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霍梦魁小传
2000-06-13李新芳
李新芳
少年才俊
霍梦魁先生(1890~1962年),河北省清河县前倪家村人,自幼跟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抵徒、其姐丈葛显斋学拳。葛先生与霍师为同乡,其父葛老泰自幼习武,是八方捶名家,人称“拳打南北二京,脚踢运河两岸”。
霍梦魁与葛显斋先生虽为郎舅关系,但年龄相差较大,是自幼随葛先生学拳的。葛先生在清河授徒甚多,弟子中要数霍梦魁习拳最为刻苦,耕读之余,日夕揣摩,就连到牛棚喂牛、在田间浇水等待井水充补的时候,也抓紧时间练拳。霍梦魁天资聪颖,在葛先生给学拳多年的其他弟子讲解示范拳理拳法之时,霍梦魁在一旁已经心悟,故十几岁时已练出了一身过人的功夫,但尚未引起葛先生注意。
葛先生常携徒外出试技,因霍梦魁年龄尚小,只带其他一些弟子去,回来后常责徒临阵怯敌。一次霍梦魁在场,请求随往,葛先生允之。霍梦魁与人试技,确是一搭手有进无退,每战必胜。人们说他虽然年少,却艺高胆大,葛先生也非常满意,以后每次外出必带霍梦魁。后来,经葛先生介绍,霍梦魁又先后两赴广府,得到李集五先生等人的传授。至伪满时期,霍梦魁已是中年,拳艺臻于大成。
沈阳授徒
辽宁是继河北、上海之后武派大极拳传人和爱好者最多的地区之一。而最早把武派太极拳传入辽宁和东北地区的则是武派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霍梦魁,他伪满时期就在沈阳设场授徒。
沈阳是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以其位于沈水(浑河)之北而得名,辛亥革命后为奉系军阀首府。自古民风尚武,各地武术名流云集于此,设场授徒,南拳北腿,长拳短打,摔跤拳击,应有尽有,各尽其妙,惟不识太极拳。霍梦魁先生的师弟和同乡顾胤柯先生来沈见此情形,就请霍梦魁来到沈阳。
霍师刚到沈阳的时候,当地对太极拳还并不了解,特别是武派拳架高,动作柔缓,再加上霍师身材瘦小,温文尔雅,哪里会令人轻易相信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呢?可凡与霍师过手的武界名流,没有一个不心服口服的!
那些练外家拳的高手,哪个不是身高力大、出手如电呢?可霍师与他们接手,总是那样轻松自然,接之对方即觉失中,如被轻轻提起,转而即放。跌出虽远,亦不觉丝毫触痛,更不知道是怎么打的,真个是出手无形。有的人接手后觉得不妙而退,霍师则粘随而至,不见发劲,对方已如弹丸一样飞出。有些练其它内家拳的名师不肯先行出手,且用力绵软,霍师必引之出动,粘连不脱,揽至身前,松而后放,轻轻地掷出丈外,飘然落地。可谓化劲缠绵,发劲干脆。真有招之便来,不得不来,挥之使去,不得不去之机。其形如搏兔之鹰,神似搏鼠之猫,在场观者叹为观止。
在沈阳武术界颇有名气的巩天民对霍师拳艺尤为仰慕,经师弟顾胤柯介绍,随霍师学武派太极拳。和他一起学拳的还有高云五、李荃英等人。自此,霍师在沈阳设场授徒。
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渐安定,防身已不再是习武的主要目的。霍师想到,现在该是实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个宗旨的时候了。于是,他教太极拳以养生和治病健身为主。这样一来,学拳的人就更多了。各种慢性病患者,如肺病、胃病、神经衰弱,各种职业病等,学武派太极拳,都可以收到明显疗效。所以,新来的学员越来越多,学过的人也一边坚持自练,一边教别人,使太极拳养生术在辽沈地区逐渐普及。
在沈阳,霍师先后在大南门外东顺城街、北关火神庙等处设场。解放后,霍师教拳即以养生为主,对技击功夫已不肯轻露,学员中也以病弱者为多,然而霍师的技击功夫在武界早已闻名,故武界名流及各教场拳师来场观摩的仍是络绎不绝,只是不曾亲眼见到霍师打手的人对武派太极拳的技击威力还是心存疑惑。但行家看门道,及观霍师行功走架,外收内放,气势饱满,优雅潇洒,英武逼人,亦不觉技痒欲试。而凡与霍师过手的,同样都是心服口服。习武颇有成就,且已授徒多年者,如祁春生、周元升、陈鸣杰、宋宗财先生等也都来跟霍师学拳。
一天,佟醉乞先生慕名来访。此人从小练习跤术,身材魁悟,霍师身高刚到他的肩部。他说:“霍老师,我是练摔跤的,您是练太极拳的,可以向您请教吗?”“来吧!”但见霍师与之接手,引而即发,接其来势向身后放去,将佟轻轻地掷出丈外,只听得“轰隆”一声,背撞板墙,震得屋顶灰尘纷纷飘落。佟心悦诚服,遂拜师求学。还有一位辽宁省摔跤冠军,也是身高力大,慕名来访,深为霍师的技击功夫高妙所折服,于是跟霍师学习打手,想把太极打手与跤术结合起来。霍师也愿意教他,可他想求速成,不学走架,用法也仅得一二。跟霍师专门学习技击功夫的人很多,也都各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只可惜大多学习的时间不长。
霍师教拳,讲求以走架体悟道理,以打手验证拳架,注重内功修炼和拳理拳法的研究,从拳架、器械、内功、打手到理论,有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经常打手以作示范。他常说:“走架时如有人在前,承揽松放均须有意,不可疏忽,技击全在神注气转,以意打人,久之意亦不用,走架打手无不从心所欲。”所传十三势架凡八十四势,简洁实用,内涵丰富,体用一致,结构严谨,理法分明,与各地流传的套路略有不同,形成武派太极拳东北一支的独特风格,对武派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霍师一生授徒甚多,长期随霍师学拳,深得真传,并能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记载下来者亦大有人在。
现将一篇与本文内容直接有关的《武派太极拳易学难精》披露如下,以飨读者:
“武派太极拳至简至易者也。李亦迪壬自藏本《十三势架》凡五十五势,去复则三十二势。《各势白话歌》所述六十一势,去复则三十八势。霍梦魁先生所传十三势架八十四势,去复则四十二势,且每势动作不繁,人人可学。学者多在一月之间即能自练,其敏者数日而已,此后日日习之,于养生皆可获益,其非易学乎?
然此拳外简而内深,拳功一体,体用不二,每一动,具理法兼赅之妙,藏变化莫测之机,故能知人而人莫知之,动之至微而发之至骤,善用者著手奏效。如懒扎衣,其势甚简,其动甚微,而其蕴甚大,实↓挤按之总手,兼采┲饪恐寓意,且其用法之多变尤难尽述,即着熟亦须数年之功。故此拳又至深至难者也。
尝闻葛显斋先生前后两赴广府,从李亦迪壬学艺八年;霍梦魁先生自幼随姐丈葛显斋学拳,后亦两赴广府,皆得先哲之心授;其执一之恒,用力之久,资质之高,亦非常人可及,故能臻于大成。今人资质未必低于古人,而如古人为之穷毕生精力者鲜矣,然有王宗岳、武禹襄、李亦迪壬等之典则,如能日习而揣摩之,持循以进,亦可以有成。
由是观之,其易也,亦其难也;其难也,亦其易也。故武派太极拳易学而难精,精则神明矣。何以精则神明?以其不舍近求远也,其则亦不远也。学者由其易而渐入其难,则其难也不难,亦跻于神明之至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