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29)
2000-06-13虚静
虚 静
问答之六十一领会
大千宇宙,无时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变化。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它们都因何而变化,又为何而变化。也就是说,人们都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化,而它们的变化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只有修道者以自体宇宙效法自然大宇宙,在自体宇宙的运化中彻悟了变化的因果的关系。修道者在静定中涵养自己心神的无极性,是无极静定的心神导致了自体宇宙的生生化化,这生生化化又都是为了去趋于无极的中态而和谐变化。所以,无极的中态就是变化的总原因,也是变化的总目的。这就是因与果的同一性,是因与果同一性才导致了和谐的生命活力。也是这因与果的同一性,才有了自然大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和谐变化。这样修道者就领悟到,大公性就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只有当自己的生命活动符合于大公性时,其生命历程才能够和谐而长久,这样才是最合理并最有效的发挥了人的智慧。但是一般人并不了解这种先天的因果同一律,误以为人生就是为了私利而存在,于是终生就在为个人的名利而无止境的追求。也正是这种无止境的自私追求在浪费着生命的活力,使那本来应为大公和谐作奉献的生命活力,变成了扰乱大公顺序的罪恶力量。所以,修道者就不盲目的追求“我能干什么”,而是遵循着“我该干什么”的信条,使自己的生命发挥出最佳效用。这不仅能使自体的生化活动和谐有序,同样也能使社会活动和谐有序。然而,如果分析一下人们的生命活力,其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我该干什么”的宗旨而发挥作用呢?人们更多的精力不都是被用于“我能干什么”而作盲目的追求吗?正是由于人们放弃了“我该干什么”的先决条件而盲目行动,所以就使众多个生命活力变成了扰乱众人生存的危险力量。因此,修道者一心所涵养的,就是中态的心神。这中态心神,既是内境运化的原因,也是内境运化的目的。所以,其运化就会达成整体的和谐,这整体和谐的运化就是无挂无碍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就是生命的自由境界。因此,人们就不能任私欲泛滥,去追求一己的自由,而只能以公心来成就整体的自由。整体的自由中就包涵了所有个体的自由。
问之六十二领会
持不同宇宙观的人,会对宇宙有不同的认识。你若以相对的立场去认识宇宙,那么宇宙就会对你呈现出无尽的相对面;你若以无相对的立场去参同于宇宙,那么宇宙就会参同于你而使你直觉到宇宙本来就是无相对的混一。所以修道者所直觉到的不仅是本体的无相对,而且也直觉到本体与现象亦无相对,是本体与现象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活宇宙。先天负载着后天,后天涵容着先天;先后之间无先后,无先后间呈先后,呈先后者相对观,无先后者无相对。因此,以无相对的立场能够认识宇宙的混一整体,以相对的立场则只能认识宇宙现象的某些有限的方面。先天与后天同时存在,故无先后之别;然而现象界又在本体永恒无极的统御下产生着永远的有极运动,所以有极运动的现象就又呈现出了先与后的相对性,但这永远的先后对于本原的无相对来说都是永恒的现在。因此,相对与无相对,既是宇宙的两个方面,又是人们认识宇宙的两种方法;是两个方面共演着同一个宇宙,是两种认识方法在认识着同一个宇宙。所以,我们就要以无相对的立场去对待相对,在相对的存在中去服从于无相对的统一,既不否定相对,也不否定无相对,这样才能在无相对中呈现为和谐的相对,从而使相对的双方共同为无相对的整体奉献出活力。
再就人的心神而言,自古至今的人们都在思考着自己生命的本来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们越是思考,就越会感到自己生命的神秘,也就是说人们是以自己的生命在思考自己的生命形式。那么当你在怎样思考时,自己的生命形式也就在怎样活动。而生命的活动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活动方式也不是它自己的本来面貌,而只是它所发挥出的后天变化现象。只有当心神摆脱了所有变化活动而静定下来的时候,这静定的心神就直觉到了它自己的本来面貌就是无极。因此,人们对自己生命本来面貌的认识就不能让生命以相对观去作苦苦的巧思索,而只能使生命以无相对的静态来呈现它自己的本来面貌,这样自己就能直觉到我是什么,是先天与后天共同成就出了现在的我。
