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权收藏趣味多
2000-06-14西安:杨纪元
西安:杨纪元
我收藏古权上百件,材质有铁、铜、瓷、石等,造型有圆形、环形、方形、鼓形、长方形、扁圆球形、瓜棱形、葫芦形、银锭形及动物形等,年代从汉代到中华民国。1999年6月,在陕西省首届民间收藏展中,我选择88件参展,引起大家的兴趣。
权,是中国古代度量衡中的衡器,是称重量的器物,俗称“秤砣”。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交换的产生,这种器物就开始出现了。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为了征收赋税,称量财物,支付黄金以及铸造钱币等,更需要各种权衡器。春秋中晚期,楚国开始使用木衡铜环权。图1展示的就有汉十余件铜环权。这些铜环权都是多年陆续收藏的,按大小顺序排列,并不说明它们原本就是一个系列。有的可能还是战国、秦代的。考古发现证明,杆秤使用于战国,并用铜权。西汉又有了铁权,东汉时已使用得相当普遍。这次展出的就有5件难得的汉代小铁权(图2),从铸造质量来看,个别已是钢权。其形态各异,有的是瓜棱形、有的是葫芦形,有的是圆球形等。
金代的铜秤砣比较少见(图3)。“阜昌新法”铜秤砣在衡器中是极为难见的,砣高4.5厘米,宽1.7厘米。底长2.2厘米,宽1.4厘米,呈扁平六面体,扁方钮,正面铸阴文“阜昌”2字,背面铸阴文“新法”2字。整器完好无损。史书记载刘豫(1073~1146)是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元符进士,北宋末年历任河北提刑等职,金兵南下时弃职潜逃。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知济南府,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建炎四年(1130)受金册封为“齐帝”,并立“阜昌”年号,多次配合金兵攻宋。1131年11月,金王朝把占领的陕西地区划为伪齐辖区。“阜昌新法”铜秤砣,就是在这个时候行用于西安地区的。刘豫是公元1137年,即阜昌八年十一月被金朝废弃的,证明这件铜秤砣在西安地区仅仅使用了6个年头,的确极难得。
既然刘豫是个有名的降金叛臣,为什么还要铸个“阜昌新法”铭文铜秤砣呢?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中,都讲述了北宋晚期(1067~1127)朝廷展开的变法与保守的斗争。变法派主张施行新法,夺取特权阶层的部分权利,增加农业产量,以开辟财源。保守派认为增产不可能,新法只能使人受到损害。变法派的首领是王安石,保守派的首领是司马光。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南宋和金的对峙时期。刘豫降金被封为“齐帝”,立“阜昌”年号后,也打起了施行“新法”的旗号,其目的是为了欺骗人民群众,迅速推翻南宋政权,为金朝的长期统治服务。
元代的铜秤砣和铁秤砣都比较多见。有件“天元丁酉年”造的铜秤砣高9.5厘米,宽4.2厘米。底长4.9厘米,宽3.8厘米,扁方钮,呈扁平六面体,其中5面铸阴文各两字,剩余一面铸有3个字,即“丁酉年”,合为“天元丁酉年真定河间宣课所□”13字铭文。经查,“天元”为昭宗以后元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真定河间”是元代中书省“真定路”和“河间路”两个毗邻的行政区划,前者在西,后者在东。“真定路”辖区为今河北省阜平、灵寿、新乐、平山、井陉、获鹿、正定、石家庄、栾城、元民、赞皇、临城、无极、晋县、赵县、高邑、柏乡、隆尧、宁晋、新河、蠡县、安平、饶阳、武强、深县、衡水、冀县、枣强、南宫等地。“河间路”辖区为今河北省任丘、肃宁、河间、献县、交河、阜城、景县、故城、吴桥、静海、青县、沧州、黄骅、盐山、海兴、庆云、东光、南皮以及今山东省北部的陵县、宁津、德州、乐陵、无棣等地。
《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明记元朝的“天元”年号只存在了10个年头,即从公元1379到1388年,而“天元丁酉年”却是公元1417年,即明朝永乐十五年。这就是说,元朝的“天元”年号从建立之后一直延续了39年。这是什么原由呢?为弄清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不少史书史料。其中,《蒙古族简史》一书曾经这样写道:“故元势力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退居蒙古地方维持其旧日统治,实行封建割据,还不时犯扰内地,企图重新入据中原。明朝为了防止故元势力的东山再起,保持对全国的统治,便力争消除这一地方割据势力。于是在1368年以后的20年间,故元势力和明朝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现在看来,故元势力和明朝之间的斗争,在明朝建立以后的50年间还在继续着,这件“天元丁酉年”铜秤砣的发现,就是一个有力的实物证据,对于深入研究元史明史具有一定意义。
这次展出的,还有元代一批动物造型的铁秤砣(图4)。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十分可爱。其中有一件,持砣人给鼻钮孔上加铸了一个又粗又大又重的大铁环,这种形状我从未见过,其寓意如何耐人寻味。
清代、民国期间的铜秤砣我藏有9件。不仅有陕西省度量衡制造所造的“秤量二角力(同‘斤)”、“秤量三角力”,而且还有甘肃省灵台县检定分所制的“秤量三十斤”、平凉检定所制的“秤量拾斤”、“秤量一十斤”和清水度量衡检定所的“二十九年造,秤量五斤”。其中5件还铸有当地官方在春分秋分时节进行检定的标记和编号。标记主要是在砣的正面或侧面铸个“同”字,少则1个,多则3个,以表示经过正式检定,符合重量标准,允许继续使用。铜秤砣的检定是如此,戥铜砣的检定也不例外。我收藏的一批戥铜砣中,就有一件正面铸有“同”字,背面铸有“174”的编号。
明清的铜砝码比较多见(图5)。这次展出的有一些大大小小长方形铜砝码,最大的为“叁拾两”,最小的为“四钱”,有康熙年间的“叁两”,也有“隆兴号”“拾两”的。其中,明代“肆两”铜砝码的正面和背面,刻有一大一小显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官”字铭文。明代银锭形“壹两”铜砝码,藏者仅仅收集到一件,颇为珍贵。
戥(děng)子亦名等子。精密戥秤是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刘承桂创造的。这次展出有一批戥铜砣,其中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有: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故人家在桩艺峰,直到门前溪水流。戊寅夏月,肖大章造”;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甲申春月,肖大川造”和“甲申春月,郭楚玉造”;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造自光绪。苍松古柏千年翠,石上流泉昼夜忙。己丑月步足,肖大章造”和“己丑夏月,郑汇川造”。这些诗句,与构思奇妙、生动逼真的山水风景和人物图画,雕刻在小小的戥砣上,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至于戥铜砣中的钱纹镂空和五角星镂空,其铸造之精,工艺之美,更显示了近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图6)。
除以上铁权铜权外,还有4件难得的瓷石权。其中一件在鼻钮和正面、背面部位都有花纹,甚为别致,并有长期使用的痕迹和磨损,其年代有待行家的进一步鉴赏和认定。
总之,古权,不仅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艺术鉴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在这方面,我已经迈出艰难的一步,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摄影罗小幸)
责编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