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凭什么赢?
2000-06-12
在多年前的那一场申奥角逐中,北京——我们的首都仅以两票之差败于悉尼手下,饮恨蒙特卡罗!当年迈的萨马兰奇以他“残忍”的幽默“安慰”北京,再抛给悉尼一个狂喜时,12亿中国人目瞪口呆!之后便有无数的人洒泪问苍天:我们输了么?我们为什么输?我们输在哪里?
到了今天,奥运的圣火再一次在南半球点燃,澳大利亚在继墨尔本之后,又在悉尼点燃那支著名的火炬。这时,我们可能应该问的是:悉尼,凭什么赢?它赢在哪里?
来到悉尼之后,上面的问题便常常萦于脑际。我们试图寻找答案,但要找到这些答案,又远不是在悉尼呆一阵子就能做到的,不过,所谓雪泥鸿爪,总有一些痕迹可以发现,或者是管中窥豹,总也能见到一斑。在见识了悉尼,领略了奥运公园的风采,体会了悉尼民众的热情与生活之后,我们似乎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
悉尼首先赢在环保
当初与北京争夺本届奥运的主办权,悉尼本来占不了多大的便宜。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与五大洲中的其余四大洲均相距遥远。但聪明的悉尼人知己知彼,打出自己的强项,喊出“绿色奥运”的口号,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悉尼承诺:要把2000年的奥运会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五洲四海的运动员和体育官员、游客能欣赏到体育竞技的力与美,又能享受到悉尼灿烂的阳光,碧绿的草地,蔚蓝的大海,优美的环境……这一切打动了无数的人。而今天看来,悉尼人并没有食言。奥运公园设计得美仑美奂,奥运村设计得也别具特色,多数是3~4层的花园别墅,楼房之间溪水穿流,草木繁茂,鸟语花香。而整个悉尼市,更是得益于一如既往的环境保护,空气洁净透明,一望去,目光所及,均是清晰透亮,丝毫也没有“灰蒙蒙”的感觉。就连奥运会所需的大部分电力,都是靠太阳能发电提供。奥运主会场外,成排矗立的太阳能电力装置,既能提供电能,晚上灯光一照,又显得十分美观,与体育馆的主体建设十分和谐。
悉尼赢在公平
对体育,澳大利亚人十分热爱,橄榄球、沙滩排球、板球,都是澳大利亚人着迷的项目,游泳更是澳大利亚女将的强项,屡次在世界大赛上领尽风骚。但澳大利亚人更看重“公平”,因为这也是奥运会的宗旨之一。为了公平,悉尼决心在本次奥运会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药检,以对付日益严重的运动员服食违禁药品的问题,血检,便是本次奥运使出的杀手锏!以往,运动员药检一般只进行尿检,这使得许多人可以找到可乘之机,或找到应对办法。而血检,由于其严密的检测手段和精确的检测度,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闻之胆丧,有的甚至不敢参加比赛,仅此一点,足以让人佩服悉尼人对付违禁药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决心!事实上,澳大利亚运动员中,服用违禁药品也很多,澳前铁饼运动员雷特勒的新书《阳性》,就多有披露。但澳大利亚既以反兴奋剂斗士自居,当然也不护短,对此展开调查,对违禁运动员,也一律从严处置。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至今,有人说已达到极限,要创造好成绩只能靠服食一些“辅助药物”。果真如此,不能不说是体育的悲哀,也是奥运的悲哀。体育的本来意义,其实还不是竞技、娱乐与强身,交流与参与,或许更接近体育的真实。这样看来,悉尼动真格维护公平二字,实在是人心所向,也是体育精神的必然,我们有理由鼓掌叫好!——哪怕因此少了几枚金牌。
悉尼是公平的,300多万人口的城市,包容着来自40多个国家的移民,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奥运。在奥林匹克公园,宽阔整洁的餐厅,紧挨着著名的麦当劳旁边,醒目地标着两个标识:China bar,那里供应各式中国式快餐食品;而在悉尼市郊的一座小镇的超市里,除了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各国食品、商品之外,有一处货柜上单独标明:亚洲食品(中文),这些地方,都能让人感觉到,它体现的是公平,是关心。
其实澳大利亚也输过。当年墨尔本与亚特兰大争夺1996年奥运会主办权,结果败给了亚特兰大,当时许多墨尔本人愤愤不平,心有不甘地说:“可口可乐公司总部就在亚特兰大,他们有整车皮的美元作后援,还能不赢?”可是遗憾归遗憾,澳大利亚人并不更多地埋怨什么,而是由悉尼接手,继续“参与”,终于如愿以偿。成功了的悉尼,在它的奥运公园中,却到处可见可口可乐的影子。对此,我宁愿理解为一种豁达,一种气度,以及一种精神。
悉尼赢在参与
除了女子游泳,澳大利亚人在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上,并没有多少风光,但悉尼人热情丝毫不减,他们不分种族、文化、肤色、均参与到奥运盛会中来,奥运圣火传递所到之处,无不万人空巷。而传递圣火的人当中,有不少人无疑出人意料之外,有刚上小学的孩子,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昔日的体坛英豪,也有残疾的不屈身影,这些人,牵动着澳大利亚人,牵动着悉尼的神经。他们真的让人感动!
