要回去,所以大多数的洽谈都安排在19日进行。从早晨9点钟开始,洽谈会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到中午休息的时候,大部分台位都有了不小的收获。美国哈特兰德社区学院的一个代表告诉记者,他们一上午已经接洽了来自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的7个单位,其中有一两个已经表示了很明确的合作意向。19日一整天,洽谈会场里始终熙熙攘攘,大部分台位前都是络绎不绝的接洽者。一些在当天没有安排到预约时间的单位,只好耐心等到第二天再谈。
经过两天的时间,参加洽谈的国内外单位几乎都寻找到了满意的合作伙伴,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合作意向。不过,洽谈会上20分钟的交谈只是洽谈双方的初步接触,要达成一个具体细致的合作协议,还需要在会后进一步沟通和协商。
另外,也有很多代表只是坐壁上观,对这种国际间的合作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毕竟,这只是中外职教界的第一次直接对话。一位国内代表告诉记者,他这次来,主要是想了解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情况和先进经验,看到洽谈会,上如此热闹的场面,他也有些心动了。他希望国际周以后能继续举办下去,使他们也有机会寻找到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把中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對人才的需求,要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历时4天的“2001职业教育国际周”,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契机,也增强了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它就像一块小小的里程碑,记载着我们坎坷的过去,也昭示着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