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褪色的红飘带

2001-04-28熊义勇曾宪瑛谢跃文

人民教育 2001年7期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

熊义勇 曾宪瑛 谢跃文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就是这根“红飘带”,它飘向了陕北,飘到了北京,最终贏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这根“红飘带”的起点就在江西赣南。

赣南,一片灼热的红土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传统。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我们的青年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

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德育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赣州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他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不断发掘当地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革命传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给记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年那根“红飘带”所代表的艰苦奋斗、一心为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革命精神,为赣南的革命后代所继承,并不斷发扬光大。

红色故都春潮涌

“革命传统的教科书”

1997年9月19日,细雨中的沙洲坝,一位身材瘦小的老人正在给一群小学生讲“红井”的故事,讲毛主席当年怎样利用空余时间给缺水的沙洲坝挖井造福老百姓。雨越下越大,但这位老人全然不觉,他仿佛又回到了30年代的革命岁月。老人身边的孩子们也听得入了神,有的禁不住热泪盈眶,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口号声在沙洲坝的上空久久回荡。

1996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赣南老区期间接见了这位老人,亲切地握着他的手,问这问那。

这位老人叫顾玉平,是长征时期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顾老自1970年从四川南充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回到瑞金后,虽然年岁已高,体弱多病,但他仍常年奔波在校园和各个革命遗址,用自己丰富的革命经历将青少年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因而他被誉为“革命传统的教科书”。在瑞金,像顾老这样的老红军还有十几位,现在他们都成了学校的编外“园丁”,担负起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任。

在共和国摇篮里健康成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193处旧居旧址。如今,全市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其中沙洲坝“红井”和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长征第一山——云石山”、“红军长征第一桥——武阳桥”等几个主要革命旧居旧址都名扬中外。近几年,新华通讯社、教育部等3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部委先后到瑞金寻根,不少部委还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体系,为瑞金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大课堂。

瑞金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瑞金得天独厚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名城”。但是,瑞金属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单靠政府财力来对这些旧居旧址进行养护,时常让该市的决策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瑞金市各学校与各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了“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捐献零花钱,采取个人和集体的名义对革命文物、旧居旧址进行认护,各基地则对学生实行免费参观。这样,既创造了一种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又解了各基地的燃眉之急。双休日、节假日、课余闲暇,学生们就近到旧居旧址打扫卫生,清理环境;清明节、革命纪念日,各校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凭吊英烈,缅怀历史,组织新团员、新队员到基地举行入团、入队仪式:每逢重大节日参观高峰期,学生还自发到基地充当义务讲解员。于是,在这些旧居旧址,经常有一群群胸佩团徽或戴着红领巾的青少年,他们或捡拾地上的果皮纸屑,或给游人指路,或用稚嫩的声音为参观者讲解,在革命旧居旧址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这些基地已成为该市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大课堂,对全市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8月24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和妈妈、姑姑还有好朋友杨济字一起乘车来到距离瑞金市20公里以外的云石山革命旧址参观。我们来到云石山乡,只见路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长征第一山五个字……这次去云石山参观,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锻炼了勇气和胆量。”

这是1998年暑期瑞金市中小学生“访共和国摇篮,父母伴我同行”主题教育活动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冀的作品《云石山游记》片断。

为了让青少年树立“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建设明天”的远大理想,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瑞金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联合举办了“访共和国摇篮,父母伴我同行”的主题教育活动。来自全市各校的中小学生数千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学生免费到纪念馆所属各旧居旧址参观,然后围绕与父母参加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写一篇命题作文,各校还选拔代表参加“知我瑞金革命史”知识竞赛并组织摄影比赛。这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使他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挖掘身边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瑞金市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发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有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把学校建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瑞金一中有着76年的办学历史,同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是贺龙、郭沫若宣誓入党的地方,是“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征广东途经瑞金时的指挥部驻扎地,是邓小平主持的瑞金县苏维埃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也是苏区时的红军中央大学。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名“瑞金第一中学”。学校对旧址多次维修,并在室内专门设立了革命历史陈列馆和校史展览室。每届新生入校,首先到这两个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新团员入团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学生们从母校的荣耀、瑞金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今天,领悟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谛。

