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养生
2000-12-28程福明
程福明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指“保养生命”。是指通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达到健康长寿的过程。再具体些说,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来掌握一定技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寿命。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立了众多的养生学说和流派。按照时代特征可归结为三大类学说:第一类是经典养生说。如耗磨学说、运动不足说、衰老色素说、自身中毒说、生殖机能减退说、大脑衰退说、免疫功能衰退说、降温延寿说、限食延寿说等。第二类是近代养生说。如衰老遗传程序说、血管老化说、应激学说、衰老基因说、自由基学说、体细胞突变说、溶酶纤膜损伤说等。第三类是现代养生说。这类学说是在科学前沿三大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背景下总结出来的。如白细胞介素2减少说、微循环障碍说、微量元素说、DNA损耗说、生长激素说、生物钟说、线粒体说等。
我们并不否认每一种学说所含有的科学成分,只是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既是一个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社会的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认同了这样一个趋势,即: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旋律。我认为,从21世纪着眼,可以把心理养生称作是第四类养生说——“64未来养生说”。
心理养生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心理养生;一个是深层次的心理养生。浅层次的心理养生,也可称作表意识养生;深层次的心理养生,也可以称作潜意识养生。调意入静、修心养神等,都属于表意识养生。而潜意识养生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在表意识养生的基础上,有一个从广度到深度的延伸。也就是说已不是局限于“尽量排除杂念或设想一些愉快的东西”那样一种简单的利导式思维上。我在这里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来,叫“大调意”。这个“大调意”可以说是潜意识养生的思维基础。什么叫作“大调意”呢?就是不只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短暂的修心养神,而是在平时也要养成广角思维的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比较,纵横古今、通晓世理,不狭隘、不偏激,奠定一个平和、恬淡的心理基础。这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习惯,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养成的。如果拿表意识养生和潜意识养生作一个比较的话,我觉得后者比前者的养生效应要显著得多、持久得多。
按照生物与自然的法则,一种动物的预期寿命,大约是它成熟期的5~7倍。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曾以这个法则来推算,人的预期寿命应该是120—150岁之间,至少也应该在100岁左右。然而,这个指标实在离我们的实际太远了。那么,症结到底又在哪里呢?是生活条件不好吗?不是!是医疗条件不好吗?也不完全是。那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心理上。怪不得别的动物和人处在同样的生态环境中,而且并没有任何“医疗条件”,寿命却一直基本保持在生物的自然法则之内。那么,是不是说人的心理只有像动物那样简单,才能少得病呢?不是的,因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然而,能不能力求简单,在进行复杂思维后很快求得“心理回归”或“心理还原”呢?能!应该能!我们强调心理养生,目的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中国有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早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如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陆游等等。我国当代文学大家王蒙,对此也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把自我保健看作是有关“人生真谛”的问题。他说:“在充实的人生中能够适度的轻松。这是学问,这是胸襟,这是艺术,这是谋略,这也是信心和气度。”他主张,该玩玩就玩玩,该放放就放放,该赶赶就赶赶,该等等就等等,永远不气急败坏,永远不声嘶力竭。他自己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就是“安祥”。他说:“安祥属于强者,骄躁流露幼稚;安祥属于智者,气急败坏显得可笑;安祥属于信心,大吵大闹暴露了其实没有多少底气。”另一位著名作家姚雪垠,则把心理养生称作“超级养生术”。他说,许多疾病只吃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长寿和健康是个复杂的问题,受遗传和生存空间的制约。但就每个人而言,胸怀坦荡就是养生长寿的宝典。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黑暗,而且总想着整人,搬弄是非,他决不可能长寿。他预言,跨入21世纪的中国人,将以中国传统养生术为基础,开创新世纪的人类自我保健学。我看,这些文学大家肯定是对养生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否则,他们说不出这么内行且富有远见性的语言。
心理养生是门新学科,还是让我们大家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完善吧。
(编辑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