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网恢恢
2000-06-14■朱靖江
■朱靖江(北京)
近来,随着美国那个天堂一般的“纳斯达克”不断传来令人绝望的坏消息,似乎有关互联网的一切事业都随着“B2C”、“B2B”之类古怪术语的相继失灵而濒于崩溃。曾几何时,在网络暴发户们的百般勾引与各色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互联网这个玩意儿被炒作得好像生来就该是一个超级市场,惟有那些做买卖的生意人才称得上是所谓的“数字英雄”或大舌头似的“知本家”。当一些先进的北京人向一家名叫“e国”的网上商店订购可口可乐,满心得意地等待着蹬自行车的民工送货上门的时候,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就这样吱吱哑哑地朝我们蹒跚走来了。也许在市场经济的大气层之下,这种始祖鸟般的“e经济”最终将进化成会下金蛋的“数码鹅”也未可知,但除此之外,号称可以经天纬地的互联网还能派得上什么别的用场,“数字英雄”与“知本家”们就蓄意闭嘴,佯作无知了。
但互联网无疑可以更为深刻地影响这个世界,特别是当它不只是以股票市场指数的涨跌加以衡量的时候。毕竟搭建这条信息高速路的鼻祖们是一群科学家,而不是一帮生意人和证券商。“信息共享”、“广域互联”与“交互协作”等思想其实是比“在线支付”、“电子货币”更为基本的网络价值,因此,只有当我们将互联网视作比“亚马逊书店”或“8848网上商城”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的时候,才能够更明晰地思考这种被称作“印刷术以来最伟大的发明”究竟为我们的生存前景带来了什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讨互联网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才凸显其重要性——毕竟环保所关注的,也正是我们的生存前景。
“根绿苗壮”的互联网
从本质上说,互联网的诞生即意味着一种更节省能源——因而也更为绿色的生活方式的起始。第一位将网络美景描述给中国百姓的美国人尼葛洛庞蒂,在他的代表作《数字化生存》里,不遗余力地将“原子”与“比特”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原子”是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它有形而有限,是一种可以被消耗的能源;而“比特”则是电脑与网络世界里最小的信息单位,它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任意传播,并且不会造成物质世界里资源的减损。“数字化生存”的绿色理念正在于此:通过互联网,我们对地球的索取将减到最少,但信息与沟通的无极限将会使生活的品质提得更高。
我们不妨从一些最简单的事实来观察这种“数字化”变革的脚步,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无疑节省了大量的纸张、油料与人力资源,更将信息往返的时间间隔压缩至最小。虽然我们还不得不到邮局里领取包裹,但电子贺卡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正日渐取代传统的硬纸卡片。逢年过节时被塞得爆满的邮筒将逐渐成为历史,人们更乐于在除夕之夜打开他们的电子邮箱,看着朋友们从远方寄给自己的一幅幅flash(动画)而乐不可支。我们开始习惯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订阅各种免费的电子期刊,甚至下载电子版的图书慢慢观看(虽然有些书籍的版权比较可疑)。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组织”的预计,在线阅读的新风尚将在2003年以前使全世界每年纸张的需求量降低270万吨,这个数字能折合成多少棵树木虽不可知(一个估计数字是一棵树大约能造4000张贺卡),但足以让那些奔走呼吁保护森林的环保人士感到欢欣鼓舞了。
在我们这个乐观主义时代里越来越显赫的大众娱乐业也是如此。一些网站能下载MP3音乐与电影片段,另一些网站则经营花样繁多的网络游戏,这就将制造CD或游戏光盘的不可降解塑料扼杀在萌芽状态里。为各路媒介巨头一齐关注的在线视频点播系统(VOD)一朝羽翼丰满,就可能把能耗大户——电视台掀落马下。人们将使用电脑在网上观看肥皂剧或视频新闻,并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电视台不可一世的中心地位也将随之而土崩瓦解。美国的电影制片商正在完善他们的数字电影技术,准备把记录在硬盘中的电影通过互联网传送给世界各地的数字电影院。这不但保障了影片的质量在拍摄-拷贝-放映流程中毫无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胶片生产与洗印业彻底排除在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之外。虽然柯达公司可能因此而倒闭,但艺术的“纯洁性”却得以捍卫。
