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力杀母的背后
2000-06-07方舟
方舟
记者(下称“记”):徐力杀死母亲的事情发生后,好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和疑问:一个孩子,为何能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下得了毒手!?
施琪嘉(下称“施”):人在生活中能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尽管这是无意识的。徐力在杀母时,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事件发生前,徐力的母亲对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满意。有一次,徐力踢球回家晚了,她便用竹棍一下一下地敲打他的腿部。徐力杀母时,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变成了母亲,做着同样的敲打动作——他用榔头反复敲打其母头部,使她死亡。此时,他“分裂”成了“他母亲”,扮演了她的角色,他真实的情感则被“隔离”了起来。他就这样“心安理得”地将自己的母亲杀害了。
记:据我所知,徐力是独生子。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报道,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攻击性”强。有人提出,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与人缺乏交流,自私、心胸狭隘而导致的行为。您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施:这一观点并不令人信服。因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研究证明,多数独生子女大方,富有同情心,愿意与人交往。个别独生子女发生了极端暴力行为,就被渲染成普遍现象,这是不科学的。徐力事件主要反映了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存在的问题。
记:许多读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能早点发现这类暴力事件的苗头就好了。您认为这类事件有可能预测吗?
施:在一些人看来,这种事情似乎没有任何预兆:孩子平时很听话、很乖,成绩良好,顶多有些孤僻——父母认为他们是学习刻苦,因而无暇顾及学习以外的事情。但突然间,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变得连父母都不认识了:他们不再好好地走父母设计好的道路,而是开始撒谎、逃学,甚至威胁自杀或行使自杀行动,严重时就发生了类似于“杀母”的事件。
好多父母对孩子突然出现的这种异常行为感到费解。其实,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些“症状”早在发生极端行为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人们不注意罢了。这类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并不单单就是暴力,攻击对象也不总是外人。
我曾碰到过一位女大学生,她学习特别刻苦,但后来注意力不能集中,睡眠也不好,并出现了一些强迫症的症状,就来找我咨询。在与她交谈后,我发现,她的症状与青春期的性幻想有关。由于这一时期性生理发育很快,不少青少年会产生性幻想,这位女孩也是这种情况。但她认为,自己在学校、家庭里从来都是被人夸奖的好孩子,是不该有那种与性有关的想法的(没有过性幻想的青少年几乎没有!)。所以,在潜意识中,她要求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以防止“杂念“(主要是能带来羞耻感的性幻想)侵入思想中。对她来说,刻苦学习是对自己这种“可耻”想法的一种惩罚。事实上,也就是对自己的攻击!她后来出现一系列别的问题也便不足为奇了。这也说明,社会上应形成一个能正当、科学地传播性知识的环境,从而从心理上减轻青少年的自我谴责倾向。
再举一个例子。许多孩子有啃铅笔头或咬指甲的情况,从心理分析角度讲,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攻击行为。他们潜意识中存在“愤怒”、“不满”,便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出来。这与前面提到的“刻苦学习”,以及一些暴力行为同属攻击性行为,都反映了孩子中间存在着的心理隐患,只不过后果不一样罢了。这些心理隐患,正是孩子发生“异常”行为的原因,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迟早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记:那么,您认为消除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施: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现时的思维和行为无一不打上过去经历的烙印,因此,适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成熟相当重要。
在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平时对待孩子粗暴的父亲试图逗孩子玩的场面用摄像机录了下来。由于这位父亲是个酒鬼,平时不管孩子,5个月的孩子在被父亲抱起来时就明显表示出抗拒的神态,并开始挣扎、哭泣等。这个父亲不甘心自己逗孩子能力这么差,就继续“刺激”孩子,这时,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婴儿突然头向后摆,眼睛紧闭,仿佛僵死了过去——他的愤怒已无法表达,所以只有将自己隔离在环境以外。
我相信,如果父母只注意自己感情上的要求,而不去关心孩子们在想什么,那一定还存在许多潜在的徐力。看来是偶然的事件也就有发生的必然性了。
记:也就是说,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施:完全正确。