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这样……
2000-06-07黄迺毓
黄迺毓
电视上"欢笑一箩筐"节目中播出这么一段:
一对父母用隐藏的摄影拍下小女儿吃饭的镜头。小女孩独坐在桌前,望着盘中的食物,再以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扫射四周。然后,慢慢地,她将盘中的青菜挑出,放在纸餐巾上包起来。
随后父亲出现,问她:"你吃了青菜了吗?"
"是啊!我吃了五块胡萝卜和五根芹菜。"她脸上写满了镇静和无辜。
"你有没有说谎?"父亲和气地问。
"NO……"小女孩拉长的尾音忽上忽下,说不出有多暧昧和不安。
在哗然的笑声中,我想起我的一段"兴风作浪史"。
小学一年级时,导师是位温文尔雅的男士,平时很少对我们疾声厉色,偶尔有同学捣蛋,他也能泰然处之。他的平静沉稳主导了我们班的气氛,大部分的孩子都循规蹈矩,偶尔有小蠢动的尝试,在老师的故意忽视下,也逐渐销声匿迹。
邻居中年龄相近的同伴,常在放学回来时交换各班的情报,如:谁又闯祸被罚站了,谁没交作业被罚留校打扫,哪班的老师被小朋友气哭了……我几乎每天都听别人谈论这些小道消息,而这些精彩的报导,竟然一点也由不得我贡献,因为我们班日日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我只能在听同伴叙述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让自己假装置身在那些高潮迭起的班级,享受那种"有事情在发生"的刺激。
在同伴间如此吃不开也就罢了,回到家来,我是家中惟一的小孩,爸爸上班,回来多少吐露工作上的得意与失望;妈妈是家庭主妇,街坊邻居的地方新闻由她报告,有时她也分享她阅读的心得;而我这小角色,尚无能力将纯感受作抽象的描述,自己的学校生活又如此平淡无奇,只好将别人讲的事略作转播。由于都是二手资料,报导起来难免力不从心,缺乏临场感,纯粹是为闲话而闲话。
有一天,导师一时"不小心",居然脱口夸了我一句:"你这次习题写得很整齐。"幸好那时年幼,心思单纯,还不懂得去延伸话中之意:是不是我每次都写得不整齐?
不管如何,这句话像小石头落入古井里,提供我具体的事情,可以在爸妈面前报告一下。没想到爸妈听了以后喜形于色,不但将我的作业本仔细的看过,又说了许多勉励的话,那天的餐桌话题,焦点全在我身上,我十分陶醉,感到无比的满足。
可是随后几天,老师又"恢复正常",不管我如何用心的写作业,他的金口就是不轻易开启,好像夸过一次就可以"化瞬间为永恒"。
我的学校生活又像没了汽的汽水,我每天都巴望着老师的注意,但是他却以他一贯的冷静,经营他安详的教书生涯。可怜的我,最难应付的是家中那对年轻的父母,他们即使不开口问:"今天老师有没有夸你什么?"也会以关爱的眼神示意,希望能听到别人对女儿的恭维。
为了满足这两个听众的虚荣心,也为了减轻心中的亏欠和压力,我开始制造花边新闻,先是就当天自己觉得表现不错的地方加以眉批,只是前面加上"老师说"三个字。例如:老师说我今天手帕、卫生纸、口罩、茶杯,一样都没忘记带,很乖。又如:老师说我今天上课都没讲话,是好学生。
如此轻松的"工作",竟然能使父母心花怒放,暂时忘掉生活中的不顺遂,全家乐融融,真是经济又实惠。于是我继续学着自我肯定,每天都注意自己的好表现,回家路上再想如何措辞,以便在双亲面前自吹自擂。
好日子过了一段,我已觉得江郎才尽。小学生的生活诸多重复,讲来讲去,爸妈的兴趣明显下降,我势必得想新花招,重新燃起听众的生命火花。
于是我开始在报导中加油添醋,以增加其戏剧性和刺激性。例如:今天有同学摔了一跤,流好多血,我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带他去护士那里敷药,老师说我很勇敢(同学摔跤是事实,其余则是加味料)。
7岁的孩子就深谙哗众取宠的伎俩,且食髓知味。直到有一天,我吹了个天大的牛,我说:"老师说我是全班最聪明的学生,所以他告诉校长,校长就把我的名字写在校门口的红纸板上了。"那时我识字不多,只知门口若贴出红纸板,必是好事宣布,名字能出现在红纸板上,当然是最高荣誉了。
话一出口,便自知不妥,我家离学校不远,如果爸爸心血来潮,要去目睹此殊荣,我不就漏气了?我很心慌,不知如何收拾局面,爸爸却悠然地说了一句:"如果真是这样,那该有多好啊!"然后三人心照不宣的一笑,我带着完整的自尊,在吹嘘的舞台上全身而退。
年长后想起爸爸这句话,不能不佩服他的睿智和体谅。我想爸妈其实早知我的花絮都是"愿望式的自夸",他们也容许我以吹吹牛来自我鼓励和期许;但是当我越过安全的界限时,他们断然地发出了适可而止的讯号。
他们未因为我欺哄他们而恼羞成怒,也未因我吹嘘过头而给我难堪,更未因怕我难堪而任我吹嘘。为了这些,我们在往后的年岁里,即使曾有磨擦,也总是很快就释怀了。
毕竟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曾说过那么一句柔和谦卑的话:如果真是这样,那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