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中有真意

2000-06-14西安:赵发元

收藏 2000年7期
关键词:歙砚端砚文化

西安:赵发元 贺 苓

谢兴民是有魅力的,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丰盈充实的内心,周遭有着散发不尽的传统文化情韵。这一切都源于砚——文房四宝中最古拙而有灵性的东西。见到五十来岁的他,不出三句话,就一头扎进藏砚的话题里去,有种心随砚去,不知归途的感觉。

乘风破浪会有时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谢兴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砚。砚,这古老东方的灵物,它记载着文化的历史、艺术的流变。谢兴民没想到自己在古砚的世界里找回了青年时期,对艺术的追求而后不得不分道扬镳的那份情缘。

谢兴民有商人的脑筋。8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下海者,他是其中的一位。后来西安古文化街初建立时,他明智地在此买了房产,正式建起“寿石斋”。

谢兴民更有文化人的精神世界。一次,他在文艺路旧货市场,看到一个小青年面前摆了一堆连土带泥的东西,慧眼瞅准一件 :石质、巴掌大、瓦形,精巧可爱,是一方明代端砚!端砚乃端石刻制。上天让中国人使用砚台,便同时赐给中国人制砚的端石。端石采于端州。这造化的宝物温、润、细、嫩、冬天不冻,夏天不干,呵口气即能研出磨。端石于唐代开采出来时,上下震动,砚匠墨客莫不喜形于色,题咏之词不绝于耳。而今从这一方小小的端砚里面,能听到多少历史的余音啊!青年人并不懂行,谢兴民当即买下这方砚。这成为他的第一件收藏品。

情悠悠,意切切,他踏上集砚的征途。砚虽为石,石亦有心,需用诚心来感动,谢兴民做到了。砚文化源远流长,古砚大量散布于民间各地。为得佳品,他跑了大半个中国,山西、陕西是中心,远至甘肃、青海、新疆。只要有古砚信息,他马上背起行囊。

歙(shè)石是与端石同代出现的又一著名砚材。苏轼曾评价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暄理,金声而玉德。”谢兴民有一方明代鱼龙歙砚。砚色青灰,砚首刻浮雕龙头,墨堂为鱼龙腹,鱼尾上翘,姿态可人,是歙砚中的上品。这是他四走山西、两进北京,才访得的。风尘仆仆的心在佳砚面前得到安适,抚砚品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物有所聚,心砚有灵,好砚也寻着他的踪迹。于是谢兴民便有意外的收获。就在那次去山西,未见主人,站在十字街口茫然时,竟巧遇另一位朋友。“有砚吗?”谢兴民急切地问。“有的。”拿出来,果然是好砚。他一路欢喜地把砚抱回来,只差相拥而眠了。

高山流水寻知音。一个早期研磨器在市场上摆了两天,无人问津,终于被谢兴民买下,一方端砚正面模糊,毫无美感,然而翻看背面,刻有一段隶书文字,署名为清代书法家王澍。谢兴民这一翻便看出了价值,也显示了他与砚的缘分。

谢兴民感慨地说,我收集的每一方砚不仅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故事,还有属于我的收藏故事。当他洗去砚身的泥土陈垢,置之于他的寿石斋中时,心中充满多少苦辛与乐趣!

存在就是价值

对于藏砚,由初出茅庐到渐入佳境,由感性喜好到理性认识,谢兴民一直在执著地向前走。如今他的寿石斋藏砚200余方,包含从汉代至民国的多种制式,品种和数量在陕西藏砚界都名列前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不仅欣然为他题写斋名,而且还写了感怀诗一首 :“座右朝朝对砚林,凹池墨锈尚留痕。羚羊峡畔端溪水,悔我临流选石心。”诗后小记 :“余性爱研,曾藏古研甚夥……十年浩劫,损失过半,今见兴民先生藏砚,动我遐思矣。”

谢兴民说,他不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商人投资收藏业是为谋利,他藏砚是为了一种文化追求。生意的秘诀在资金周转,而他只收不卖,越收越多,越看越爱。他无怨无悔地融身心于其中,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砚,从而更加珍视它。砚与文化同生,与历史相伴。砚有它的实用价值,更有它的历史认识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

一部连绵不绝、纷繁灿烂的砚发展长卷就是中国古代生产发展、文化演进的实证。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研到秦砖汉瓦、土陶粗瓷,再到唐宋以来的四大名砚澄泥砚、端砚、歙砚、临洮砚,砚材不断改进,工艺日渐精细,古拙、富丽、清雅、纤巧的风格各显姿采,流连于其间,品味到的不正是各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力量与美学风范吗?

闲谈间,谢兴民拿出一方他心爱的歙砚,刀法严谨大气,曲线清晰流畅。砚整体为长方形,但细部处处见曲,无棱无角。他解释着 :“这就体现了方圆组合、刚柔相济、寓巧于拙的文化传统和风格追求。”一时间,主客都神游其中,思接千年。

古砚不可再生,它是文物,它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它的价值决不低于青铜器、唐三彩和陶瓷,也许它很残破,但存在就是价值!言及兴奋处,谢兴民这样慷慨一番,其辞情之深切感染着在坐每个人的心。

“石不能言最可人”。历代文人骚客都愿于石中寄托自己的人格追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就曾虔诚地面石而拜。石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也许“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但天地的雨露光泽和人世的沧海桑田把它造就得沉静、执著、精神不倒,这种境界不正是千载而来不变的人生大境界吗?

砚中大部分为石质,宝石即为宝砚。“藏砚人也应向石头学习”,谢兴民这样说,也这样做着。若没有沉静的心绪和执著的追求精神,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收藏家,并有精力和能力出一本《寿石斋藏砚集》的。

砚为心友。望着那砚盘上磨出的凹陷,抚着那斑斑的黑锈,你会穿越时空,走近一个古人,他们研磨出墨汁,也研磨出毅力、智慧和诗情。你闻到墨香和书香了吗?也许就在 砚旁,一位文化巨子诞生了……作为藏砚人,谢兴民总能浮想联翩,与古人对话。寿石斋醒目的位置上,悬挂着书法大师于右任手书对联“考古书千卷,卷帘花万重。”也许这正道出藏砚的妙不可言之处,要读懂百余方古砚,该会有多少柳暗花明之感啊!

谢兴民在自己的文章中说:“砚虽无言,可以千年不变 ;人生苦短,得之也算有缘。”今生能与长寿的砚台共走一段旅程,是一件惬意的事,这便是“寿石斋”之名的由来。

砚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寿石斋的主人还要抒写更执著而美妙的故事。

责编潇然

猜你喜欢

歙砚端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
以砚为生 与砚相伴—六砚斋主人凌红军自述
端砚收藏的来源
歙砚再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