问答之六十三领会
不静修不足以成变化,不变化不足以体天地之道。所以修道与处事不同,处事者是由简单渐至复杂,修道者是由复杂趋归简单。《道德经》曰:“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因此,修道者的心神所能达到的简单程度,也就决定了他功夫的深浅程度。这就不同于对学知识者的学位高低的鉴别法,学知识者是思想中所学知识越丰富越复杂,那就表示他的学历越深,其学位也就越高。如果说处事者所用的是加法,那么修道者则采用的是减法。用加法者既增加了知识,也增加了精神负担。用减法者在减少思虑的同时也就减轻了精神负担。当心神能从众多的杂欲中解脱出来时,这它就会呈现出其原有的纯一面貌和无极的真性,从而发挥出无所不能作为的大能来,使自体天下中的万物在它的统御下重新安排而更新。所以修道者的心神就与处事者的心神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处事者是自纯一走向了多与杂,修道者是从多与杂中再复归为纯一,多与杂是整体离异破分,纯一是整体的完善统一。因此修道者不是修复杂的技巧,而是修简单的无为纯朴,故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当自己能修至无为纯一心的时候,不求变化而自成变化,不求有序而自成顺序。所以说修道者不能期待变化,更不能以巧心促其变化。这是由于期待或巧心均属有为心,即使能促成变化也是混乱的变化,而修道者所形成的内境运化则是意外的变化,是在无为中成就的变化,所以这变化就是先天自调本能的呈现,而不是后天人为调整能力的运用。这就像自然大宇宙那样,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作自我调整而变化,所以才形成了大自然的有序运化。虽然在自然界中会产生一些在某一地域的人看来是灾难性的变化,但在自然界的整体来讲,这局部的、被人看作是灾难的变化,却是为了整体的无灾难而对应出的局部调整,所以这局部的灾难在整体来看就不是灾难,而是必要的自我调整。因此,作为具体的人来讲,为了整体的利益,自己又必须在必要的时候,甘愿牺牲自我利益而为大公作奉献。这就是遵循了“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的规律。然而一般人则难以明了,也难以按此规律行事,而是在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行事,结果就会使不平衡的局面更加失衡。所以要想使自体形成趋平的有序运化,那就必须淡化人欲而顺从天道,淡化私心而培养公心,淡化相对心而培养无相对心,淡化有为心而培养无为心,那样自己才能在远逝的路上回头复返,在复返的过程中亲验那如幻熏修的运化境界。多一分私欲,在心性中即多掺了一份假;少一份私欲,自己的心性中即多了一份真,当心中的私欲能减少到无为的程度时,自己心神的先天真貌就会呈现并发挥出它的先天大能。
问答之六十四领会
无极中涵容着太极,无为中涵容着无不为。天道就以它那唯一的无极而成就了所有的极化方式,并使所有的极化方式去趋向于无极而达成整体的变化规律,所以无极既是万物产生的原因,也是万物变化的目的。因此,无极就是真种子,它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信息,但却涵容了所有的信息,并使所有可能的信息都归于它的统一。就整个宇宙的和谐变化而言,它就是天道因果同一律的具体表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讲,每一个人也都是天道因果同一律的杰作。天道以其无极的大能,不附带任何具体的目的性,而只以中态场势成就出了包涵无限信息的和谐的人体,并使这人体发挥出它的灵能智慧。但人们却以自己极化的思维方式为标准去构想自己的创造者,误以为造物主有无限种有为的智慧,所以才能创造出无限奥妙的宇宙和人类,这就是人的后天逻辑思维的局限性,这种思维能力只能在后天现象中兜圈子,却难以突变升华到先天的无极领域里。只有修道者才能使自己的后天智慧突变而升华,从而直觉到无极中就涵容了所有的变化和所有的信息,因此他就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心神发布任何具体的命令,而只以处中的无极态去播撒真种子,这真种子自然就能萌发出无尽的信息而呈现出生命的全息。人的生命全息是世间已知的最复杂而又最微妙和谐的信息。但这最复杂的微妙信息并不是出于造物主最复杂的设计方案,而是出于造物主的无为无极,在无极统御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若没有这无极场的统御,所有的变化都将失去最高的唯一目的性,那么人也将不成其为人,宇宙也将不成其为宇宙。所以修道者就只以无为播真种,不以有为求变化。这就是《阴符经》所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也是《书经》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要巧心求真种,真种就在无为中;无为而能无不为,根深叶茂郁葱葱。