在瑞金,仍有一些健在的老红军、老革命和军烈属,他们年高体弱,生活不便,八一小学的学生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这些革命功臣的任务,在这些老人的家里建立了“流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有空闲时间,这群“小雷锋”就来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买米、劈柴、挑水、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用零花钱给老人买营养品,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给老人读报,常常乐得老人合不拢嘴。老人呢,也经常把孩子们搂在怀里,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瞪得大大的,甚至还感动得泪流满面。97届学生在班主任邓春英老师的带领下,一直把这项活动坚持了下来,该班的班长钟侃因在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赣州市十佳少年”。不久,原先照顾的那个女烈属去世了,他们又在附近寻找到了一位老红军,于是他们又全力以赴地照顾这位老红军。上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学生接着干。“雷锋接力班”入选瑞金市“十件新风新事”,成为八一小学的宝贵精神财富。自从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学校的校风有很大改进,学生要求上进的多了,变得热爱劳动了,也富有爱心了。家长对这种变化特别满意,专程到学校来表示感谢,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得心应手。

革命传统教育不一定都要在基地进行,一则革命故事、一首红色歌谣其实也是隐性的“基地”,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

瑞金市九堡中學初三(4)班学生在语文老师刘承椿的带领下,搜集到了一则刘少奇关心普通革命青年刘良柱的故事《难忘刘主席的爱心》,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故事报》上,学校因势利导开展了“搜集整理一则革命故事”活动。学生走村串户,访问健在的老红军、军烈属,寻找和收集英烈传略、诗歌、红色歌谣、革命斗争故事。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先辈们不畏艰苦、英勇无惧、不屈不挠、团结向上、敢于胜利的高尚品格。学校教师有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有6篇学生习作获全国二、三等奖。学生罗云曾两次辍学外出打工,这项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她,提高了她的思想认识,使她重新回到了课堂,还担任了学习委员,她的作文在全国获奖,并被推荐参加“中华好少年小记者行”和全国冬令营活动。类似罗云的学生还有不少。正是这项活动,给了该校学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苏区时期在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担任内务部长的毛泽民虽被誉为“赤都财魁”,却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在这片红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他节约一寸灯芯的动人故事。针对一些学生贪图享受,饭菜乱倒等不良现象,瑞金三中团委在全校展开了“我与毛泽民烈士比差距”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苏区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老区人民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发展和壮大苏区革命事业的光辉实践,教育广大学生身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中要“富而思源”,要保持和发扬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好作风,让先辈风范成为鼓舞学生成长的浩荡东风。学校原来没有操场,校园内的路坎坷不平,校园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十分简陋。1996年起,学校开始全面改造校园环境。为了节省资金,该校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师生肩挑车拉,历时几个寒暑,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杂草丛生的山岗上平整出了2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现在,瑞金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正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姿态迎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山歌迎你到兴国

山歌再谱新篇章

“哎呀嘞哎!苏区格干部好作风嘞,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悠扬的山歌仿佛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如火如茶的革命战争年代。

兴国是著名的“山歌之乡”。革命战争年代,山歌成为鼓舞红军斗志的战歌。新时期,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又焕发出新的光彩:采茶戏《山歌情》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学生表演的歌舞《山歌迎你到兴国》在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和江西电视台播放,获得了广泛好评。如今,山歌已经成为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唱。

为了使山歌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兴国县平川中学编写了乡土音乐教材《红色苏区歌曲、山歌选编》,选取了《十送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打只山歌过横排》等十余首歌曲,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该校还成立了以弘扬兴国山歌为己任的“平川艺术团”。每年都开展一次“唱山歌、学传统”活动,使学生在唱山歌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反映革命战争时期的山歌使学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改革开放时期的山歌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裕百姓、发展中国,自编自唱反映学校好人好事的山歌使学生道德水准在歌声中得到提高和升华。高兴镇的学生自编了《陈毅在营盘),这支山歌是为了缅怀在第三次反“围剿”高兴镇老营盘战斗中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弘扬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在全镇青少年学生中广为传唱。