一些因互联网而发轫的新生活方式也在客观上减少了我们对环境的破坏。譬如那些在家里工作的SOHO一族,他们不必每天奔波于办公室和家庭之间,从而减少了交通方面的能源消费;又如“亚马逊”或“当当”一类的网上商店,由于实行无店铺经营,也就省下了大量场地、水电等资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网上店铺能节约12.5%的零售场地,全球每年因此而节余的能源价值超过50亿美元。所以,当那些风尘仆仆的“e国”送货人跳下自行车(这是他们对环保做出的额外贡献),按响你家门铃的时候,最好向他们报以感激的一笑——即便不为自己,也当是为了地球。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选择触网
以上所说的,大都是因为互联网的特性而在客观上对环境保护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但网络归根结底是由人聚落而成,其终极价值在于(套用一句广告语)“网聚人的力量”。因此秉持环保精神的人们如何运用网络来实现其理念,才是本文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互联网的一项空前优势在于能将不同物理空间的人们集合在同一个虚拟空间里,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区。对于同类主题感兴趣的人可以在一起发表观点,探讨问题,甚至联合起来采取某些网下的行动。对那些曾囿于同道者甚少而在现实生活中落落寡合的人们来说,网络为他们在五湖四海邀来了趣味相投的友人,虽然活不见人,但思想却在电子信号的撞击中获得了交流的快感。这也正是很多环保分子走向“e化”的主要缘由。
环保主义者至少在中国还被视为社会生活当中的异类。那些珍惜蓝天绿水更甚于汽车洋房的思想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向多少有些背道而驰。因此一个买菜时不要塑料袋和下饭馆时自带餐具的人注定是遭大众狐疑的少数派。在90年代中期,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成立时,引发了组织上研究他们是不是“反动派”的热情,好在他们顶着一块“中国文化书院绿色分院”的招牌,才使中国的首家NGO(非政府组织)侥幸存活了下来。此后的中国民间环保运动开始在这些绿色团体(还包括地球村、绿家园和山诺会等)的领军之下逐渐发展起来,但这些民间团体的重要缺陷在于他们不得不受到地域性、资金与管理的多重限制:虽然每个组织都有外地成员加入,但沟通的不便使他们在北京以外的其他省市影响甚微;资金的缺乏让他们拿不出钱来在传统媒体上进行有规模的广告宣传;而有关当局对NGO的控制更将他们的公共空间压缩到最小:1998年4月21日,全北京的民间环保团体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地球日宣传活动,但这一旨在唤起民众的行动却被有关部门安排在北海公园的假山之下,寥寥的围观者除了晨练的老人,大多是些熟面孔的记者。
此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四处蔓延为这些传统的环保组织提供了一块宝贵的网上阵地。如今,几乎所有的绿色团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他们在网上预告活动安排,发布新闻公告,招收新成员,刊登内部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现实空间里所承受的压力。网络使一切信息的传播都显得轻而易举——当然,对于传统的民间环保组织来说,他们的使命仍然是通过血肉之躯的身体力行来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
网上环保组织的诞生
与传统的环保组织将互联网视作辅助工具的立场不同,一些“不在党”的绿色网民索性将他们的根基扎在了这茫茫的虚拟空间里。这些人虽然只是成立一些网站,甚至是个人主页而已,但却以此为依托,不折不扣地展开了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活动。他们的发展轨迹或许将预示一种新型民间团体的出现,无以名之,不妨称作e-NGO。
这又得回到刚才介绍过的网络社区,它将一些志同道合者从天南海北纠结在一个个BBS(电子公告牌)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环保。在网易社区里有一个“绿色论坛”,它是国内著名的环保BBS之一。论坛中虽然有为数众多的匆匆过客,但一些铁杆网民始终坚定地将这里当作他们承包的“绿化带”。时日推移,这些在网上神交已久的同道们开始觉得光靠BBS上的闲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于是,他们决定在互联网上开辟一方自己的领地,建设一个绿旗飘扬的环保站点。一个名为“绿色和平网络联盟”(简称“绿网”)的网站诞生了(www.green-web.org)。
以下是一篇在网上发表的成立中国绿网的“宣言”:
