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中的宋代象棋

2000-06-14文/张超英

棋艺 2000年16期
关键词:中国象棋小象棋子

文/张超英

北宋到南宋的160年之间是中国象棋形制变动较大、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专家们的看法分歧也较大。由于大多数专家由古文献中捕捉只言片语来发微,所以各执一说,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私以为从实物入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办法,本文公布一枚收藏于宋代的棋子,抛砖引玉,以就教于诸位中国象棋史研究的大方之家。

对于宋代象棋的形制特点,以对古代象棋断代素有研究的刘道平先生的说法较有代表性,他指出:“北宋是象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严格说来唐末五代已开始,下限只到北宋晚期),形制的竞争是本时期的特点。参加竞争的有大象戏、小象戏、广象戏、七国象戏和三象戏,竞争主要在大小象戏之间。大象戏纵横路十一,棋子三十四,包括偏裨两种棋子。小象戏就是现制象棋(见拙作《北宋象棋盘考》1961年《象棋》10月号)。北宋的诗,如程颢的《象戏》(大都博弈皆戏剧);北宋的棋谱,如尹洙的《象戏格》,都指的是大象戏。可见大象戏渊源流长,被视为正宗,应系上承牛僧儒时代的象棋。至于小象戏出现较迟,但既然在北宋晚期已一枝独秀,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交流困难的条件下,估计至少在百年前就已产生,亦极可能产生于唐末五代。参加竞争的还有广象戏(七人对局,每方棋子17枚,比现制象棋多偏、裨、刀、剑、骑、弓、弩、行人等棋子)。还有成师仲的三象戏(当系三人对局)。”[《古代象棋发展的断代》(中国象棋年鉴1996版)]本人收藏的这一枚棋子为玉质,直径42mm,厚12mm,于杭州购入(见照片1),正面为骑猛兽(何种猛兽难以判断)的人物,在人物正面有文字“兵”,人物服饰及“兵”字写法明显是宋代风格。大家都知道迄今为止出土的宋代棋子或是两面文字,或是一面文字一面图案(见照片2、3)。见照片可知该时兵卒的图案为手持长矛或大斧的士兵(无论是开封出土还是义安出土)。按公认的说法唐代棋子为立体,南宋为一面文字一面图案(或两边文字)、定制以后为单面或两面文字。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枚棋子是北宋之物,是北宋象棋形制变动的一个缩影。

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程颢在《明适先生文集》卷一有《象戏》为历来研究家重视,现录全文如下: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其中“河外尖斜步卒轻”一句尤为重要,它既说明此种象棋已有河界,又说明兵卒过河不但可以直行而且可以斜行,与现制象棋有重要区别。笔者认为照片1中的实物,正是程诗中所提到的象棋形制的一种——兵。步卒“轻”,“轻”说明步卒应该是有坐骑,机动性较大的棋种。而南宋定型象棋,已改为不可斜行,所以取消了坐骑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上述推断无误,那么这枚棋子将是目前公布的大象戏棋子中的仅见之物,换言之,这枚棋子对于研究大小象戏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象棋实物的出土和发现,北宋象棋变动的轨迹将越来越清晰。

猜你喜欢

中国象棋小象棋子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小象去报名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12)
马踏连营
善良的小象
巧移棋子
大博士回答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中国象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