问答之六十五领会
修功的内境千变万化,修功的宗旨唯一不二。所以当谈及修功内境变化的微妙处,那就有无尽的话题要说,然而若反思一下那无尽变化的总因,仅以一个“中”字表达就已显得多余。这是由于“中”是已经被语言予以具体概念化了的形容辞,但它的内涵却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无极心神状态。因此,一个守中的概念可以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而难以得其真实,一种中态心神却可以产生无尽的微妙变化,这无尽的微妙变化又共同在表达着一个中态。而我们的后天意识既无力策划也无力主持那无尽的微妙变化,我们的语言也无力表达那无尽的微妙变化。但我们却可以不动意识也不用语言,只在静默中去成就那无尽的微妙变化。所以《道德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也。”谁能在无为中去遨游那无尽的奥妙呢?谁又能在那无尽奥妙的运化中安处无为呢?没有无为,就没有无不为,所以无不为的无尽奥妙变化只是现象,而无为才是所有现象赖以呈现的本原。只有当自己的心神无为的处于中态时,自己的元神才能直觉到造物主是在无为的中态中造就了宇宙的千变万化,也直觉到我的元神就是我自体宇宙的造物主,元神只在无为中成就着自体宇宙的和谐运化,也在无为中乘驾着无尽的奥妙变化,“山崩地裂”不动心,“火焚水溺”不惧怕。故曰:“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若因特殊的变化而动心,那么其心就失去了中位而无了主宰。只有对似乎会危及生命的变化也不动心,那就是心神安居于主位在主持变化,那么,那看似危境的也会转危为安。不要过问那危险的关口怎样过,只须一心守中牢把舵;一中能正千顷浪,失中之时危难多。不可追问修道的妙境如何奇妙,也不要猜想以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去促成内境的奇妙,只须反照一下自己的心神能无为到什么程度,真无为时就会真显奇妙。
问答之六十六领会
修道就是修真心,真心就是不动心,故曰心安理得。然而初学者总爱像学知识那样去思考真心的模样,岂知那思虑之心就是心在动,以动求静终不静。自己的心总还得要自己静,静心之要在于先明理。因此,先圣们就是在阐明道理的情况下间接的帮我们静心,使我们在静心的境界中再去验证道理的真实性,并在静心的过程中调理自己的生命里程,所以就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果不明理,其心也就难静,那无非是由于自己的心神仍然紧紧的执著于后天变化的现象不肯放松的缘故。如果明理了,自己就会逐步的放松对现象界的执著而寻归本原界的静境,从正本处着手而理顺现象界的变化。因此,先圣所传之理又是我们所有人生的指路明灯,更是修道者静心的先决因素。真理本来就永恒而普遍的存在于宇宙的所有时空,但是一般人认识真理的心灵却被杂欲的尘垢蒙蔽住了,虽居于真理而不见真理,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就盲目地瞎闯,枉耗了许多精神,干出了许多蠢事,留下了许多冤债,至死也不知悔悟。这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先圣们所传的道理无疑又像是洗涤人们心灵的圣水,它能使人重开慧眼,重睹永恒真理的光明。就看我们自己是否能诚信的用这圣水来洗涤自己的心灵了,若自己不愿意洗涤,即使是圣水也对自己无用。
天道以其永恒无极的场势统御着宇宙,使宇宙中各种极化形式的万事万物不得不变化运动,也使这变化运动不得不归于统一和谐。凡是不和谐的极化物,也在无极场的统御下迫使其作自动的调整,使其极化形式自动组合为和谐。修道者所修就的无为心神,也以其中态统御着自己的身体,使身体中的“万物”不得不运动变化,同时也使这运动变化不得不归于和谐统一。所以这中态的无极场势就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和谐变化的前定因素,也是万物和谐极化方式的前定因素。修道者就把握着唯一的至简至易的前定因素去修持,何愁身体不能归于和谐,又何须巧思妄为的去苦心经营。若巧思妄为,那就是放弃了前定因素,其所能导致的后果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