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派太极拳的“双重”说

2000-06-13文/庞大明

精武 2000年9期
关键词:双重阴阳太极拳

文/庞大明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也在《太极拳解》中指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衣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武禹襄长兄武秋瀛(1800~1884年)在《释原论》中也对“双重”做过较为详细的解释:“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如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使双重即不为人制矣,是言己之病也。”武派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又接着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指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由于对前人拳论的理解有异,今人对“双重”仍有不同见地,我认为“双重”是指在练拳或与人交手时自己的身法是否能有机地与阴阳相结合,现将老师的传授和个人的练拳心得奉献出来,供参考,亦权当抛砖引玉。

各派太极拳都很重视裆位的阴阳变化。如陈式太极拳要求扣裆和翻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圆裆和吊裆;而武派太极拳却要求裹裆和吊裆。不难看出,裆位的阴阳变化在太极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武派太极拳裆位的阴阳变化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双重”。

人的裆位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与右裆之别。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前裆。前裆平常是开着的,所以称为阳裆。当着力时,比如向前拉或向前推东西时,为得机得势,就会很自然的以脚内侧用力,膝稍向里裹,这样就会使前裆随之而内裹,在武派太极拳中这个动作就称之为裹裆。也就是说前裆为阳而裹裆为阴,就形成了阳中有阴,是谓太极。反之,当着力时脚外侧用力,膝向外翻,使前裆随之而外翻,也就是说前裆为阳而外翻裆也为阳,就形成了阳中有阳,是重阳,是谓“双重”,故不得力,为之病。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即是此意。

其次研究一下后裆。后裆平常是合着的,所以称为阴裆。故此要将后裆吊起,使合着的裆略开,武派太极拳称这个动作为吊裆,也就是说后裆为阴而吊裆为阳,就形成了阴中有阳,是谓太极。反之,将吊裆解释为提肛或会阴穴上提,这两种做法都会使本来正常合着的后裆更为内合,也就是说,后裆为阴而提会阴穴或提肛也为阴,就形成了阴中有阴,为重阴,是谓“双重”,故不得力,为之病。武派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指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

我们再分析一下左裆与右裆的阴阳转化。以左搂膝拗步为例,左腿为实左裆为之阳裆,所以要求左膝略内扣,使左裆内裹,裹为阴。也就是说,左裆为阳而裹裆为阴,就形成了阳中有阴,谓之太极。右腿为虚为阴裆,所以要求右膝略外翻,使右裆略开,开为阳。也就是说,右裆为阴而开裆为阳,就形成了阴中有阳,同样也为太极。反之,如左裆开就会形成阳中有阳,为重阳,右裆裹就会形成阴中有阴,为重阴,这些都是“双重”,是为病。武派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文翰先生在《武式太极教法述要》中指出:“武派太极拳走架时要求步法虚实分清,两腿总是一实一虚、一虚一实地在相互变换。为了变换灵活,还要‘虚非全然无力,有预动之势;‘实非全然站煞,含上提之意以避‘双重之病。”

上述粗浅体会,望同道指正。太极拳“双重”之病,归根到底,正如武秋瀛所说:“是比活如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使双重,即不为人制矣,是言己之病也。”由此,笔者认为,“双重”之说,武秋瀛已经写得明白,不必再争论什么是“双重”,只是在走架打手时自己体会就是了。

最后再强调一点,本文只是举以裆为例,周身应当无处不合阴阳之度。李亦翟凇堵坌槭悼合》中指出:“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劲,非身子乱挪,手脚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着着留心,刻刻留意,愈练愈精,功弥久技弥精矣。”(注:有的抄本此句做“则无迟重之虞”)

猜你喜欢

双重阴阳太极拳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程的双重逻辑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学写双重否定句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