“地球不是你、我的,而是我们从后代手中借来的!因此我们有义务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捍卫我们共同的家园!鉴于目前Internet的迅速发展,北京网易虚拟社区绿色论坛的若干成员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网络绿色和平组织——绿网(TheGreenWeb)。‘绿代表我们团体的性质,而‘网既标志我们活动的载体,也表示绿色力量无处不在!这支网络绿军要最大限度地借助Internet高速、大容量传播的特性,打破地域界限,联络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求同存异,共同为捍卫地球母亲贡献一份力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在这段血气方刚的文字之下,依稀可以勾勒出e-NGO的未来模样。互联网将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战线,活跃在网络上的“绿客”们也将会摸索出比“种树”、“垃圾分类”或“电池回收”更为数字化的环保方式。依照“绿网”创办者们初步的设想,他们将“监督有悖环保的网上行为,并采取相应行动;调查破坏环境的企业、团体、个人行为,予以网络曝光;建立环保数据库,搜集整理各类环保资料以及介绍环保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商业等”。而“绿网”着手的第一项活动,便是针对一家网站“发电子贺卡,送真贺卡”的推广活动进行了强有力的对抗,通过发表呼吁信与在论坛辩论的形式将这一事件的环保意义凸显出来。虽然这场行动规模不大,知者不多,但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第一次实践了“网络环保”的运作模式,使其根本有别于传统上身体力行的民间环保活动。
如果在未来的某天,一些以污染而著称的公司或团体突然遭到网站瘫痪、数据丢失、商务停顿之类的致命打击,那么笔者所预言的互联网上的“墨绿客”(绿客加黑客)们就终于开始行动了。
全球化:网上环保运动的大势所趋
今年4月,以北京几家著名网站为核心,全国的互联网组织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藏羚网盟”运动,力图通过网站联合宣传运作的方式,为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贡献力量。其时风云际会,各个大小网站纷纷将自己的名字联署到“拯救藏羚网盟”的专题网页上去,发表宣言,组织筹款,颇有些类似武侠小说里武林大会的气势。虽然半年之后,随着纳斯达克股市暴跌,各大网站自顾不暇(而且必须承认互联网在中国还远没有成为左右形势的力量),这个网盟也渐渐悄无声息下来。但这毕竟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桩网络公益活动,而且对于未来中国的网上环保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以网络行为干预现实社会,在国外已渐成风气,一个热衷于保护环境的人可以随时登陆“世界自然基金”或“绿色和平组织”的网站,在他们的指导下为某一环保行动签署网上请愿信,或者根据这些组织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向某些国际政要发出几封电子抗议信。譬如你可以给韩国总统金大中发一封反对吃狗肉的E-mail,或在网上联署抗议日本疯狂的“科学捕鲸活动”。一个普通人得以参与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即便在5年前,这还是难以想像的。
在这方面最卓有成效的全球性环境教育活动是“GLOBE计划”。它是“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GlobalLearningandObservationstoBenefittheEnvironment)的英文简称。该计划的发起人是在环保与互联网领域都颇有威望的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其核心内容是使全球的中小学生观测学校当地的大气温度、地表水温度和pH值以及生态状况等,并将所测数据通过Internet发送到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市的GLOBE数据处理中心。该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一幅幅说明全球环境状况的彩色图像。学生们通过参与这项计划,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家乡的环境状况,还可以看到全球环境的动态变化。全球81个国家的6000多所学校参加了GLOBE计划,中国到去年为止已有28所学校入盟,预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都将各有一所学校成为GLOBE计划的成员。
互联网使这些年轻的环保力量从一开始就将自己与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对于有着封闭传统的中国教育界与整体科学素质不高的环境保护界,这都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和脱胎换骨般的洗礼。当这些新一代的“e环保主义者”通过互联网与全球合作者彼此联络、交流信息,并酝酿着在将来共同掀起更伟大的环保运动时,本文的标题将得以全面的印证:正所谓“绿网恢恢,疏而不漏”。□
(编辑: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