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人忽视的乳腺内分泌治疗
2000-06-07宋三泰
宋三泰
人们都知道肿瘤治疗有手术、放疗及化疗三大手段。但是对乳腺癌来讲,还有一种是世界公认有效的内分泌治疗。而我们国家的医生及病人,常常忽视它们,既有弃之不用,又存在随意滥用。
早在1896年有人采用卵巢切除的方法,治疗了一例乳腺癌肺转移的病人,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肿瘤内分泌治疗的成功报告。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逐步开展了肾上腺切除,甚至在颅内进行垂体的切除手术;也有人采用雄激素或雌激素的添加治疗。大约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肿瘤教科书中曾明确指出:“内分泌治疗可能获得惊人的疗效”。但是盲目选择治疗的结果,只有1/3左右的病人可能取得疗效。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家发现在部分乳腺癌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受体(ER)。这部分肿瘤可以接受雌激素的刺激,而依赖雌激素生长。因此医学家就采用巧妙切断雌激素来源,或抵消雌激素效应的办法,控制这部分肿瘤的生长,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ER阳性病人的有效率高达50%~60%;而ER阴性病人有效率不足10%,应当尽量回避用药。与此同时,药学家研制了三苯氧胺、氨基导眠能,以后又开发了福美司坦(兰特隆)、来曲唑、甲(地)孕酮等内分泌药物。目前除卵巢切除术外,其他手术都已由药物所替代。内分泌治疗真正跻身于乳腺癌四大治疗手段之中。
这些新研制开发的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共同特点是:疗效明确,应用方便,毒副反应较轻,不造成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价格相对便宜,效果确切,也便于长期巩固治疗和缓解期明显延长。无怪在欧美国家,很多发生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病人一直在用内分泌治疗,而未用过化疗。在他们国家的抗肿瘤药物费用中,内分泌药物费用占一半左右。在我国,内分泌药物费用只占4%。弃之不用的原因是,在大家心目中,只有输液挂瓶子,伴有严重反应的化疗才算是正式的治疗;吃几颗没有反应的内分泌药片或打几针肌肉针,哪谈得上是抗癌治疗。因此,复发转移病人宁愿花大钱、遭大罪地用化疗。有些医生也不敢单独用内分泌治疗,有时只是与化疗搭在一起使用。与此相反的是,随意滥用也不少见。很多医生与术后不久的病人,为了加大“保险系数”预防复发转移,常在辅助放疗化疗之外,无原则无计划地加用一段时间的三苯氧胺或甲(地)孕酮,至于用多大剂量、用多久并不清楚。就这样,把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内分泌治疗,糟蹋得像“吃花生米”那样随便。病人常常是记得起来吃几颗,忘了也就算了,因而起不到治疗作用。以致日后真正要用内分泌药物治疗复发转移病灶时,也因为产生耐药性而派不上用场了。
为此,我们要告诉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确是一种单独应用就能起效的治疗手段。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有效,不仅转移的淋巴结及皮下结节可以消退,胸水不抽可以慢慢吸收,甚至被转移肿瘤“吃掉”的骨关节可以慢慢接上。当然这与化疗一样,并不是每个病人都有效。因此,不要混用各种治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应该分开使用。在治疗前仔细弄清病变的状态及范围,治疗中认真观察病变的发展趋势,治疗后准确评价每种治疗效果,然后再根据治疗结果合理安排后续治疗。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用药原则,可以归纳成八个大字,那就是“效不更方、无效必改”。
做完手术后不久的病人,应当根据ER是否阳性,是否已经绝经,术前病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辅助性内分泌治疗,以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ER阴性的术后病人,常规应用内分泌治疗,并不是合理的选择。ER阳性病人可根据病情单独使用三苯氧胺,或切除双侧卵巢后,或常规足量辅助化疗后,再连续使用三苯氧胺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