县教委经常组织革命歌曲大赛、山歌比赛,“五歌”比赛(国歌、团歌、队歌、校歌、山歌),在全县学生中营造大唱山歌的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兴国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了解了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树立起共创家乡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兴国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在共和国史册上兴国籍将军有54位之多,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共有5万多人以身殉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3179人,也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几乎每走一里就倒下了一位有名有姓的兴国籍烈士。兴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毛泽东同志曾赞扬兴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要造成几十个兴国县,几千个长冈乡”。这些都是兴国儿女的骄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些教材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继承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因而具有教育功能的独特性。兴国县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学生甲:“历史不会湮没英雄,更不会湮没一个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勇士。兴国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块遍洒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像一颗闪烁的巨星光耀在新中国的史册……”

学生乙:“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兴国革命斗争时期,那时有多少英烈在为人民解放的奋斗中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啊!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出生入死、为国捐躯:有的在越过皑皑的雪山,穿过茫茫草地时默默倒下了:有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烈们谱写了兴国革命乃至中国革命斗争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学生丙:“我们这代青年人,蒙历史的厚爱,健康地成长在兴国这方红土地上,负时代的重托,更需要发展兴国前程似锦的将来。知恩必图报!我们将在追索先烈们筚路蓝缕的革命生涯中引出联想,悟出道理,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中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演讲者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听讲者群情激昂,点头称道,整个会场弥漫着一种热烈而又不失庄严的气氛。这是兴国县教委举办的《兴国英烈》读书演讲比赛的场面。

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兴国的革命史,他们组织编写了《将星璀璨》、《兴国英烈》、《平川撷萃》、《兴国风情》等一批乡土教材,列为中小学生辅助读物,并利用乡土教材开展读书活动,用演讲比赛、读后感评选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达到“五知道”:知道中华民族的灾难史,知道烈士先贤爱国救国的战斗史,知道英雄劳模献身社会的创业史,知道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知道青少年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

群星璀璨话平川

兴国县平川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学校。战功卓著的共和国上将肖华是平川群星中璀璨的一颗。平川中学时时处处注意以“创造第一等工作”的精神来激励和鞭策广大师生员工,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学校”。

平川中学在每一届学生中都开展了“记烈士英名,集志士豪言”“访战斗遗址,颂英雄事迹"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一次次的参观、调查、瞻仰、报告会、故事会、读书活动等,使学生对血雨腥风般的革命岁月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对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5万多名兴国籍烈士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刻苦发愤、立志成才。

该校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当·创·建”活动,即当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建文明学校。由学校政教处进行组织和管理,每天检查、每周小评、每月大评、每学期总评,以推动全校德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正常、健康、蓬勃开展。学生中的85%被评为“文明学生”,对形成良好的校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抓好“文明学生”的示范作用,通过专栏、广播、校报、报告会,让每学年评出的“平川十佳团员”、“平川十佳学生干部”、“校级文明学生”、“省、地级三好学生”、“行为规范示范班”的事迹和经验得到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其榜样的作用。

在学生干部培养上,学校时常以肖华上将13岁即任团县委书记、18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的事迹来教育青少年,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特别注意促进他们的思想进步和提高。每年采取定期轮训的方式,创办“学生党校”、“青年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教育他们,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他们,使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成为学校管理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很多学生干部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突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肖华80年代初曾回过兴国,亲临平川中学视察,还题写了校名,将自己的长征诗集赠给学校.81级高一(2)班团支部书记池泽新亲眼看到肖华上将回校视察的情况,读了将军的诗集,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他组织同学在学校周边地区开展对老红军、军烈属、孤寡的优抚工作,开始了第一届“爱心接力”活動。池泽新在大学时担任了学生干部,热心积极为同学服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也非常突出,前不久他担任了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

平川中学还努力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该校试验的“四会”(小组讨论会、专题辩论会、学习收获汇报会、时事报告会)教学法、“五自一导”(自己看书、自己质疑、自由讨论、自己总结提高、自己积累资料,老师自始至终起启发引导作用)教学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经常在思想政治课上讨论革命传统问题。思想政治课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渠道。

深情洒满于都河

众手打造“长征牌”

