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书斋
2001-03-25程勉中
程勉中
浙江省桐乡市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这里历来交通发达,土地肥沃,是一个史久文昌,人杰地灵的美丽地方。位于桐乡市最北端的乌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这里各种古建筑比比皆是,小桥流水,风景迷人,是江南有名的古镇之一。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杰出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8月4日诞生于乌镇,其故居位于乌镇市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故居坐北朝南,四开间两进楼房,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旧式民居。故居后园是1932年茅盾亲自设计草图,用稿费翻建成比较新式的书斋。书斋里面,一边是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它的功能既是书橱,又是隔墙,使书斋与外面起居室一隔为二。书斋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这里四壁皆书,经史子集、中外名著无所不有,多年的藏书连同他自己的著作已集中建成“茅盾文库”。书斋旁为小天井,种有棕榈、天竺等,布局精致,环境幽静。1934年~1936年,茅盾几次回故乡,就住在这里进行写作。1935年秋,茅盾在这个书斋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创作。
茅盾的乌镇故居,是1885年前后,他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顺利时,嘱子买进,作为全家住宅的。东面两开间先买,自成单元,称为老屋;西面两开间又一单元,式样与老屋相同,因后买,称新屋。老屋楼下,前面是过道和家塾,茅盾入学前曾与几个小叔在此接受启蒙教育。后面有客堂和厨房,茅盾的祖母曾带着两个女儿和丫环在那儿养蚕、喂猪。老屋楼上,前面临街两间自东至西分别为茅盾祖父母和父母的卧室,茅盾胞弟沈泽民就诞生在西边房中;后面分别为茅盾的两个姑母和女佣的住处。新屋前楼下统间为全家餐厅,楼上是二叔祖和四叔祖的卧室。新屋后进,为茅盾曾祖父居住,楼上是卧室,楼下作起居室和过道。
茅盾故居于1985年7月4日正式开放。陈云为故居题名。修复后的茅盾故居,再现了茅盾童年时代的面貌。老屋部分的家塾、客堂、厨房、茅盾祖父母和父母的卧室,以及平屋中的会客室、书斋、卧室等,都做了复原布置,其中有些还是茅盾当年的旧物。新屋部分共辟6个陈列室,展出150余幅茅盾生平照片和他的作品手稿、原版书刊、题词、信件、衣物等。其中有他最早的墨稿和最后的物迹,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他走过的文学道路。
解放后,茅盾在北京居住,其故居坐落在后圆恩寺胡同,书斋在故居尽北头。一排北屋隔为三间,中间是客厅,西屋是藏书室兼书斋。东屋是书斋兼卧室。茅盾晚年多在东书斋工作,疲顿了,就靠在床上读书。东书斋北墙立着一个橱柜,上头安放着茅盾夫人的骨灰盒。夫人1970年辞世,骨灰盒一直置此,直到茅公1981年溘然长逝。遥想当年,茅盾劳作间隙小憩,凝视橱柜,目光中一定会流泻出不尽的眷念,默默追寻着昔日那一片温馨,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幅又一幅永生难忘的缱绻图景。作为一个感情敏锐、真率的作家,茅盾把书斋这个心之扁舟的最安全、最宁静、最后的港湾看得很重。
茅盾六七千册藏书完整地保存在北京后圆恩寺胡同的故居中。茅盾的藏书大多于抗战时期散失,现在故居收藏的仅是他身边的一些常用书籍,其中线装古书数量较多。这些藏书一部分放在前院的图书室内,参观者可隔窗而望,另一部分存于后院的书斋、卧室中,依其生前的布置摆放。其中一些茅盾作了批注的藏书已经影印出版,这对研究茅盾的文艺思想有着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