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的实践及思考

2001-03-10胡红梅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12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教材

胡红梅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因为它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而现行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静态沟通,而群体间、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极为缺乏。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来矫治这些缺陷,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可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其交往方式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师生互动而言,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与学生全体的交往;就生生互动而言,包括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发掘大纲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实施的过程

(一)激疑。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本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例如,讲授《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文化对新罗有何影响”、“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让学生在再现史实的同时,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这样的设疑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过程。探讨后得出的结论已超出教材的阐述,是对教材的拓展和深入。因此,问题设计是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努力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设疑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设疑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惫睦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的目的是激疑。学生的“学”,贵在有疑。“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师针对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概念或历史结论,一些相近的历史概念或混淆不清的历史问题,启发学生在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中,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前所举例,学生会产生诸多疑问,小问题如:“日本的片假名是什么样的?”大问题如:“汉、唐的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有哪些异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明确探究目标。

(二)释疑。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1狈肿樘致邸N侍馓岢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并研读史料,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边讨论边记录(记录的任务由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负责),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以外,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文字表述,答疑解惑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被ハ嘟涣鳌T谛∽樘致鄣幕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交流的要点,可采用投影进行显示。交流的过程是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从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的课堂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这个环节,要安排得充分而又有序。学生在交流时,有一个对问题的思考、加工、整理以及语言组织的过程,因此,通过互相交流,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师的肯定和点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他们的情绪高涨,心情愉悦,因而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不断增强。

3苯淌ζ舻弦导。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启迪和点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从而使学生得以自悟,启迪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历史素养的过程。它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是:1备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设计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也不应在教案上已有明确的答案。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能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它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而要对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认识事物。

2贝瓷杳裰鞯幕肪场A己玫慕萄Щ肪呈鞘迪种魈逍越萄Ш团嘌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史料浩如烟海,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史料的理解不同,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讨论法会充分展露这种种分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为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

3本哂猩詈竦墓αΑQ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教学环节的联系与驾驭,都要充分考虑。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尽量避免教师与每个学生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三、实施的功效

1痹鼋教学情感交流。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教学设计缺少情感交流、培养的环节直接相关。课堂上,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就不得不设计教学的情感目标。因为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单向的师生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怎样灵活调动全班、小组、个别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既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又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培养。同时,通过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使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使学生的情知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再有,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钡鞫教学主体,发展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并加以交流,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摆脱了一问一答式的操作程序,它既注重了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又注重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跳出了听从师命的非自主的圈子,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示。同时教师的自主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应该说,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一个过程,从结果看教学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了教学活动,而教学又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发展。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高层次学习的需要得以充分的满足,使教学富有朝气与活力。

(作者单位:天津八十二中学)责任编辑:彭 莘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教材
如此交流,太暖!
教材精读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