还有那些志愿者,是不折不扣“重在参与”。在悉尼大街小巷,在奥运公园,无处没有志愿者的影子。他们身穿统一的蓝色制服,佩戴志愿者标志,热情地为游客和运动员提供服务。开幕式的前一天,我们到奥运公园采访,出来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在公园出口火车站的一段路上,每隔几十米便站着一位志愿者,他们手持喇叭,提醒人们该如何行走。在悉尼春夜的晚风中,我们见证了这种弥足珍贵的参与。
悉尼人的参与还有另一种方式,开幕式那天的广场大屏幕转播盛况,又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参与的欢乐。由于能亲去现场观看开幕式的人数毕竟有限,悉尼便在市区的几个主要广场设置了超大屏幕的电子屏,专门转播开幕式的盛况。15日下午3点多钟,当我们赶到一个转播点Martin Place时,已有上千人在屏幕前席地而坐,他们带来面包、啤酒、各式小吃,在地上铺上毛巾、地毯,或者干脆坐在地上,等待着要到晚上7点钟才开始的开幕式转播。随着时间已临近,人群越集越多,到开幕式开始时,估计有近万人集中在大屏幕前,人挨着人,人挤着人,简直达到水泄不通的程度。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悉尼人,他们不在家里看电视,却跑到外面来,人挤着人看大屏幕,那么投入,那么兴高采烈。除了图个热闹,图个气氛,恐怕也是为了“参与”。奥运不是哪一个人的奥运,它的快乐需要即时分享,需要即时传播,而要做到这些,除了人人参与,恐怕是不行的。
悉尼还赢在未来
在2000年的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并不是金牌的胜利者,悉尼也不是经济上的获利者。但悉尼是赢家,这谁也不会怀疑。其实,悉尼奥运开创了另一种模式。它强调了体育与自然的回归,在悉尼奥运会开幕之前,澳大利亚《黑白》摄影杂志出版《悉尼之梦》特刊,集中展示以29名澳大利亚运动员为模特的人体图片,而在去年底,澳大利亚国家女足队员集体拍摄裸体艺术照并制成挂历。这两次行动,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抛开策划者商业的目的因素,这些运动员所以乐于合作,他们那种对自然之美的认同,对人性美回归的渴望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体育是什么?竞技又为了什么?今天谁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当体育渗透了金钱和政治,当竞技只为了一种狭隘的目的,那么,人的拼搏还有多少价值?
我们应该感谢悉尼奥运。尽管它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展示了一种追求。我们因此有理由相信:2004年在雅典,2008在北京,或是在其他的什么地方,我们看到的奥运,会更加精彩,更加纯粹,更加令人着迷。
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不长,76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不过1700多万。当年的英国人库克船长发现了悉尼,后来英国政府居然把澳洲当成囚犯的流浪地。如今的澳大利亚,国旗上的米字旗依然还在,悉尼的地名上,英国的痕迹更是比比皆是,可见,澳大利亚人其实根子里仍脱不了欧洲人的那种气质和秉性。欧洲几百年的历史,不温不火,休闲淡定,但却一直向前,用一句修改了的歌名来形容这种现象,我以为是准确的,那就是:不拼也能赢!是的,悉尼人,从容地申办奥运,从容地迎来奥运,又从容地送走奥运,他们赢在从容,赢在自然,赢在未来。
除了祝福和期待,我们只有努力。G
《海外星云》(2000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