掌声、哭声,汇成一片。于都河东门渡口彩旗飘扬,人头攒动,1999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65周年”活动在与当年长征出发的同一时间——10月18日、同一地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举行。在一群小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戴着红领巾的老人,他掀起自己的衬衫,只见他身上布满了弹痕。看到这些革命斗争岁月的见证,小朋友们惊呆了,有的哭了,有的用小手轻轻地摸着,有的问:“爷爷,现在还疼吗?”这位老人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65年前,我们就是从这里走上长征路的。记得那天傍……”孩子们都听得入了迷,久久不愿离去。

老人名叫杨仁照,是新中国成立后于都县的第一任武装部长、老红军。1934年,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年红军出发的东门渡口被命名为“长征第一渡”。长征精神成为于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于都的中小学精心打造“长征牌”,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抓。

“红军来了!”一些小孩奔走相告,让大人们摸不着头脑。原来,前面走来了一队头戴八角帽、身穿绿军装、背着行军被、穿着解放鞋的“小红军”。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羊肠小道,穿行在乡野里。这是2000年7月中旬由共青团于都县委、县武装部联合各学校组织的“重走长征路,迈向新世纪”野营活动。活动旨在锻炼学生意志,学习当年红军长征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学生情绪高涨,报名踊跃,经过筛选组成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队员们从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第一渡出发,行军路线为里仁—利村—新陂—罗江—罗坳—于都长征大桥,行程二万五千米,历时7天。这些“小红军”一甩平日里的娇气,冒着酷暑,不顾腰酸腿疼,硬是坚持走完了全部路程,没有一个掉队的,没有一个哭鼻子的。实验小学的梁凯同学在家是个“小皇帝”,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次野营活动中,面对衣服不会洗、脚底磨起泡等困难,他没有害怕,更没有退却,他想起了杨仁照爷爷给同学们讲的“长征途中受伤掉了队怎么办?“遇到困难遭遇强敌怎么办?”“找不到吃的怎么办?"等长征故事,顿时觉得浑身是劲。不会洗衣就虚心向同伴、辅导员请教,脚底起了泡不算什么,找一根树枝来作拐杖就行了。通过这项活动,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思想境界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意志也得到了磨练。长征精神在这些革命后代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近些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赣南境内长征路的环境也不容乐观。为了使青少年能用实际行动学习长征精神,同时也为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共青团赣州市委在全市开展“绿化长征路,保护母亲河”活动。

1999年3月12日,于都县实验小学校园内队鼓咚咚,号声嘹亮,“绿化长征路,保护母亲河”宣誓仪式在这里举行。上午8点30分,随着一阵鞭炮声过后,宣誓仪式开始了,各班的代表纷纷走上主席台宣誓:为绿化长征路,保护母亲河捐一分钱,出一份力。宣誓完毕,捐款活动开始,一千多名学生排着长队来到捐款箱前,1角,2角,5元,10元,把平时积攒起来的零花钱都拿了出来。四年级(1)班钟林风同学把妈妈给他买生日礼物的120元钱毫不犹豫地全部捐了出来他说:“革命先烈为了使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连生命都献出去了。我捐这些钱绿化长征路,就是要向他们学习。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此次共收到师生捐款5600多元,全部交给绿化委员会购买树苗。接着,全校学生在钟子金校长的带领下,举着横幅,喊着口号,在于都县城长征大道上进行游行,散发宣传单,号召全民行动起来,绿化长征路,保护母亲河。下午,学校绿化先锋队的600多名学生扛着锄头、铁锹,提着水桶,来到罗田岩森林公园参加了植树活动。他们两人一组,挥镐铲土,忙个不停。山坡上,挖土的,放树苗的、填土的、提水的,个个干得热火朝天。植树标兵丁昊说:“我们确实很累,有的同学还受了伤,但与革命先烈相比这都算不了什么。革命前辈把打下的江山交给我们,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使家园美丽起来,苦点、累点,我们愿意。”夕阳西下时,同学们望着那一排排自己亲手栽种的小树苗,个个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传统美德在实践中内化

