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的“光辉”一生

2001-03-24郭可让

知识窗 2001年5期
关键词:白矮星中子星星云

郭可让

天气晴朗的夜晚,繁星满天。假如你有兴趣和毅力,不妨数数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星大约有6000来颗,其中99%以上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并能自己发光,我们称之为恒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太阳发出目前光亮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这100亿年的“光辉”一生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在恒星中,太阳算是长寿的,还是短命的?太阳“死亡”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天文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观测星空,并动用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努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天空的几乎每个地区,天文学家都能找到由氢和尘埃组成的“云雾”,并把它称之为“星云”。星云的体积和质量很大,但密度十分稀薄,几乎接近于真空。当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收缩,使星云形成“球状体”。这时,似星非星,似云非云,温度升高到几百度,有的球状体开始发出红外线辐射,成为人们观测到的“红外星”,这是胎儿期的恒星。红外星进一步收缩并发生旋转,成为球体,内部温度升到几千直至几百万度,并开始发光,天文学家给它起名为“原恒星”,它标志着恒星“婴儿”诞生了!当原恒星的中心温度上升到千万度以上时,氢核聚变为氦核的反应就接连不断地发生,恒星的“儿童时代”宣告结束,它“成人”了,变得光芒夺目,领到了“恒星身份证”,进入了“主序星”阶段。

如果构成恒星的气体和尘埃的总量当初就很大,那么形成的是一颗亮度、质量、热度都很大的恒星,叫蓝巨星。它的表面温度可达50000℃,发出强烈的白光,质量是太阳的几倍乃至几十倍。蓝巨星质量虽大,但消耗氢燃料的速度比太阳快得多,因而寿命比太阳短得多。例如蓝巨星参宿七,质量是太阳的20倍,寿命却只有1000万年左右。

相反,形成时质量很小的恒星,表面温度低,发出红色的光。由于辐射能量少,消耗质量的速度缓慢,这红色的小恒星(学名红矮星)的寿命可达几万亿年,是恒星世界的“老寿星”。

质量同太阳差不多的恒星,表面温度大约6000%,发出黄白色光,寿命几十亿到一百多亿年。

当恒星中心地区的氢全部转化为氦以后,围绕中心区的中介层中剩余的氢开始核反应。中介层的氢核反应会迅速向外层转移,推动外层膨胀。使恒星的体积增大几千几万倍,并使表面温度下降,形成温度低、体积大、颜色红的红巨星。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大约停留十亿年左右。

经过红巨星阶段后,恒星便进入了它的晚年期。恒星中心地区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氦聚变成碳,碳又变成更重的氧、硫、铁。恒星的密度越来越大,体积缩小,变成了发出强白光的白矮星。白矮星的体积大都比地球要小,但密度却是水的几万倍以至上亿倍。由于内部核反应逐渐停止,白矮星的温度和光度缓慢下降,也许要经过几十亿年,最后变成光度非常微弱的“黑矮屋”——恒星也就宣告死亡了。

不是所有的恒星都能像白矮星这样“寿终正寝”地结束生命。质量比太阳大几倍以上的恒星,一旦内部核反应结束,会发生剧烈的爆炸,把它的物质抛向空间的四面八方,这就是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急增几千万倍乃至一亿倍以上,要经过几个月时间才慢慢变暗下来。剧烈爆发把很大一部分恒星物质抛射到周围的空间中,成为弥漫星云,这些星云又成为形成新恒星的基础。公元1054年,我国天文学家杨惟德曾发现并详细记载了一颗超新星爆发,它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蟹状星云。超新星爆发后的残骸,会形成密度高达水的百万亿倍的中子星。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根据原子核理论曾经预言,星空中应有中子星存在,1967年终于在天空中观测到了中子星。科学家还预言,如果恒星的残骸超过太阳质量的2倍,密度比中子星更高,那么,连光线都会被它全部吸引进去,一切东西只能进去不能出来。这种天体发不出光来,因此称它为“黑洞”。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天空中的一些区域发现了若干处“黑洞”迹象。但是否真的存在黑洞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总结恒星一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演化流程:

太阳在原恒星阶段大约为几千万年,主序星阶段100亿年,红巨星阶段10亿年,白矮星阶段几十亿年,最后变成黑矮星死亡。太阳已经存在了50亿年,作为主序星,还有50亿年的寿命。一旦太阳变成了红巨星,它的亮度将增大几百倍,半径将增大几十倍,地球表面温度也将达到300—500℃,地球上的生命或许就该结束了。那时,人类将怎么办呢?我们还是不必杞人忧天吧!

猜你喜欢

白矮星中子星星云
有眼无珠
中子星有多小?直径22公里的球体重达两倍太阳质量
罕见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戴一片宇宙星云
用望远镜看星云是怎样一种体验(1)
白矮星在说话
船底座星云
你能否吃到宇宙间最难得的美食
新天体类型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