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器械
2000-06-13文/文翰
文/文翰
武派太极拳传统器械主要有太极十三枪(杆)、太极十三刀和对扎四枪(杆)及对劈四刀。
从文字资料看,十三枪和对扎四枪为陈清平所授。30年代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子明先生在上海教拳时,曾将手抄本旧拳谱数种示诸好友徐震等人,其中主要的有两册:一册是《器械丛集·陈两仪堂记》(简称〈两仪堂本〉),另一册题《文修堂本》。1935年1月,陈先生又将陈氏旧谱汇编,题名《陈氏世传拳械汇编》(简称〈拳械汇编〉)。其中和太极枪有关的文章有:“桓侯张翼德四枪”、“十三枪”、“记十枪”(见〈两仪堂本〉)、“四枪对扎法”、“十三枪名称”、“廿四枪歌诀”、“廿四枪练法”(见〈拳械汇编〉)。武派太极十三枪名称和陈氏旧谱中所载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陈氏枪目为十六个(见〈两仪堂本〉),武氏所传枪目正好是十三个。显见在继承和实践过程中,武禹襄又做了修润。早于武禹襄在陈家沟学拳于陈长兴的杨禄禅所传无此十三枪,由此可知,武氏之枪学自陈清平。
《两仪堂本》中的“桓侯张翼德四枪”是双人对扎法,杨、武两家皆有传人。
太极十三刀和对劈四刀,陈、杨两家皆无,而均最早见于武派太极拳谱,可知为武禹襄依据十三枪化裁而成。
武派太极拳最早剑术名“太极连环十三剑”。李亦怠袄先本”中无此剑势名目,可知为后人所创。其最早见于李福荫老师藏本《太极拳谱》,现录于下,供研究者参考:ァ敖步崩剑,退步剪形,进步裹砍,进步刺剑,转身劈头剑,进步抢剑,退步勾挂藏身剑,附:左右劈刀,附:抱剑,进步托剑,进步阳手剪剑,进步绷剑,附:转身剪腕,合太极。嗣后流行的太极剑演练套路,从仙人指路始,到风扫梅花、牙笏式止,约五十余式。随着时光转移,师承不同,各地所演剑势也各不相同。
30年代,李圣端、郝中天二位老师鉴于太极拳没有棍术,即在十三杆基础上,初步创编了一套太极棍。后来因“七七事变”发生,大好河山大半沦于外寇之手,他们无心再研究完成这套棍术。后经他们的弟子陈固安先生继续研究,终于创编成功,并编写成书,于1986年出版,风行海内外,弥补了太极拳没有棍术的遗憾。
随着武派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在刀、杆、剑演练套路上各地都有不同变化和发展。如山西传有太极断门刀,东北沈阳霍梦魁的传人有太极九节鞭等。
我初学太极刀、剑、杆于李圣端老师,后又学于郑月南老师,后来我将二位老师所传融会为一,就是我现在所演练的“太极十三剑”、“太极连环十三刀”和“太极二十四枪”。
除以上器械外,李亦畲前辈曾跟一江湖风尘客学过弹弓,据说可以弹不虚发,有《弹弓谱》传世。遗憾的是,武派太极拳传人中已无会此技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