实践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于都县各级各类学校十分注重德育工作的实践性,结合自身特点,走出校园,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你身处逆境怎么办?“有困难时要不要互相帮助?”苹果不够分时你会怎样做?”这也许是一些不再新鲜的问题,而城关小学的学生们却在实践活动中演绎得非常动人,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这项名为“逆境中共同生存能力训练”的活动是在6月份某个炎热的三伏天开展的。四年级(6)班的梁钰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6月的一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进行一次逆境生存训练。

大约走了十几里路才到目的地。随着段老师的一声令下:“活动开始!”同学们便欢呼雀跃起来。男同学在山坡上参加“松果大战”,女同学举行跳绳比赛……不知不觉已是晌午了,太阳炙烤着大地,同学们都觉得口干舌燥,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渴死了!“饿死了!“啊,这时如果有水,有食物吃,那该多好啊!”可是出发前老师就已经宣布不能带水和食物。举目四望,周围只有一片荒野,没有水源,也找不到食物!饥饿、口渴真难受啊!看来今天真的要经历一下逆境了。

“嘀嘀……”随着一阵摩托车的喇叭声,不远处出现了两个我们熟悉的身影一刘校长、林老师。“送苹果来了!”不知哪个眼尖的同学叫道。顿时,同学们蜂涌而上,把几个装苹果的箱子围了个水泄不通。红红的大苹果发出诱人的香味,“不要说是一个苹果,就是五六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有苹果吃啦!”同学们欢腾起来。

我提到一袋分给我们这一小组同学的苹果,兴冲冲地来到焦急的人群中,准备把苹果分给大家。可就在这时,我发现袋里只有10个苹果,而我们组却有14个人,这叫我怎么分啊?同学们都眼睁睁地盯着我袋中的苹果,有的禁不住想伸手去拿,但看着周围的同学又把手缩了回来——谁不想快点分到苹果呢?这时,我看到旁边的何承刚正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瘦弱的他显出一副痛苦的样子。对,苹果应该先分给他。我先给了何承刚一个,接着给女同学一人一个,最后再分给男同学。大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都互相推让起来,谁都不愿独享一个苹果。长征途中红军互相关心,有的甚至不惜献出生命来帮助战友渡过难关,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用小刀把蘋果分开来吃吧”,有人建议道。于是我用小刀给大家分苹果,看到同学们都绽开了笑脸,我觉得吃着的苹果格外香甜。

在逆境中,学生们学会了关心;在平时的顺境中,就更能关心他人了。

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该校18名学生自发向灾区小朋友捐款200余元。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抓住这个典型,开展了“情系灾区小伙伴”活动,学生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共捐款5300余元。对于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大家总是慷慨相助。1999年11月,五年级(7)班曾诗淇同学不幸患癌症,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全校同学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短短几天,就为她捐出了3000多元,给了她一线生的希望。

“革命传统要不要?我想,现在已经不用我回答了。”赣州市教委主任刘聪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赣南是块红色的土地,革命先烈用生命缔造了新中国,他们留下的传统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所当然要继承,要发扬。赣南大地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个个革命故事,都是德育的活教材。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结合学校教育特点,赋予时代气息,注重教育的实效性。瑞金、兴国、于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结合了自身特色,又富有时代特点。当然,还有宁都、章贡区等不少地方也都做得不错。”

赣州市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是在要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创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方面,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为载体,突出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努力发挥赣南的优势,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革命传统教育之中。1995年,赣州市建立了16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县(市、区)也建立了30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把全市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引向深入,他们还准备建立赣州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着力加强了与教育基地的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基地,组织新团员、新队员到基地举行入团、入队及18岁成人仪式;开展县史校史教育,开展追忆先烈、英雄的活动,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为了加强市情县情校史教育,赣州市编写了《赣南历史》《赣南地理》,各县市也都编写了德育乡土教材,中小学把市、县编写的乡土教材引入课堂,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爱家乡的教育之中。同时还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有机结合起来,赋予革命传统教育新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采取这样一系列的举措,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推动了整个赣南教育工作跃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革命传统这根“红飘带”,就像少先队员脖子上鲜艳的红领巾、共青团员胸前熠熠的团徽,一点儿也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反而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革命传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少年力斗传统
粉红革命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